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阶段,成人教育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化并不断得以发展。有人从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涉及成人教育学科的内涵、指导原则、学科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有人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角度进行论证,具体涉及学科体系的概念初探、发展脉络、构建举措等问题;有人针对成人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而带来成人教育独立性问题的思考,具体涉及成人教育学与母学科的关系、成人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成人教育学与除教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成人教育学自身独立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发现该阶段的成人教育学科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成人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与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教育学的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于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成人教育学科具有新的内涵、价值和功能。成人教育学科的探索逐步深化,其体系与独立性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不断反思并进一步探讨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成人学习研究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成人学习研究日益增多,在此过程中,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逐步关注成人自身的特点,探究成人学习的规律,重视成人学习心理与个体经验的重要作用。成人学习的相关研究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与深化,成为这一阶段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一大特色。
第三,成人教育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岗位培训、学历教育等内容,逐渐融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新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并不断创新。农民工和处境不利群体的利益受到关注,成人教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第四,终身教育发展逐渐深入并规范化。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日益深入吸引着学者们探索终身教育相关内容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成人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变革,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终身学习法规的深入研究促进实践的探索发展。随着2005年《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和2011年《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颁布,终身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深化规范,推动着成人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使关于地方法律的思考与比较的研究逐渐增多,指导着我国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成人教育学科概念的发展
李中亮在《中国成人教育学发展的指导原则》(2007年)一文中从成人教育的学科特色入手,指出立足成人,既关心成人不断提高学会生存的能力,又关乎成人成为“人”。这本著作基于“成人”特色,以追求成为实现成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之学为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成人教育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内部建设与外部支持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立足自身与加强沟通相结合、放眼现实与反思历史相结合、体系建构与问题研究相结合。①
韩钟文和杜以德在《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构想》(2005年)一文中首先从“成人教育学在中国”转向“中国成人教育学”入手,指出诞生于欧美诸国的成人教育学、成人教育社会学等学科被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者引进介绍发展到我国;从中国成人教育实践的自身问题着手,在研究本土成人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创建中国风格的成人教育理论,拓展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其次从构建多序列、多维度的成人教育立体网状结构体系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分为七个序列,进行多维度审视,从而不断深化、细化,构建了成人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②
杨平和王一凡在《成人教育学概念的内涵考察》(2010年)一文中把“成人教育学”作为一种由概念、关系、范畴、命题构成的认知领域,通过考察成人教育学关于名称由来、意涵界定和关系辨析的不同陈述间包含逻辑关系的异同,总结出成人教育学作为学科概念稍显稚嫩,成人教育研究者应在成人教育学科的概念、范畴、理论、原则、方法等方面达成共识;成人教育学要取得真正的独立性与合法性,要建构自身的研究范式,建构具有内部合力的科学共同体。①
秦发盈和刘一呈在《学科视野下成人教育学的内涵及发展策略》(2012年)一文中从何为学科入手,介绍了学科的内涵、学科制度化与学科建制的含义,从而论述学科视野下成人教育学的内涵;从内在制度、内在建制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成人教育学已经处在学科制度化进程当中的结论。基于此,成人教育学的发展应在建构学科范式、明晰学科边界、深化学科理论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②
除此之外,还有樊星的《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又一新的里程碑——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首批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纪实》(2009年)、程艳峰的《我国成人教育学学科发展历史回顾及反思》(2006年)等文章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二、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扩展
