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特殊教育学者及其成果与特殊教育学研究方法
一、特殊教育学者及其成果
(一)特殊教育理论与基础领域研究成果
本领域主要是围绕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涉及特殊教育理论基础、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特殊教育学学科内容的构建及相关教材建设、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1.特殊教育学教材及相关著作
20世纪90年代,基于各地师资培训班、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等特殊教育学著作开始出版发行,这其中大多数是直接作为教材编撰的。特殊教育学教材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可以为学生全面地、整体地把握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提供思路和线索,是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鸟瞰图,是学人对特殊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成果,为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特殊教育学教材的建设是特殊教育学在初创时期从一门教学科目走向一门学科的必经之路。
在初创时期,特殊教育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核心著作总共8本(具体参见表6.1)。其中朴永馨组织编写的《特殊教育概论》是中国大陆第一本公开出版的特殊教育学教材,于1991年11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从这8本教材内容演变来看,特殊教育学知识领域和核心内容趋于一致。其中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模块在8本教材中均有所涉及,所占比重也最大。8本教材各具特色,代表了我国关于特殊教育学学科内容建设的成果。但限于篇幅,这里选择3本著作展开介绍。
朴永馨主编的《特殊教育学》于1995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特殊教育学》是特殊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里程碑,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特殊教育学方面的著作。《特殊教育学》是叶立群主编的“教育学丛书”[1]中的一本。该书的内容分为特殊教育的一般问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三大部分,共计21章。以特殊儿童既有共性也有特性为代表的特殊儿童观和以特殊教育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为代表的特殊教育观,以及由此引发的残疾儿童的三因素补偿论,是朴永馨的主要特殊教育理论观点[2],这些观点在《特殊教育学》中都得以体现。此书先后获得过华东及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并分别于2007年、2014年出版了《特殊教育学》的第2版、第3版。作为经典的特殊教育学著作,《特殊教育学》直到今天还是特殊教育研究中高频被引文献之一。[3]
由汤盛钦组织编写的《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是供“九五”期间中小学、幼儿园干部和教师培训使用的公共必修课教材,由汤盛钦任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教育法规与特殊教育的服务、有效的学校管理与教学、早期干预、学习困难学生、听觉障碍学生、视觉障碍学生、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身体和健康障碍学生、超常学生。本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所倡导的全纳教育思想为指导,阐述了随班就读的对象、诊断与安置的流程、有关随班就读的文件法规,并针对每一种特殊儿童的特点给普通班教师提出了建议。
方俊明主编的《特殊教育学》于2005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特殊教育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供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使用的特殊教育专业课教材。该书论述了特殊教育的概念、发展历史、政策法规、体系与评估等特殊教育的基本问题,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问题以及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该书全面且系统地反映出当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和主要内容,相邻学科的基础研究,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
表6.1 中国大陆8本特殊教育学教材、专著概况
续表
2.其他研究成果
除了教材外,在特殊教育学初创时期,还有很多学者对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基础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研究成果。
在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方面,雷江华撰写了《中国特殊教育学学科论初探》一文,指出“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揭示特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应用性学科”;“它的学科体系包括作为一门学科的特殊教育学教材体系和著作体系和作为一个学科群的特殊教育学教材体系和著作体系”;“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学科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仍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4]
在特殊教育学分支学科方面,陈东珍主编的著作《学前特殊教育》(2001),丁勇的论文《关于建构高等特殊教育学的初步探讨》[5],开拓了特殊教育学新的研究领域。
在特殊教育学学科基础方面,刘艳虹主编了《特殊教育医学基础》(2001)。该书内容包括人体解剖与生理,遗传学基础知识,病理知识,听力、视力、肢体、智力、精神残疾,残疾儿童的早期发现等内容,目的是使残疾教育工作者熟悉残疾的临床表现与致残特点、诊治手段及预防的基本知识。[6]
在特殊教育历史方面,张福娟等人主编了《特殊教育史》(2000)。全书分为西方特殊教育史、东欧与亚洲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及趋势三篇。杨民主编的《世界特殊教育研究》(2004)介绍了中国、日本、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特殊教育。[7]
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方面,杜晓新撰写的《单一被试实验法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8]系统介绍了单一被试实验法;盛永进发表了《关于特殊教育研究哲学化的思考》[9]的论文,对特殊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做了深入思考。
以上这些研究深化了学界对特殊教育学学科的认识,丰富拓展了特殊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为建立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及相关研究成果
1.视力障碍儿童教育及相关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后,视力障碍儿童教育的研究成果开始丰富起来,主要涉及盲校教育学、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视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视力障碍儿童个别矫正与康复、视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与辅导、视力障碍儿童的各科教学、视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等内容。在特殊教育学初创时期,视力障碍儿童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具体参见表6.2。其中徐白仑在国内外慈善资金的支持下,在开展视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过程中出版了9本著作,丰富了视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研究的成果。在教育学初创时期的著作中,这里选择2本著作展开介绍。
