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1 / 1)

“**”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完成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在学校教育领域,高考制度首先得以恢复,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相继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然后,党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规章制度,逐步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一阶段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对我国各项工作来说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开始出现由从属于“大教育学”走向独立的端倪。在德育原理相关理论研究方面,我国通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对青少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定学校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还围绕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少年思想问题,展开人生观大讨论,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道德教育活动,对于澄清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大中小学都恢复了政治课的开设,并结合新时期的要求,对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进行改革。师范院校教育系的恢复及招生,使得德育原理学科探索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一些学者对德育原理的有关理论和问题进行了探索,为德育原理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大教育学”时期的德育原理研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德育原理学科发展研究与党的政治活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德育是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经验。1949—1982年,党的中心任务经历了四次转换: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换(1949—1956年),从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转换(1956—1966年),从社会主义建设向“以阶级斗争为纲”转换(1966—1976年),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转换(1977—1982年)。①这一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困境,但有一点不能否认: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及德育原理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学校确立了“五爱”德育目标与内容,积极探索中小学和高校的政治课建设及学校德育机构设置与制度建设,积极推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统一思想、服务大局,学校深入开展“整风运动”,执行“高教60条”“中学50条”和“小学40条”,积极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榜样教育活动。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主要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澄清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通过“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德育原理的发展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是指这一时期学校德育的发展方向保持了前进跃升的趋势,无论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力量投入还是重视程度,整体上都体现了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的发展特征。曲折性是指这一时期的德育原理在有些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期间出现了失误。

三是德育原理的建设体现了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这一时期的学校德育注重探索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自觉走上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政治性是指这一时期的学校德育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教育目标制定和人才培养的首位,把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联系起来,坚持德才兼备,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肃清唯心主义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推动与实现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根本转变。

四是积极探索德育原理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德育课程与教学不断改革,注重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效统一,在改革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课程与教学经验。国人最早学习苏联的德育原理,借鉴马卡连柯的德育理论,后来提出“母爱教育”,进行“道德继承性”问题的讨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德育过程等,都是德育原理不断发展的表现。“**”结束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拨乱反正,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对学校德育课程进行恢复,把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开展德育专题研究、德育过程研究、德育思想研究,开展德育原理的科学性研究,为德育原理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积聚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