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急需成千上万有科学文化知识、有思想、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对改造旧教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和模式,需要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在当时的国际舞台上,与中国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相一致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经过30多年的努力,苏联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取得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向苏联“一边倒”很自然地成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了我国学习外国经验的主导思想。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特别要借鉴苏联教育经验,并把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作为建设新教育的方向。特殊教育也是如此。苏联特殊教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非常值得新中国借鉴学习。“一五”期间,我国除了选派人员前往苏联留学特殊教育之外,还克服困难,引进翻译出版了苏联一些重要的特殊教育专著,如《盲童游戏》《聋哑学校的课堂教学》等。
20世纪50年代,受特定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我国与西方国家教育交流减少,基本限于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交流,形成了“以苏为师”的“一边倒”局面。随着与苏联政治关系的紧张,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教育对外交流转向了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对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加速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1954年到“**”前,苏联留学生在北京和上海曾进行短期的智障教育试验。1956年8月,朴永馨和银春铭被派往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学习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