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劳动价值论:劳动力(1 / 1)

马克思的所有经济理论都试图反映他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关系,而且对他而言,这个世界在1844—1867年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1867)之间的理论活动都专注于解释更加晦暗不明的关系,精简它的组织架构和语言,并首先致力于收集支撑性材料。

然而,马克思在明晰性方面的努力基本上失败了,因为他的大多数读者仍然不了解他的术语“更深层的”含义,不了解它们在他的整个体系中如何发挥作用。正如他一再提醒我们的那样,“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而且不可能给他们一个明确解释的定义。“劳动”、“价值”、“利润”、“利息”、“货币”以及其他马克思进行经济分析的工具同样如此。因为把这些实体当成了实体而不是关系,所以追随者和批评者都把他们自己与马克思所说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切断了,而且再多的学者也不能治愈这种违背马克思原意的疾病。这就好像是把所有的片断加以扭曲使之变形之后,他们又想把这些片断组成一个谜一样。

目前的大多数著作,其中包括这一部分前面的章节,可能都被认为是我想确定这些只言片语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我现在准备把它们组装在一起。最初,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从异化理论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异化理论现在又被允许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经济理论中出现。迄今为止,在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地方,我现在要接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术语。

我们通常都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劳动价值论和与之关系密切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下面所说的可能是关于他的价值理论最简明扼要的论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做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1]

最好把剩余价值理论看作是价值理论的附属品,因为在马克思看来:

如果我们现在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2]

在试图解释马克思在这里说了些什么内容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他所说的是哪类事情。换言之,劳动价值论在讲些什么?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价格决定理论,认为任何物品的成本是由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的。更老练的批评者认为它是一种解释了存在着的交换关系的理论,价格通常是为了便于解释这些概念的一般内容。关于这个主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所不同,它要表达的观点是,决定交换关系的应该是什么,而不是实际上是什么决定了交换关系。剩余价值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处理利润问题的理论,我们有时也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种剖析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方法(这种解释的明细表并不是说已经穷尽了所有解释方法)。

当然,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解释路径,所以马克思的理论既遭到了批评也得到了辩护。在我看来,其中每一种解释都有一定的真理成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所有这些领域中都有所应用,但是建构这些理论的目的却只能在其他地方寻找。斯威齐(Sweezy)已经大概指出了那些本应显而易见,但不幸的是实际并非如此的情形,即伟大的经济学家直接关注的问题与马克思关注的并不是一回事。他举了几个例子: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亚当·斯密);“约束土地生产分配的规律”(李嘉图);“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的行为”(马歇尔);“价格及其原因和结果”(达文波特);“作为一种目的和可替代使用的稀有生活资料之间关系的人的行为”(罗宾斯)。[3]

马克思的研究仍是与众不同的。在每个案例中,我们只能在明确把握了他想要回答的问题之后才能够理解他的人学理论,知道他想通过理论来做什么。但对我来说,最基本的任务——尤其是如何对待马克思的著作这个问题常常被回避掉。结果是大多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评论几乎全跑题了,也就是说,偏离了马克思想要表达的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4]。他试图解释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转的。还没有其他经济学家担负起类似的任务。通过把社会看作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内在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对人与他们所有的活动、产品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给予了关注,而不仅仅是关注在经济领域发现的内容。对他来说,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的人类关系都是必要社会状态的一部分,是在生产活动和交换领域中产生的结果,因此也是它们关涉主题的合理拓展。人们经常忘记,《资本论》最初打算被当作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广泛研究的开始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打算研究法律、道德、政治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5]在这种研究方法中,整个社会的诸多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只有联系起来看才能知道它们是什么和将要成为什么,这种方法就是马克思想要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

从狭义上看,《资本论》第1卷是从经济生活角度开始着手处理这个问题,而且利用了那些常常在这个主题中使用的范畴。劳动价值论是作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概念化而呈现出来的。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就包括他注意到的它的必要条件和结果——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这个时代全面异化了的人——之间的联系。这个理论一出现就开始描述、解释并谴责他们的境遇。在劳动价值论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学范畴、它们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和那些与严格的经济学不相干的范畴之间的联系、他对所有异化了的关系形成的概念以及他关于真正的人类社会就是人类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的信念等要素全部联系到一起了。当今所谓的事实—价值之间的区别,被我们在马克思的著作其他地方发现的各种关系的同样的拓展而联系到了一起。正如我想要说明的那样,“劳动”和“价值”这些术语只能应用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既是“事实上的”又是“道义上的”那种社会。正是根据这样的术语,马克思实际上在说明,“这就是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转的,就是这个异化了的社会的运转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异化理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视角,通过它能够处理劳动价值论,因为它就是现实存在的思想主线,通过这条主线所有的要件都被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说明他的核心经济理论的方式,展示价值形式的模式,都能够追溯到广义的异化理论。因此,在前面对异化的说明已经让我能够解释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四个最重要同时也让人困惑的特征:劳动力、价值、价值的形态变化和商品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