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与现代科学及技术发展同步,特殊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与时俱进(1 / 1)

(一)信息化及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更受重视

特殊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也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关于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有学者综合特殊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认为特殊教育信息化就是针对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教育的各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康复水平,加快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最终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为了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基于2000—2015年CNKI数据的分析》(胡艳、俞树煜、黄慧芳等,2015)一文在收集特殊教育信息化文献的过程中,借助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除了用“关键词=特殊教育”并含“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进行检索外,还将“信息化(信息技术)”并含“残疾人”“培智课堂”“全纳教育”“聋哑儿童”“视障儿童”“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自闭症儿童”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共得到文献268篇。文献类别涉及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剔除报纸评论等非研究性文献、重复文献、与特殊教育信息化相关性不大的硕士论文和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结合的部分文献,最终得到有效研究样本133篇。该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数量和作者等维度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最后从发展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特殊教育教师及特殊教育中心管理人员的培训、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均衡发展、国内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特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及管理平台几个方面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研究做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这篇文章研究发现,首先,从总体上看,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00—2003年,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阶段,研究的重点大都是基础理论、教师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还没有真正与特殊教育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2004—2010年,此阶段虽然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较少,但增长趋势较为稳定,说明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研究主体逐渐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应用,同时也意识到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三,2010—2014年,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文献增长趋势明显,截至2015年5月,发表文献累计达到90多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及其应用取得了巨大成效。其次,从研究的内容及比例来看,基础研究部分,尤其是关于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特征、现状与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等的研究有31篇,占整个研究样本的23%,仅次于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然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我国对教育资源建设十分重视,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教学媒体及其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该研究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分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环境、应用环境等方面。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占样本文献的17%。信息化教学资源也常被分为素材类教学资源、集成型教学资源、网络课程三大类。目前集成型资源的研究占样本文献的19%,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从期刊载文数量统计来看,统计结果显示,自2000年起,我国学者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力度处于逐年加大的趋势,尤其是作为特殊教育领域创刊时间较早、发行量较大的正式出版的核心刊物,《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等杂志的载文量上升趋势明显。《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等杂志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权威刊物,能够及时反映教育信息化最新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范围较广,因此也成为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阵地。

此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支柱。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对于加强对特殊教育的科学管理,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特殊教育的网站有中国特殊教育资源网、中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网、中国特殊教育网、中国特殊需要在线、全国特殊教育资讯网等。未来社会将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享有公平、高质量、适合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的机会。如何利用新技术发展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特殊教育以造福特殊儿童,如何防止出现新的技术鸿沟,如何避免本已存在的特殊教育差距和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信息化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将对信息化和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更好地服务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认知神经科学成果不断涌现,深化了关于特殊教育规律和生物基础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事件相关电位、脑电图、脑磁图、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红外线光学成像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现代生物学、生理学、脑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日新月异,人类在大脑运行规律与学生学习机制的研究领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正不断地被应用和渗透到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中。例如,教育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地展开。它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重视整体人的研究与培养,是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再如,教育生物学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是生物科学与教育科学相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人与人脑的教育发展规律,寻求最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加强多学科的合作,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及教育模式的转变。这些学科的诞生正在改变长期以来教育学缺乏科学实证依据的状况,为教育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诚然,这些新的关联学科成果也正在改变特殊教育发展的形态,带来新的挑战和要求。

随着目前教育生物学和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任何学习过程都伴随着神经元的电活动和神经网络之间的变化。从康复治疗和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发展的作用来看,两者都只是促进残疾儿童发展的手段,残疾儿童的功能(能力)发展才是目的。由此可见,认知神经科学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人类在大脑运行规律与学习机制研究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将不断丰富我们对特殊教育实践的了解,深化我们对特殊教育规律和生物基础的认识,完善特殊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

(三)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更多认识特殊教育规律的工具

特殊教育学的学科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哲学方法,二是一般学科方法,三是具体研究方法。哲学方法是从事实材料出发,根据逻辑规律、法则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运用哲学的逻辑方法对已有的事实、命题、理论等进行考察可以得到新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知识。一般学科方法主要包括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是从大量的社会现象出发,大量占有材料,经过分析和综合,找出其中规律的方法。特殊教育学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从特殊教育的大量现象中,抽象出其本质的关系,概括出概念、范畴,进行推理和判断,形成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量的研究方法是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存在、发展、变化以及构成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成分、关系、空间排列等用数量表示其规定性的研究方法。特殊教育学应用量的研究方法可以分析特殊教育个体以及群体的诸多身心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数量变化和数量关系,以期寻找一定的规律。特殊教育学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文献法、测验法、调查法、统计法、图表法、历史法、比较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等。特殊教育学学科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虽然没有形成自身学科独特的方法论,但较好地遵循了实证科学研究的精神与经验研究的规范和传统。实证经验主义的方法、程序以及基于诊断、评估的干预与训练成为特殊教育学学科专业人员广泛接受、共同遵守的规范与传统。特殊教育学的研究方法除可以使用一般教育学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正常儿童教育与特殊儿童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目前,针对心理学实验与统计方法因样本容量问题、样本同质性问题而难以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有学者提出在特殊教育研究中,单一被试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杜晓新和宋永宁编著、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必修课程的教材,包括理论与实际操作两部分,不仅介绍了各种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而且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方法的操作流程与步骤。对于相关的数据处理,该书不仅提供了一般的计算方法与步骤,而且提供了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步骤,并对软件输出结合做了较详尽的说明。该书内容包括六章。第一章为“特殊教育研究概述”,第二章为“实验研究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为“单一被试实验法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为“质的研究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第五章为“行动研究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第六章为“研究的选题、开题与结题”。《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版)市场反响良好,得到业界认可,在高等院校得到广泛使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版)在广泛听取专家建议下,增加了四种研究方法,充实了原有系列内容。该书可作为特殊教育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也适于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相关选修课程教材,亦可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用书,还可供特殊教育研究与管理人员以及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等阅读参考。未来,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完善、特殊教育研究范式的分类,将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规律认识的科学性。

《中国特殊教育研究发展现状与问题——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7—2016年特殊教育主题文献的可视化解读》(侯洁、张茂聪,2017)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图谱、前沿时区视图以及热点问题的文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特殊教育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基础理论和研究体系的架构,作为研究基础的关键节点文献以及能够展现研究发展脉络的共引连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特殊教育研究网络,为今后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第二,综合来看,我国特殊教育理论研究与热点问题研究是齐头并进的,今后,基础理论研究依旧会保持热度,同时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热点问题研究导向。第三,今后,研究会在以下方面有所聚焦。一是特殊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更多关注通过特殊教育专项立法为特殊教育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融合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最新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未来需要更多思考如何使外来的融合教育理论根植于我国的社会文化特性,会有更多研究关注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三是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化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四是关注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研究仍然过于集中,前沿分支较少;现状研究、综述研究多,专题性研究少,且本土化理论的创新、生成和拓展性明显不足;有很多专业标识性不强的关键词出现,另有表意相同的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后续研究应在加强基础理论的实证检验及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丰富特殊教育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