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张把体系辩证法从关于历史顺序的考虑中分离出来,毫无疑问,我也建议对《资本论》第1卷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原始积累”部分——进行严格的、历史性的解读,这种解读不同于对《资本论》前半部分的解读,因为《资本论》前半部分是按照范畴发展的逻辑组织起来的。有人可能会认为历史材料的引进是反对对《资本论》进行逻辑解读的证据,但是在我看来观点的动力还是严格地逻辑性的。我将用不同的方式对这个材料进行解释。
首先,应该注意到《资本论》第1卷的前三篇几乎是以流通和价值增殖为主题的严格体系。仅仅第8章讨论工作日问题,存在着关于为工作日而斗争的扩展性历史讨论。在我看来,这个讨论完全是说明性的(illustrative),并且没有发展这个观点。必须为工作日的长短而斗争这一点可以从资本关系的概念中推导出来,但是对马克思来说如此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是不必要的。
其次,大量历史讨论是在《资本论》第1卷的第四篇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的。这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内在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概念的是,资本必须持续不断地革命化生产力,但在英格兰某一时期,动力织布机变革棉纺织业仅是对这一趋势的纯粹说明;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因为它涉及新概念的发展。劳动实际地从属于资本是劳动形式地从属于资本的一种补充。[27]这是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的背景,这一背景仅在技术条件下是无法得到解释的。[28]我通过区分概念的真相(truth)与概念的现实解释这一点。资本必须再生产自身和积累自身,这是这一概念的内在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资本试图克服各种阻碍,使得资本参与其中的物质现实尽可能完美地符合它的要求。但是,资本要做到这些需要时间,即把资本世界的无障碍流通和增长变成现实是需要时间的。资本对立面的那一极即劳动,事实上顽强反抗着资本强加给它的大量时间。因此,尽管“实际的从属”范畴逻辑地暗含在资本概念中,资本概念被要求完善该范畴,但事实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一系列革命仍然被要求为资本霸权的维系创造必要条件。
最后,标题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一章是以一些关于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历史事实结尾的,但是这一章被马克思明确标识为“例证”(illustration)。
总结一下:一般来说,《资本论》逻辑地使用历史材料,它表明内在于概念的确定倾向如何展现在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