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的全面改革(1 / 1)

2001年6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课程改革以课程为抓手,通过课程改革带动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理念全方位的变革。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进行了整体设置,决定对小学思想品德课进行如下变革:小学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这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而且是课程内容的重大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生活化理念,体现了现代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2002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此课程标准,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学期使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学期使用)出版。教材有两种版本:一种由鲁洁主编,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另一种由戚万学主编,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序列逐步出齐。此次课程改革除了注重课程内容综合化以外,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体现出四个领域,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理念上,此次课程改革比较注重“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追求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①经过近十年的改革,2011年,教育部又印发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结构上没有变化,但在课程内容的

时代性、对课程的认识与定位及标准的完善方面均有新的提高。

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201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018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在实施“六三”学制的地区,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和七、八年级统一使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12册,继承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优点,同时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突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教育内容的渗透。“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①每一块学习内容的安排均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原则,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道德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21世纪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与小学阶段相衔接,形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的课程序列。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名称的变化承载更多的是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巨大变革,表明人们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将成为主导课程的理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课程的性质有四个“性”,即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程理念强调生活是基础,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2011年,教育部对原来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从2016年秋季开始,初中德育课程又进行了名称的改革——“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与小学阶段的课程名称一致。经过三年的过渡,初中三个年级均已全面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这个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高中政治课课程标准相比,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革。2014年,国家又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同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2017年版与2004年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了许多变化,前者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①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课程。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下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上连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显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来建设课程的。②

二、高等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最突出的就是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该文件指明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纲领。200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3月,中宣部、教育部又印发了《实施方案》(简称“2005方案”),对新课程的学分、本专科必修课的课程内容等做了明确的规定。2006年8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出版;9月,其对应的课程在2006级大学生中开课。2007年,“2005方案”中的其他三门课程的教材陆续编写完成,自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入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阶段。“2005方案”将“1998方案”中的7门课程合并为4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①同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2015年印发修订版),旨在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4月,为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及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教育部同时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