李牧子著的《盲童教育概论》于1981年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第一本有关盲教育的专著。李牧子曾任上海市盲童学校校长。《盲童教育概论》对盲教育的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班主任、教养员工作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沈家英、陈云英、彭霞光等编著的《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于1992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是“特殊教育参考丛书”的一本。[10]全书主要包括我国盲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眼睛生理及视觉障碍的原因、视觉功能及其评估方法、视觉障碍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与训练、学龄前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与教育训练、视觉障碍儿童的学校教育、盲童学校的教学、低视力儿童的教育与教学、视觉障碍儿童的一体化教育、视觉障碍儿童定向行走能力等内容。该书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视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资料和各地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理论探讨。该书也是教育科研人员与教学实践人员通力合作的成果。
表6.2 视力障碍儿童教育及相关著作
续表
2.听力障碍儿童教育及相关研究成果
从现有资料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听力障碍儿童教育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安徽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编写的《聋童教育概论》[11]的学科是目前查找到的最早的聋教育的著作。在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初创期,听力障碍教育方面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涉及聋校教育学、聋童心理学、双语聋教育、聋校教学、聋儿听力语言训练、早期干预与康复、聋生的家庭教育、职业教育、随班就读等内容(具体参见表6.3)。在教育学初创时期的众多著作中,这里选择3本著作展开介绍。
张宁生主编的《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于1995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内容主要涉及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与教育、想象与教育、思维与教育、交往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的个性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的品德心理,听力残疾儿童的教学心理学问题,听力残疾儿童的劳动技术教育和聋校的教育管理等方面。[12]《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一方面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有关听觉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融进了编者们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及在基层工作的教师们的一些心得体会,是一本内容全面的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著作。
张宁生主编的《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于2002年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相比《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内容扩充很多,增加章节专门论述聋校的课程与教学、语言沟通法与语文教学法。[13]
叶立言著的《聋校语言教学》是一本聋校教师表达对聋校语言教学理论思考的专著,于1990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叶立言曾任北京市第二聋哑学校校长,是我国特殊教育界第一位特级教师。《聋校语言教学》主要涉及聋校语言教学概述、汉语手势语言和汉语手指语、聋校的语言环境、聋校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改进聋校语文教材的设想等方面内容。叶立言认为聋校学生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必须掌握好汉语这个工具,完全依赖于手势语是不行的。聋校客观上存在着汉语和手势语并存的双语环境。认识双语环境,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聋学生学习汉语的特殊性和聋学生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对推动聋校语言教学工作有重大作用。[14]
表6.3 听力残疾教育及相关著作
续表
续表
续表
3.智障儿童教育及相关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智障儿童教育及相关研究成果很少,目前在书籍方面仅仅查到С.Я.鲁宾施泰因著、朴永馨翻译的《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出版和发表的智障儿童教育及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内容主要涉及智障儿童的教育通论、智障儿童的心理学、智障儿童的诊断、智障儿童的康复与早期干预,智障儿童的课程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在教育学初创时期,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及相关著作见表6.4。这里选择3本著作展开介绍。
茅于燕著的《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于1990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本有关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的专著。全书分5个部分:智力落后的概念、病因和防治,智力落后的早期发现,智力落后的早期干预,学龄中、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学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行为训练原则和方法。该书在前言中指出早期发现儿童的智力落后,并给予早期干预,会使其偏离正常的发展得到适当的纠正。1986年,茅于燕在一些智障儿童家长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创办了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开展对智障儿童早期训练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这本书提供了实践基础。
肖非、王雁著的《智力落后教育通论》于2000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是我国智力落后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全书共11章,内容涉及智力落后的定义、分类、出现率、病因、预防,智力落后教育的历史演进,智力落后儿童鉴定的原则、内容、步骤和方法,智力落后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原则、课程、教学过程、个别化教育问题、教育科学研究等。《智力落后教育通论》从我国智力落后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对智力落后教育的几个主要领域进行了较深入的总结和探索,把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升到理论的层次来研究。
张文京著的《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于2005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指导用书,共有8个章节,分别从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概述、课程、教育诊断、测验与评量、教育诊断与个别化教育计划实作、教学活动、班级管理、智障儿童随班就读中的个别化教育与教学作了细致的阐述,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同时也吸纳融合了特殊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形成了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的理论体系。
表6.4 智障儿童教育及相关著作
续表
续表
续表
