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与其他学科交叉互涉,特殊教育学学科的综合性不断增强(1 / 1)

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逐步开始对特殊教育的学科与概念体系进行探索,希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有特殊教育学者认为,特殊教育学没有自己专业的理论,指导特殊教育学的理论是从其他学科借来的,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学科理论是特殊教育学经常引用的。近代的脑科学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学的研究也被特殊教育学充分引用。也有特殊教育学者认为,特殊教育学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人们认识特殊教育和进行特殊教育活动的总的理论基础;另一个是与普通教育不全相同,在其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相关学科的具体理论,如有关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以及特殊教育本身的理论。毋庸置疑的是,特殊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那么不但难以长期生存下去,而且会导致实践的盲目。当前特殊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正处于建构和完善之中。特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体现的应用性与理论性将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入21世纪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电子学、听力学等多学科在研究残疾儿童教育、心理和康复方面密切结合,使特殊教育学发展成为研究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的发展规律的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的、新兴的学科。特殊教育学正在发展中,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正在不断加强。该学科在多个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本学科独特的理论体系,正在初步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专业标准与共有的学术规范。特殊教育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奠定了特殊教育学学科的心理论基础,其外围的学科还有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可见特殊教育学正在成为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当然,我国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尚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注重学科知识的积累,确立核心概念、范畴的内涵以及其中的逻辑关系,建构公认的专门术语与话语体系以及坚实的学科基础,使特殊教育学真正成长为体系严谨的独立学科。

(一)与心理学共建共享,特殊儿童心理学分支学科知识不断充实

心理学与教育学关系密切,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是儿童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有人把特殊儿童心理学界定为一门主要以研究特殊儿童心理现象,揭示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为宗旨的新兴交叉学科。但是,它到底应归属于心理学还是特殊教育学,学界并没有定论。

1.研究成果和范式方法共享,共建特殊儿童心理学分支学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人格等心理过程和特点,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共性与特殊性的探讨,揭示特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规律,更好地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服务。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相连,关系密切。当前特殊儿童心理学沿袭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多采用实验的方法,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认知、情感和个性。《我国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历史考察》(雷江华,2009)根据对《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科学进展》《中国特殊教育》5个核心期刊的统计得知,从1994年至2007年,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上升趋势,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特殊儿童认知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还有专门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进行探讨的研究,如《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杜晓新,2002)等。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成为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制订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和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发展心理学有关遗传、成熟、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的探讨,为特殊儿童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特殊儿童心理学,尤其是有关特殊儿童发展障碍和补偿的研究也丰富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例如,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人类语言发展的过程和内在机制。特殊儿童发展心理学更多聚焦于特殊儿童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发展研究,更注重探讨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由于客观存在的身心发展障碍,更容易产生自卑、胆怯、逆反、焦虑等心理问题,潜伏着更多的心理危机,因此,特别需要通过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咨询和指导等。一批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何侃等著、江苏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杨广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以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何侃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特殊儿童心理治疗》是代表性成果。方俊明、雷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第一版)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第二版)作为21世纪特殊教育创新教材·理论与基础系列丛书之一,系统介绍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和各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努力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让教师便于组织教学,让读者便于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给特殊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家长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可以说,该书是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作。

由上述内容可知,一方面,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入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另一方面,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将丰富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使心理学的理论在教育、咨询、康复等领域的实践更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

2.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特殊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从特殊教育学角度来看,特殊儿童心理学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学科,其功能是为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别与鉴定提供理论基础,为制订和执行特殊儿童个别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特殊教育中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关系密切。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估和鉴定,制订适合其发展水平的个别教育计划,进行有效的干预、康复和教育教学。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探讨过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问题。例如,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说、维果茨基的理论和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说等为苏联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维果茨基发表了56篇涉及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论文,为特殊儿童心理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研究是伴随着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更多的是围绕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心理研究。最早撰文阐述特殊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他对耳聋儿童、口吃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心理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才逐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是陆续出版有关特殊儿童教育和心理研究的教材,如《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盲童心理学》;二是在心理学系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聚焦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和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三是相关学科人员开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聚焦于特殊儿童的心理研究,取得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历史上来看,首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将特殊儿童心理学和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的是意大利的蒙台梭利。这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家、医生着重探讨了智障儿童的早期教育、训练的原理与过程。她从肌肉训练、感官训练、知识训练和生活训练着手,通过长期的实验,总结出了一整套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套理论和方法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为特殊教育的基础学科,特殊儿童心理学应该为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例如,盲童的“以手代目”的触摸文字教学,聋童的“视觉优先”手语、唇读相结合的语言教学,智障儿童的小步子重复教学,超常儿童的高难度创新教学,都渗透着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原理。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与学习手段的改进,如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手机等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将会更为密切。

当前,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密切结合,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也显示了特殊儿童心理学在特殊儿童康复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功能。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探讨有利于这门新兴交叉学科发挥在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中的作用。特殊儿童心理学目前不乏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出如下的失衡:一是传统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三类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新出现的自闭症儿童、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多重障碍儿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二是有关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横向比较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殊儿童自身发展的纵向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三是有关特殊儿童的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较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四是有关特殊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较多,人格特点的研究较少。

(二)与康复医学互摄贯通,催生了教育康复学分支学科

就特殊教育学学科而言,它的发展、成熟离不开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和教育学母学科的影响和支撑。从历史来看,由于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起步晚,儿童康复医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近代特殊教育实践的源起与医学并无直接关系,更多源自西方传教士的传播和近代有识之士的探索;而且我国中医有和西医完全不同的医理和诊治技术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特殊教育迅速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特殊教育大多是按照普通教育模式进行的。这对我国当代特殊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我国特殊教育学没有像西方特殊教育学那样经历医学—心理、社会学、组织学等不同模式的转换与融合,也没有经历从所谓医学模式到教育学模式的发展转向,而是直接进入了教育学模式的实践阶段。有学者总结,我国特殊教育更多的成分脱胎于传统的普通教育模式;与西方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比,我国特殊教育缺乏康复医学的支持。

