第8章 资本的幽灵(1 / 1)

本章源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形而上学”特征的洞察。《资本论》第1章中有“幽灵般的客观性”(ghostly objectivity)、“可感觉的超感觉性”(sensuous super-sensuousness)、“神秘性”(mysteriousness)、“转向它的对立面”(turns into its opposite)、“站在它的头上”(stands on its head)、“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metaphysical subtleties and theological niceties)、“空想的”(fantastic)、“荒谬”(absurd)等说法。我所使用的语言不仅仅是修辞学的。许多人抱怨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形而上学的。他们没有看到,马克思自己这样说却将之视作现实的特征。这种“价值的形而上学理论”是我旨在辩护的对象。资本主义的标识是生产和流通的物质过程屈从于价值的幽灵般的客观性。我们的标题和正文都使用了雅克·德里达(J.Derrida)在评论马克思著作这方面内容时所使用的语言。[1]

我们将表明,资本主义的中心存在虚空(void)。它因商品交换的本质而产生,商品交换从使用价值的全部内容(substance)中进行抽象,或不存在于使用价值的全部内容中。随之形成的是不取决于任何既定共同内容(这种内容并不存在)的商品统一形式——这一点即将被论证。资本主义的历史特点在于“本体论颠倒”的出现,通过“本体论颠倒”,直接地作为使用价值之否定的(交换)“价值”获得了自我存在即真实“存在”(Being)——尽管是空洞(empty)“存在”(Presence)的真实“存在”。因此,价值产生于作为“幽灵”——它游**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真实世界”——的虚空中。价值的幽灵般的客观性对生产和流通的物质过程的这种原初置换,当幽灵(以自我假定的资本的形式)控制它时得到补充。

在这样一篇短文中,如此大的命题必然呈现出纲领性的特征。只有观点的最基本含义可以给出。首先给出商品交换的形式理论性解释,接下来以“非存在”(Nothing)与“存在”(Being)的辩证法为基础概述价值的基础本体论,最后证明这种“非存在”的幽灵是支配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