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殊教育概念不断更新,学科研究内容不断延展(1 / 1)

1987年12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正式提出随班就读一词。自此,随班就读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一项国家政策。《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这反映出始于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和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这反映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婴幼儿和成年人两头延伸也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由上述内容可知,我国特殊教育实践在不断深入,特殊教育概念在不断扩大,学科研究内容也相应在不断延伸。

(一)始于随班就读,我国特色融合教育研究的成果丰硕

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首次明确提出了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让所有儿童都受到教育,让所有儿童都受到适合他的教育,让所有儿童都得到最佳成长机遇。融合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改变。融合教育的推广要求特殊教育的功能发生转变,特殊教育学校要按照融合教育的思想进行改革,发挥资源优势,服务于融合性的普通学校、普通班级;要求普通教育在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有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融合教育带来了整个特殊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篇名=随班就读”或“篇名=融合教育”或“篇名=全纳教育”进行检索,时间设定为2005年1月至今,获得期刊论文两千余篇。可见我国特色融合教育研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研究综述》(王振洲,2015)一文将随班就读相关研究归纳为随班就读工作横向运作研究和随班就读工作贯通生涯的纵向发展研究,对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随班就读教师教育,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随班就读现状调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随班就读学生学前、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生涯发展体系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

国内学者以融合教育为主题,还出版了一大批专著和教材。例如,周念丽著、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前融合教育的比较与实证研究》由文献综述研究篇、理论探索研究篇和实证综合研究篇三个部分构成。该书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力图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模式,探索一条可行有效的实践之路。

李泽慧主编、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特殊儿童的优质教育:全纳教育培训手册》分为公共知识、专业知识上下两编,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儿童的教育权益与保障、全纳教育与随班就读、随班就读管理、资源中心的建设与管理、随班就读儿童的筛查与评估等。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组织编写、2013年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随班就读教师基础知识与技能》主要阐述了随班就读是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他们与普通儿童少年同学习、同生活,要为其提供良好的沟通与融合的外部环境;对随班就读的学生除了按普通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外,还要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该书从随班就读的基础知识、随班就读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两个角度入手,主要论述了随班就读的发展与意义,随班就读的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随班就读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与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的保障机制,随班就读教师素养与职责,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课程调整、教学设计与实施,随班就读班级管理,随班就读教师与相关人员的合作及专业资源的利用。该书作为随班就读学校教师的培训教材,以大量的案例形式出现,力争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陆振华主编、201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随班就读管理与特教班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普通学校教师需要建立大特教观、随班就读的概念及意义、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与安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需要、随班就读教学的计划、随班就读教学的原则、随班就读的管理系统建设。

华国栋主编、201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用书》力图体现促进教师发展的培训模式,以教师需要为本,强调针对性;以促进随班就读发展为导向,强调实用性;以提高教师从事随班就读的能力,开发创造力为主,强调操作性。

邓猛主编、201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主要对融合教育理论及我国随班就读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思考,对融合教育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基本概念体系、核心要素、支持保障体系及实践规律进行了阐述,对融合教育的本质特点加以总结与概括;从我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及教育背景出发,结合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特殊教育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探索具有本土化特征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式。

余小红著、2016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特殊需要儿童全纳教育研究》以特殊需要儿童为研究对象,围绕入学与质量问题,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学校教育追根溯源,展开全面调查;同时以全纳教育为研究视角,并基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某些类别特殊需要儿童做了具体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基本路径。该书既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全纳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为基础教育的实践工作者从事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教育方法。

昝飞著、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融合教育:理想与实践》着眼现实,从理想与当前现实所面临的困难两个角度介绍融合教育这一教育模式。该书涉及以下内容:融合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包括我国随班就读实施的历史背景)、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关键性问题、特殊教育需要以及应对模式、个别化教育与差异化教学、特殊学生的教育评价、融合课堂中的学生行为管理以及融合教育中的转衔教育。

邓猛主编、201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融合教育理论指南》,作为“21世纪特殊教育创新教材·融合教育”系列之一,重点介绍了融合教育基本知识、概念、影响因素、关键指标、核心技术和相关的理论,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特殊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该书可作为师范院校本科生的融合教育课程对应的教材。这两本书是作者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将学术研究和国家重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师范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在职中小学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这两本书也得到了北京市融合学校支持策略研究与推广项目的支持。

邓猛著、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融合教育背景下中国特殊教育体系发展研究》从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出发,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及其宏观的发展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及其需要的资源与支持体系进行建构。《融合教育背景下中国特殊教育体系发展研究》始于宏观的融合教育思潮,落脚于我国实际的特殊教育需求与现状,对所需支持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雷江华编著、201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融合教育导论》(第二版),作为“21世纪特殊教育创新教材·理论与基础”系列之一,充分评介了国际上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方案。该书可作为特殊教育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可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相关选修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之用,还可供特殊教育研究与管理人员以及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等阅读参考。

安·M.格林伯格和瑞吉娜·米勒著,苏雪云和吴择效译,201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早期融合教育实用指导》一书,共分十章,即引言:日新月异的世界中的有效性,与发展和个别化相适应的实践,家庭、团队和沟通,评估,课程调整概述,游戏盒社交发展,课程调整:语言和读写能力,艺术、音乐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数学、科学及其他,专业化:成为终身学习者、整合终身学习者、整合社区资源。该书有利于人们改变对于残疾的观念,有利于普通教师理解和接纳融合教育,还有利于在师资培养和职后培训上进行反思和改变,特别是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研究是特殊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特殊教育的内涵,拓宽了特殊教育发展的模式,为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实可操作的理论,提高了各个阶段残疾学生的入学率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随班就读,其次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最后是高等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对聋人高等教育的研究,高中教育的研究最少。学前融合教育的态度调查和个案研究较多。根据障碍的特征,学前融合教育的对象以自闭症及情绪与行为特殊的儿童为主。义务教育阶段的随班就读相关研究比较丰富,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是各种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该领域的研究体系十分庞大。残疾人高等教育多是对聋人高等教育的研究,相关文献研究比较单一且数量极其有限。邓猛认为,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应基于我国悠久的历史背景,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为基础,发展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使特殊学校实现综合发展与功能转型。

(二)关注残疾儿童生涯发展,残疾人终身教育研究发端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方俊明将此解读为努力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

在终身学习背景下,基于残障人士的需求,上海市长宁区开展了历时15年三个阶段的终身特殊教育行动研究。研究表明,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是基于多学科综合服务的系统工作,是一个向理想状态不断前进的过程,需要消除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障碍。各国终身特殊教育经验表明,要关注残疾婴幼儿早期教育,为所有年龄段的残障儿童提供转衔支持,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竞争力。长宁区发挥实体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初步构建了从出生至老年的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在后续的实践中,长宁区还将不断丰富各阶段的终身特殊教育服务项目,以不断完善区域终身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2005年,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08年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福建省全面终身教育促进会正式成立。它是一个民间性、学术性、联合性、公益性的社会团体组织,是省一级独立社会团体法人,致力于推进终身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该协会下设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推动特殊儿童青少年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