关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扩展研究有:韩钟文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脉络》(2006年)一文中认为成人教育学科以成人教育学为主干,具有应用学科的特征,其建设在成人教育实践与改革的推动下进行。文章从学科群建设着手,探讨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从萌芽到形成所经历的阶段,研究成人教育向成人教育学科群的纵深发展与横向拓展,如成人教育的主干学科、成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成人教育学科群中的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等。另外文章还注重成人教育学的整体性分析与反思成人教育的元理论研究,这标志着成人教育学科构建迈向新阶段。文章最后指出成人教育的跨学科、综合学科及科际整合性的研究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之一。③
陈清洲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2006年)一文中认为我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的思路可以从立足点与归宿、成人教育学科的基本属性、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结构类别和成人教育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四个方面着手;指出成人教育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传递知识、探究问题、培养人三个方面。成人教育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工作中多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性理论研究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成人教育学科是一个学科群,成人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门学科。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要处理好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在相关学科最新研究和综合研究中加以创新,使相对独立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在构建中发展。同时,文章还从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着手,探讨成人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①
曾煜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初探》(2008年)一文中主要从成人教育学的历史演变、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现实困境主要从研究范式缺失、学科边界模糊、研究方法移植与研究人员匮乏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明确研究对象、完善学科架构、创新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沟通和重视科研队伍建设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策略。文章明确指出成人教育学须从成人、成人教育的实际出发,从成人与生理、心理、社会存在、全面发展等关系的角度出发,从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特性质、体制、机制、运作方式、规律等角度设计学科架构,搭建成人教育学科体系。②
朱涛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刍论》(2004年)一文中通过分析国内外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完善的标志,总结出可以从独特的研究对象、完善的学科架构、科学的学科体系、专门的研究方法、公认的代表人物、典范的代表著作与科研团体、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等角度判定成人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和成熟度。文章进一步总结出明确研究对象、完善学科架构和拓宽理论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催生代表著作和推进实践研究是需要把握推进的方向。①
柳士彬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2006年)一文中指出构建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应遵循反思性、自主性、综合创造性和科学性思想原则;这些思想原则是彼此联系、整合互补的,应坚持贯彻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的全过程。②
张夫伟在《成人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研究》(2003年)一文中从名称由来、内涵界定和关系分析来阐述成人教育学的本质属性;从学科概念分析、代表性观点与新阐释三个角度分析、论述成人教育学独立的标准,明确指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团队和理论体系是探究成人教育学独立性的标准。③
何爱霞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推进举措》(2006年)一文中主要从提高“理论一体化水平”、创新研究方法和组建研究基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来推动其走向成熟与完善。④
三、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关于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有:许瑞泉在《成人教育学:期待母学科的重建——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之思考》(2008年)一文中从成人教育学科建设之初对母体学科的简单照搬寻找、对母体学科的反思与再寻找和对母体学科的继续寻找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在反思中总结出:原被认为是母体学科的“教育学”属于“普通教育学”,其和成人教育学有同等的地位;成人教育学应以自己的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进行研究而建立起不同的学科理论体系,通过自己努力来寻找和完善自己母体学科教育学。①
窦春玲和韩钟文在《成人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2006年)一文中主要从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学科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学科的关系,从学科体系结构的角度主要分为总体性关系,主干学科的关系,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关系,跨学科、综合学科与科际整合中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学科间的关系,以及成人教育学科中的元理论研究与教育学学科中的元理论研究间的关系。文章从总体性关系和主干学科的关系入手,论述了从成人教育的概念到成人教育学科自我意识的确立,到教育学学科提供的新启迪,再到成人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关系,总结出成人教育学科与教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成人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主要从摄取移植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形成多学科特点的研究趋向,形成成人教育问题及问题集群等方面进行分析。②
娄立志在《教育科学学科体系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2002年)一文中将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性质定位于教育科学学科体系的下位学科,主张在形成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过程中借鉴教育科学学科体系中的有益成分,同时突出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文章从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基本路径出发来探究其对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启发;针对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发展的问题,指出应突出成人教育的特点,体现成人教育的“成人性”,突出学科特色。①