4.学习障碍儿童教育及相关研究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主要涉及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诊断、训练与教育。例如,周平与李君荣合著的《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指导》阐述了学习障碍的筛选测试与诊断方法,研究了学习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和教育指导,并列举了不同年龄阶段个别化教育指导的典型实例。在特殊教育学学科初创时期,学习障碍儿童教育及相关研究著作参见表6.5。
表6.5 学习障碍儿童教育及相关著作
续表
(三)随班就读及相关研究成果
随班就读及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全纳教育理念、各类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区域随班就读经验、随班就读的教学与管理、随班就读质量评估、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在特殊教育学学科初创时期,随班就读及相关的著作具体情况参见表6.6。因为前面分类介绍障碍儿童教育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涉及随班就读,所以表6.6去掉了已经在前面列出的著作。
有学者对2000—2013年《中国特殊教育》共14年刊载的论文做了引文分析,发现有关随班就读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有《全纳教育的元型》《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5]这里以这些高被引的随班就读文献为核心来介绍特殊教育学初创期在随班就读研究方面的成果,此外介绍陈云英研究员编的《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和华国栋研究员的专著《差异教学论》。
1.陈云英撰写的《全纳教育的元型》
陈云英撰写的《全纳教育的元型》一文,基于8所实验学校所取得的经验,分别以全纳教育体系的元型、全纳学校的元型、全纳性课堂的元型为要点讨论全纳教育、全纳学校、全纳课堂法教育改革的可行性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6]
2.肖非撰写的《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
肖非撰写的《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一文回顾了我国随班就读的历史,描述了随班就读工作的现实情况,并对随班就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普通教育对随班就读这一政策会越来越认同,关注点由解决入学问题转到教学质量,随班就读对象扩大、层次提高,随班就读会演变成为真正的融合教育。[17]
3.邓猛、潘剑芳撰写的《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邓猛、潘剑芳撰写的《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文立足于对西方全纳教育思想的相关文献的分析,概要地回顾了全纳教育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全纳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回归主流、一体化、全纳教育概念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围绕完全全纳派的观点与部分全纳派的观点的不同争论,并结合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18]
4.陈云英编的《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陈云英编的《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于1997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收录了199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室与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特殊教育中心合作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一体化教育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发言和征文中的优秀文章。内容主要有一体化教育发展与管理、一体化教育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教育实施培训与协作、成功的一体化教育案例、摘要文章5部分。《中国一体化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交流了一体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与成果,保留了我国随班就读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资料。
5.华国栋著的《差异教学论》
华国栋著的《差异教学论》于2001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差异教学论》是我国随班就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全书共11章,主要论述了学生的差异与差异教学、学生差异的测查、教育安置和资源、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辅导训练及课外活动等问题。《差异教学论》不仅从理论上论述了差异教学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差异教学的目标、课程、计划、教学以及考试具体方案。
表6.6 随班就读及相关著作
续表
(四)资料类研究成果
在特殊教育学学科初创时期,特殊教育的资料类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国内外教育资料选编、汇编,中国特殊教育的文件选编,特殊教育辞典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参见表6.7)。这里对部分资料展开介绍。
1.朴永馨编的《特殊教育辞典》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特殊教育辞典》于1996年6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朴永馨任主编。该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尽量吸取和反映国内外特殊教育方面的新成果、新动态,力求全面反映当代的特殊教育情况,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特殊教育辞典》广泛参考了同类工具书,并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确定了1630条词目。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基本概念、天才、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和语言残疾、肢体残疾、多重残疾、学习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教育10个方面的常见术语、事件、文件、人物、著作等,尽可能地条列说明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具有影响的事件。该书是在特殊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下历时三年完成的,较好地保证了该书释义的科学性、客观性、知识性、严谨性、可读性,并使该书在学术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2006年8月《特殊教育辞典》(第2版)出版,在原版基础上修订,增加了620条词目,并对原书八分之一的条目进行了内容或文字上的补充或订正。2014年10月《特殊教育辞典》(第3版)出版,新版增加了近年来常用的一些术语,更正了以往容易引起歧义的译法,补充了特殊教育专业相关的检索工具。《特殊教育辞典》在学术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是特殊教育专业人士必备的参考工具书。
2.其他资料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初等教育司编的《特殊教育文件、经验选编》主要汇集了1988年11月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文件、领导讲话和经验材料,以供各地教育、民政等部门,各类残疾儿童学校(班),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残疾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机构学习和研究参考。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的《国外特殊教育资料选编》介绍了亚洲太平洋地区近几十年来特殊教育事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各种做法、经验等。
表6.7 特殊教育研究资料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