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一、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概况
特殊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是一级学科教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自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以来,我国特殊教育学学科进入了专业化发展阶段,也带动了其他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大学等陆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有6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或方向,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长春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保定学院、邯郸学院、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豫章师范学院、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在这些院校中,一些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发展较好,在学科发展、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方面都获得了支持,在国内影响力较大,如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它们也是能体现我国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水平的主要代表。有些院校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区域影响力,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等。
在现开设的特殊教育专业中,有的专业关注到不同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需要,兼顾几大主要类型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如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儿童等;有的专业侧重某一类或某几类特殊儿童教育,结合自身优势寻求突破性发展;有的专业考虑学前特殊教育、初等特殊教育、中等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与高等教育等不同学段的特色。总体而言,目前的特殊教育专业设置既有横向的考虑,也有纵向的考虑。各个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定位不同,其培养目标有显著差异,总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与所在学校发展定位相似,如应用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素质目标以及职业目标非常相似,一般都为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进行特殊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管理及相关研究工作,基层指向性明确。
总体而言,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大多是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相关机构培养师资及管理人员,主要针对视力、听力、智力三类基本障碍儿童的学校教育,对自闭症、情绪与行为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等特殊儿童教育不够重视。传统的通识化教育模式导致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化程度不足,对特殊教育的多学科交叉、应用性较强等学科特性关注不足。
(二)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1986年设立特殊教育专业,1993年设立特殊教育学硕士学位点,以及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设立特殊教育学博士学位点,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本科层次为主,专科层次为补充,研究生层次逐步扩大的人才培养格局。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已逐步走向专业化与多样化的道路,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办学特色。培养方式和学制主要有四年一贯制和“2+2”分段模式。前者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所采取的培养方式,即入学前已经划分了专业,四年都是按照特殊教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后者在部分院校中实行。全校以一级学科教育学统一招生,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基础教育,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后两年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或个人意愿选择专业,进行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除此之外,学士学位培养还有“3+1”“1.5+2.5”模式,硕士学位培养还有“4+2”“4+3”模式,这有助于多样化方法体系的建构和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另外,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分为定向和非定向培养。在本科阶段,部属师范大学基本上定向培养免费特殊教育师范生,在硕士阶段多为非定向培养,在博士阶段定向和非定向均有。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注重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学士学位层次主要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等,需具备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康复科学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硕士学位层次主要培养特殊教育专家、管理者及教师等,需具备特殊教育心理学、康复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特殊教育研究、教学、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博士学位层次主要培养特殊教育专家、研究者及教师等,在专业素养方面更强调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课程更能体现一所高校的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水平。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在教育学一级学科基础上,对特殊教育学二级学科进一步提出要求。硕士层次培养能广泛服务于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与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型教育实践者及高端教育学术后备人才,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具体目标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专业品格;系统掌握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脉络;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与方法,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掌握教育实践的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博士层次培养能够进行教育学术研究,致力于教育创新的高端教育人才,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具体目标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富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敏锐的教育问题意识,扎实的教育研究能力,开放的国际专业视野;能够洞察教育实践的需求,对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与教育实践者进行开放性对话的能力。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注重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多样性,为他们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管理者、研究者以及在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普通学校、残疾人联合会、民政局等部门从事特殊教育及相关工作提供了多种可能与选择;强调在职业道德、专业情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养成积极的专业态度,强调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具备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康复科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康复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广博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富有创新精神,适教乐教,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一定研究潜能的,可以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训练、康复服务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讨论、演示、作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法,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重开展学术讲座、境内外交流等活动,注重校外实习、教育实践、研究实践等实践教学。特殊教育专业评价体系也日益完善。课程考试形式日趋多样,包含笔试、面试、作品发表、实验、论文、作业、出勤、课题参与、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逐步重视对学生研究素养、创新能力的评价,如对申报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质量、公开发表论文等有所要求。有的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对论文发表的数量及期刊级别有明确要求。
(三)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日趋成熟,专业课程类型多样,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学分、学时、内容、要求等方面基本体现了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点。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常常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或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或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与实践课程,能从多个维度来建构自身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内容涉及特殊教育、教育与心理、人文与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包括能反映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水平的特殊教育及相关领域的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特殊教育医学基础、特殊儿童病理学、特殊教育史等;也包括一些体现特殊教育特色或重视特殊教育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如特殊儿童评估与诊断、手语、盲文、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
特殊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因各个学校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包括三类课程:一是教育学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课程),二是特殊教育的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三是特殊教育的方法课程(如教学教法、研究方法、手语、盲文等)。除了课程体系完整,其核心或主干课程基本能清晰地呈现所办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时上,特殊教育专业对课程学时均有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大多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论性课程1学分需要16~18学时,每学时45分钟;实践性课程1学分需要32~36学时,每学时45分钟。
有研究者对部分代表性院校特殊教育学学科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查,其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见表9.1。
表9.1 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特殊教育专业本科主要课程有: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发展心理学、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特殊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医学基础、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儿童测量与评估、特殊儿童行为干预、早期干预原理、康复学、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健康教育、遗传与优生等。该校作为我国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历史最长的高校,其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学学科的典型特色,即注重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特殊教育学学科知识。
另外,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是我国极少数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分类较细致的学校,其本科专业课程除了学科基础外,还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特殊儿童病理学、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史、行为改变技术、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手语、基础盲文等。另外,该校还开设了智力、听力、视力三类障碍儿童的方向课程,学分各21分。其中,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方向课程包括智障儿童心理与教育、智障儿童认知训练、培智学校课程开发、智障儿童生活技能训练、智障儿童言语与沟通训练、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与教学、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与教学等,听力障碍儿童教育方向课程包括听障儿童心理与教育、教育听力学、听障儿童听觉与言语训练、听障儿童沟通与交往训练、专业手语、聋人文化、聋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聋校数学课程与教学等,视力障碍儿童教育方向课程包括视障儿童心理与教育、定向行走、视觉康复训练、盲用信息技术、专业盲文、盲校语文课程与教学、盲校数学课程与教学等。另外,该校还通过限选课程来扩充学生的知识广度,设立6个学分的儿童康复必选模块课程,设立视障教育、听障教育、智障教育、融合教育、学障教育、自闭症教育等不同障碍类型儿童的可选择模块课程。为了增加学生普通学科知识,该校还设置了文科模块和理科模块。总体而言,该校特殊教育专业办学历史相对较久,学校发展定位于应用型,学生培养规模较大,各学科各方向师资较全,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纵深优势,为特殊教育学科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撑。
我国高校虽然十分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类型、课程结构日趋合理,但仍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例如,特殊教育理论课程多于实践课程,特殊教育缺乏与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医学的有效整合;缺乏开放性,不能与时俱进;不同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总学分差异较大,有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未能及时体现专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