四、聚焦成人教育学科的核心——成人学习
在这一规范发展阶段,成人学习的研究重点不断突出,成人教育学科逐渐关注成人学习。这一阶段的著作与论文不仅有对成人学习的概念、特点、动机、规律、途径等方面的探索,而且将成人学习作为成人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进行研究。同时,成人教育研究重视成人学习的心理与经验的作用。总之,成人学习受到成人教育学界的持续关注。
(一)关于成人学习的基本问题的思考
喻朝善在《成人学习基本特点分析》(2003年)一文中从成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入手,指出成人学习具有丰富的经验、一定的责任感和较强的自我整合能力的先决条件特征。基于成人学习者的多样性,该文章指出成人学习动机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从而总结出成人学习能力发展的特点。②
韩树杰在《对成人学习概念及其基本特点的再思考》(2005年)一文中从成人学习的概念入手,指出成人学习的概念应体现学习主体即“成人”的特殊性,认为成人学习就是成人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基于此概念,该文章指出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学习过程的终身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背景经验的丰富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学习目的的实用性五个方面。③
张峰在《新世纪成人教育定位分析》(2005年)一文中从含义的转换、理念的转变及运作的改观三个战略支点指出成人教育应树立与成人学习需求相适应的理念,成人教育办学应面向成人学习需求,为成人教育服务。①
李志远在《21世纪成人教育的功能、地位及作用新论》(2006年)一文中明确提出成人教育的发展应以满足成人多样的学习需求为核心;为成人学习服务是21世纪成人教育的基本功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为成人学习服务的功能:创建成人教育者和成人学习者平等的合作关系、为成人学习创造简化的形式、采用适于成人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及构建和确立成人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②
姚远峰在《成人学习的多学科研究述评》(2007年)一文中指出多学科研究是成人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综合心理学和成人教育学,成人学习的多学科研究应运而生。关于成人学习的多学科研究进展,文章从管理学、技术学、脑科学、哲学和社会学视角分别指出,成人学习是个体性与组织性的统一;现代信息技术是成人学习的伙伴;成人学习是人脑潜能持续开发的重要手段;成人学习融主体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多元性于一体;成人学习是使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针对成人学习的多学科研究面临的挑战,该文章指出明确成人学习研究的对象和边界,围绕核心问题,提升“成人性”,是成人学习的多学科研究肩负的未来使命。③
(二)关于成人学习作为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的深入研究
杜以德在《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2006年)一文中认为成人教育学科要想获得完全独立,走向成熟,必须认真研究并确立自身的逻辑起点。该文章指出,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以成人学习为逻辑起点。其原因为成人学习是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起始范畴,不仅是成人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起点,而且也标志着成人教育的直接存在。①
韩钟文和杜以德在《试论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2006年)一文中认为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应以成人学习这一概念为研究的开端。该文章指出,从“成人学习”展开,逐步生发出“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社会”等范畴,并由众多概念、范畴构成系统的结构,形成以成人教育学为主干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也就是说,以“成人学习”为逻辑起点,是这一阶段成人教育转向成人学习研究的一大特点。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在“成人性”的基础上的。②
(三)成人学习注重心理研究与个体经验的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成人学习研究重视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心理研究等。例如,李俊在《对成人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综述》(2002年)一文中指出成人学习心理的研究,是成人教育理论中基础性的研究课题之一。③加强成人学习心理研究,将有助于构建成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纪河和麦绣文在《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及基本特性》(2006年)一文中指出成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功利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经验学习等特征。④莫春姣在《成人学习动机取向及其激发策略》(2006年)一文中通过分析成人学习的动机取向和影响成人学习动机的因素,提出激发成人学习动机的策略,从而加强成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⑤李伟和徐晓明在《成人学习动机特点及其教学策略应对》(2008年)一文中通过分析成人学习的动机、特点,提出相应的激发成人学习动机的策略。①王兆丁和刘宏杰在《成人学习策略:基于成人学习的动机与特点》(2012年)一文中通过分析成人学习的动机和特点,进而提出相应策略。②杨诚德在《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及特性》(2010年)一文中提出,成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熟性、经验性、角色性和时间性的学习心理及成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插曲式、问题式、即用式、结果式和自我意识式的学习特性,充分体现了成人学习的心理和特点。