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的第一个来自《资本论》的后退性基础运动的例子,我们来看一看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如何导致货币的产生。根据马克思的说法,这一矛盾存在于商品自身之中且已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得到表达。然而,如果有人把这种商品关系视作物物交换,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在物物交换关系持存过程中很难看到任何矛盾的存在。只有当商品被灌输进一种普遍性即价值——这是作为商品参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整体网络的结果而出现的——时,商品中才存在矛盾。在《资本论》第1章中马克思的观点是,价值为了克服它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必然要求货币的发展。
但是,我再一次强调,没有货币交换依然能顺利进行,这无论如何是没有任何矛盾的:物物交换是一个在历史上和人类学意义上完全被证实了的现象。但物物交换并不必然发展成货币体系。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却试图证明货币的必然性。马克思的证明基于这样的事实:“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15]。这一矛盾的产生仅仅是因为马克思在讨论中假定了商品要发展成价值的承担者。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章中才认为价值形式是“有缺点的”(defective)或“有缺陷的”(deficient)。价值形式是有缺陷的,因为价值的存在没有充分表现在被考虑的前三种形式中,而仅仅充分表现在货币形式中。因此,货币的起源不是主要基于“前进的”观点,相反,它主要基于“回溯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假定了价值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接下来,通过确立商品诸关系的欠发展表现的不充分性,货币被证明是(这一阶段上)价值的最充分实现。一旦“货币”范畴被承认,价值就获得了比在简单商品关系中更牢固的基础。
如果人们一开始(通过从交换关系世界中的分析性抽象)把价值归于单一的商品,那么因为价值具有纯粹社会现实,所以人们就立即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创造了矛盾。[16]既然孤立的商品缺乏“与它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17],那么,这样的商品就只能显现为特殊的使用价值,但与此同时,这样的商品也要求实现使用价值的普遍否定性,因为那是价值被社会地建构的方式。[18]如果价值不能显现在孤立的商品中,那么尽管“本质必定要表现出来”[19](黑格尔语),但事实上价值并不能真正地存在于这种情况中。因此,通过上面所说的商品找到将作为价值的自身与作为使用价值的自身区别开来的方法,即将这一价值表达为他者而非自身,那么人们可以说:由于这一矛盾要被取代于是才产生“需求”(demand)。这种情况要求另一种商品作为它价值的等价物。马克思正确地看到,在这种简单关系中作为把其他一切商品排除在外的特殊商品的货币胚胎是“自为存在的价值”,它将商品价格中的充分价值形式反映到商品上。
注意到以下一点是重要的,即整个观点被概念驱动着:对有意义的价值概念来说,货币是必需的。在马克思的准因果叙述中,下述说法是无迹可寻的:商品交换者由于他们的处境结构而具有一种发明货币的趋势。如果内在于商品中的价值仅在通往更高的范畴——货币——的辩证运动中才能实现,那么这样的商品自身就具有矛盾的特征。要解决这些矛盾,既不能废除商品,也不能丢弃商品,而只能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巩固商品的发展,“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20]。而且,货币自身被证明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在更高层次上的具体化。每一次进一步具体化都是如此。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是否能最终解决这一矛盾?或者,无论资本主义如何改变自身,它都无法与自身和解吗?资本主义将耗尽它“发展的空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