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时期的社会发展背景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特殊教育学与经济发展
“十一五”这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回落。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经济总量所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
2004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总计1560所,招生50771人,毕业生46727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人数为11863人,小学附设特教班毕业人数为650人,小学随班就读毕业人数为21460人,普通(职业)初中附设特教毕业人数为35人,普通(职业)初中随班就读毕业人数为12729人。招生对象以聋人(聋人学校668所)、智障(智障学校369所)以及盲人(盲人学校33所)为主。2008年,国家启动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计划新建、扩建1160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央财政规划投资预算54.5亿元。
2006年以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为26.91亿元,到2010年已达到68.61亿元,增幅明显。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快速、持续性的发展。2009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116660万元。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672所,教职工47466人,其中专任教师37945人;招收残疾儿童6.40万人,比上年增加0.16万人;在校残疾儿童42.81万人,比上年增加1.07万人。其中在盲人学校就读的学生4.84万人,在聋人学校就读的学生11.51万人,在智障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26.46万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在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5.23%和62.87%。残疾儿童毕业人数5.74万人,比上年增加0.5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的毕业人数已经达到57423人,招生人数64018人,在校生人数428125人。2010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达到1706所,招收残疾人64869人,教职工49249人,其中专任教师39650人,研究生毕业405人,本科毕业17479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未入学的有14.5万人。其中,视力残疾1.7万人,听力残疾1.5万人,言语残疾1.1万人,智力残疾3.7万人,肢体残疾3.7万人,精神残疾0.8万人,多重残疾2.0万人。
总的来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尽管特殊教育仍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存在各类残疾学生教育发展不平衡,部分残疾儿童入学困难,以及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但在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特殊教育的政策等相继出台,特殊教育学校和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步入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快速发展阶段。
(二)特殊教育学与政治发展
2005年10月2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在河南郑州中州大学成立,旨在依据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形势,探索我国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的发展,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提高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学科水平和教育质量,深入研究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显示:全国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9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残疾人为406万人,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1248万人,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2642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3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48万人,智力残疾儿童7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6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各类别残疾儿童的相应比例为:视力残疾儿童79.07%,听力残疾儿童85.05%,言语残疾儿童76.92%,肢体残疾儿童80.36%,智力残疾儿童64.86%,精神残疾儿童69.42%,多重残疾儿童40.99%。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委员会,这是新形势下国家为更好地管理领导残疾人工作而成立的独立管理机构。
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完善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决定于2008年7月1日施行。该法律特别提出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的教育。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指出了方向: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强化政府职能,全社会共同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提出“十一五”期间残疾人事业发展在教育方面的要求与采取的措施,指出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特殊教育作为独立篇章进行系统发展规划,强调发展特殊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三)特殊教育学与文化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普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十分活跃,精品不断涌现,市场日益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开辟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
在“十一五”期间,为适应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适应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06年8月,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辞典》(第2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该书吸取和反映了国内外特殊教育方面的新成果、新动向,较全、较新地反映了我国当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2010年7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组建的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该研究中心以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工作为中心,推进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研制,以统筹规划手语和盲文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校和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为听力残疾人和视力残疾人提供更加公平、平等和便利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2010年9月,《中国特殊教育史资料选》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册,每册将同一类文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所收入文献以反映1966年以前我国特殊教育史实为主,翔实地反映了我国特殊教育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