③该文章指出,探索和分析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性,研究与成人学习心理和学习特性相适应的有效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成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将有助于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另一方面,经验和成人自我导向在成人学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例如,崔铭香在《成人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其培养》(2002年)一文中通过梳理自我导向学习的内涵,进而阐发成人开展自我导向学习的客观依据及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④郭宝仙在《提高成人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促进成人终身学习》(2005年)一文中指出,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支持成人的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其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提高是促进成人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⑤李雪在《成人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与策略》(2006年)一文中指出,终身学习思想的传播和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使自我导向学习在成人学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自我导向学习不仅体现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而且突出成人学习的自控性和自主性的特点。①姚远峰在《成人从经验中学习:现状、问题与期待》(2010年)一文中分析了前人关于经验学习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包括成人从经验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过程、影响因素、学习模式和方法等;分析了前人的研究存在的缺陷:缺乏系统框架,缺乏深入机理,缺乏案例研究,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方法体系,缺乏组织经验学习的研究,并提出了今后期待的研究重点和方向。②
五、成人教育学分支学科老年教育学科研究
在成人教育学的这一发展阶段,成人教育学科内容不断丰富,老年教育进一步深化拓展。其中,老年教育研究不仅包括基本问题的研究,而且包括实践策略研究,还包括老年教育和社会热点问题与新观念的结合研究。王学义在《健康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对策》(2002年)一文中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结果;积极实现健康老龄化,是解决我国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该文章指出,针对性地重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老年社会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年教育、老年服务和护理等,切实促进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上的健康和社会功能的积极发挥;要努力创新老年政策来提高我国的健康老龄化程度,其创新的核心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鼓励老年人的多向发展。③赵周明在《论老年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2002年)一文中提出老年教育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探讨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在21世纪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①
穆光宗在《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2002年)一文中提出了“老年发展”的理论假说。“老年发展”是指通过积极老龄化的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增强老年资本的存量,进而降低老龄化的各种风险和冲击。老年资本包括健康资本、经济资本、网络资本和知能资本。老年人的健康发展、角色发展、认知发展和价值发展是应予关注的四个方面。②
林瑜在《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思考与借鉴》(2002年)一文中试图从终身教育理论和美国成人教育成功的运行机制中,寻求出加快推进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一些措施和办法。③吴遵民在《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2002年)一文中论述了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被提倡和推广以来,其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基于倡导者的不同观点和立场所形成的不同流派,以及这些流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等涉及终身教育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的问题,以此来加深对现代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现状的理解和认识。④
(一)老年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
王胜民在《21世纪老年教育呈现四大特点》(2003年)一文中指出老年教育发展既是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也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老年教育既是对老年人传授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基地,也是开发老年人的智力和培养老年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基地;老年教育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是为适应变化着的社会,过好休闲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创新生活的需要;老年教育的教学工作,不仅要学习普通教育的做法,而且要有自己创新的特点。①
刘海玲在《关于老年教育的教学原则之我见》(2004年)一文中指出老年教育既要遵循普通教育的教学原则,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文中提到老年教育的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主动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②
岳瑛在《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刍议》(2009年)一文中认为老年教育从“探索的实践”逐渐让位于“自觉的实践”,不论人们的主观愿望,还是老年教育的客观实践,都急切呼唤老年教育学的诞生。老年教育的实践发展亟须理论指导解释和学术提升总结。针对老年教育学学科构建的可行性分析体现在三个方面③:首先,老年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教育现象和老年教育问题。这是老年教育学特有的领域,因为老年教育现象和老年教育问题具有特殊性。其次,目前还没有以老年教育现象和老年教育问题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老年教育学科研究具有独特性。最后,老年教育学的相关学科为老年教育学学科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也就是说,老年教育学学科构建具备了充分必要的条件。在实际条件方面,文章从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入手进行论述。在构建思路方面,文章提出了遵循“长过程”和“分阶段”的学科建设路线、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相结合的构建思路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构建原则。
王颖在《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2007年)一文中按照老年教育的作用层次,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论述老年教育的功能。其中,内部功能主要分为健康保健、心理调适、观念革新和个体享用四项功能;外部功能主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