就当前而言,我国康复医学服务体系已逐步完善,康复医学事业正在快速发展。随着特殊儿童康复需求的日益凸显,我国将会有更多康复治疗技术运用到特殊教育领域中。早期干预、早期教育等理念的推行,也会使更多儿童康复医疗机构开办特殊教育部或早期干预中心。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中最能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交叉学科。康复医学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是一门具有多学科性、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涉及医学、物理、教育、工程、心理、社会等多个领域,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在当前大力推广融合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专家学者紧扣特殊教育的跨学科整合特征,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现实问题,加强学科互鉴,推进了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互摄,促进了特殊教育领域内的跨学科整合。

为响应残疾儿童迫切的教育和康复需要、社会对特殊教育康复人才的巨大需求及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的系列文件,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自此,国内教育学类(师范类)本科专业目录中出现了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两个与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关系密切的本科专业。如同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心理学和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一样,有人把教育康复学作为特殊教育学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人把它作为归属于教育学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的二级学科。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篇名=教育康复”进行检索,在获得的期刊论文中,手动删除会议征稿、书评、报纸等,最终获得有效学术论文150篇。国内最早从特殊教育的立场探讨教育康复问题的是《教育康复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朴永馨,2003)一文。这篇文章论述了在教育康复中要认识残疾人与普通人的共性和残疾人的特殊性,对共性和特殊性做了分析,并说明这是正确认识残疾人教育、康复等方面的基本观点,首次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与康复学结合的产物,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大康复学的组成部分。

2005年以后对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的需求调查、技术方法、个案等进行探讨的论文有131篇。其中,对教育康复学学科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理论性较强的成果有如下几篇。《广东省特殊学校培智教育康复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郑虹、黄建行、邓鸿雁,2005)一文,对广东省19所特殊学校、210名从事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广东省特殊学校培智教育康复工作开展的情况,以及教师对智障学生康复的理解、困惑等问题,探讨了在现有条件下特殊学校应怎样满足智障学生的康复需求,总结指出了目前广东省特殊学校培智教育康复工作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有非常艰巨的工作要做;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要继续对各类特殊学校康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深入个案研究,对调查中的各种现象做深层次的访谈与分析等,以进一步探讨有针对性的对策。总体来说,特殊学校应充分发挥各种职能,寻求并建立广泛且相对稳定的社会支持体系,为智障儿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务。特殊学校应该是学龄智障儿童康复的主要场所,教师或康复专业人员应该是智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主要力量,这是我国培智教育今后发展的趋势。《试论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杜晓新、刘巧云、黄昭鸣等,2013)一文,联系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参照教育部系列文件精神,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从学科界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形式与途径以及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阐述了教育康复学新专业的建设构想,对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教育康复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探索与思考》(王辉、李镇译、王玉,2019)一文,对教育康复学专业的内涵定位、课程内容组合、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等进行了探讨,比较了已开设有该专业的7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从知识体系的组合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能在同行中展开探讨,最终促进教育康复学专业的健康发展。《“医教结合”: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对策》(张玲,2016)一文,分析了残疾人康复事业迫切需要高品质教育康复人才、“医教结合”应成为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医教结合”框架下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策略,提出要加大教育康复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多元的教育康复能力,组建均衡的教育康复人才队伍,建立教育康复人才专业成长的支撑平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杜晓新和黄昭鸣主编、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康复学导论》,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系统论述教育康复学的教材。该书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学科基础、基本观点、专业建设构想等进行了论述,介绍了教育康复各个领域的内容,分十二章:第一章为“教育康复学概述”,第二章为“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第三章为“听觉功能的评估与训练”,第四章为“言语功能的评估与训练”,第五章为“语言能力的评估与训练”,第六章为“认知能力的评估与训练”,第七章为“学习策略的评估与训练”,第八章为“情绪行为的评估与干预”,第九章为“运动功能的评估与训练”,第十章为“现代化仪器设备在教育康复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为“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第十二章为“单一被试实验在教育康复研究中的应用”。该书可作为特殊教育、教育康复专业的本科教材及研究生参考书,也可作为特殊教育在职教师的培训教材。

(三)多学科交叉渗透,促使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成为综合性强的知识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评估和诊断多由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儿童家长、医务人员和教育心理测验专业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来执行。特殊教育的评估可以划分为医学诊断、心理测验、行为评估和学绩考察等不同的类型,是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综合性强的知识技术体系。

近几年来,动态评估的理论也被介绍到国内。我国特殊教育的研究在编制、修订和完善评估量表及提高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室编制的《学前儿童语言学习能力诊断量表》能有效地用于特殊儿童早期语言学习能力的诊断。此外,我国近些年来编制或修订的《盲童定向行走评定量表》《残疾儿童学习效果评定表》《视觉障碍儿童颜色视觉评定表》《盲童随班就读观察评分表》《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分表》《2-4岁儿童智力筛查量表》《盲校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评分表》《弱智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评分表》《各种听力损失标准的对照表》《AAMD适应能力量表》《文兰社会成熟量表》《小儿智能发育筛查表DDT》《儿童绘人测验评分表》《希-内学习能力测验》等各种量表在特殊教育的评估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怎样辨别和鉴定特殊儿童,如何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这都需要进行综合评估。行为与心理评估是特殊儿童评估鉴定中的主要手段。换言之,要想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科学的鉴别、评估和有效的干预、教育与康复,必须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并开发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评估量表。例如,运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来鉴定与评估特殊儿童的人格特征,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整体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