魏梅霜在《老年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探讨》(2005)一文中认为老年教育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创办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展教学,利用高校资源促进老年教育发展。②
熊德明等人在《新时期老年教育的意义及其构建》(2006年)一文中指出发展老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让老年人与时俱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针对老年教育体系的构建,从健全老年教育机构网络、制定老年教育管理制度和建立老年教育保障机制三方面进行论述;针对老年教育的实施,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和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学习内容与办学模式三方面进行论述。③
(二)老年教育的相关研究
郭莲纯在《老年教育发展问题的实践探索》(2011年)一文中从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着手,指出老年文化教育现已形成以示范性老年大学为主,以各类社区老年学校和老年电视大学为辅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格局。该文章指出,老年大学是中国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起点和代表模式;社区教育促进老年教育发展,丰富老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家庭教育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教育。老年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为老年教育的发展得到政府部门、社会各团体及个人的支持;老年教育的手段不断发展;老年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符合老年人特点与兴趣的学习形式日趋多样化。该文章指出老年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制度化的程度低,对老年教育发展的认识不足,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和发展内容贫乏四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对老年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采用完善多元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①
陈艳在《问题与重构:老年教育的主体性缺失》(2007年)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提倡以人为本、提倡尊重人的主体性的现代社会,老年教育的主体性却严重缺失,具体表征为国家政府部门、老年学校教育和老年人自身主体意识的缺失。重构老年教育的主体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念上从老年教育转向老年学习,自主教育上激发老年人的学习欲望,以及关注老年心理上唤醒生命觉醒。②
王戈在《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问题与反思》(2010年)一文中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从当时老年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老年教育的主要问题:缺乏足够重视与支持;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贫乏;实现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师资力量薄弱。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老年教育观;运用各种办学力量,形成多元化格局;从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出发调整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实时调整教学方法、手段;加强老年教育管理工作。③
(三)老年教育结合时代特点和新理念的研究
第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老年教育领域也开始大量提到“和谐”一词。比如,吴文瑾的《构建和谐老龄社会与老年教育》(2006年),闫吉玲的《加强老年教育,构建和谐矿区》(2007年),苏德刚的《重视老年教育构建和谐社会》(2007年),蔡玉霞的《浅论和谐社会老年教育的意义》(2011年)等文章在此方面都有体现。
第二,结合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老年教育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例如,鞠健的《浅议人口老龄化与发展老年教育的必要性》(2005年)、史丽雯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教育研究》(2012年)、段迎超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教育推进策略研究》(2008年)、武国荣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教育问题分析》(2008年)、程馨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008年)等文章都涉及老年教育研究。
第三,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老年教育研究也融入这一新理念,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田佳的《终身教育理论视阈下老年教育的缺失》(2008年)、程仙平的《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老年教育的若干思考》(2012年)、宋丽娜的《终身教育视阈下老年心理教育的若干思考》(2011年)、岳瑛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老年教育的合理定位及发展任务》(2011年)、连明伟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老年教育问题探讨》(2008年)、谢保群的《终身教育体系视域下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课题》(2011年)等文章在此方面都有体现。
另外,“文化生活”“书画艺术”“快乐”等关键词的高频出现表明了老年教育的研究重点在重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的同时开始重视精神生活的充实、快乐。例如,宫军和王兵兵的《浅谈老年教育中的“快乐式”教学法》(2009年)、王彩琴的《愉悦、灵活、适应——刍议老年教育“三特点”》(2009年)等文章在此方面都有体现。
六、成人教育分支学科社区教育学科研究
社区成人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步伐齐头并进,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著作有: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的《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2003年),桑宁霞的《社区教育概论》(2002年)以及景民的《农村社区教育概论》(2005年)等。
从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社区成人教育研究涉及的内容十分宽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总论,即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代表性的论文有:厉以贤的《展望: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2003年)、叶忠海的《树立全方位社区教育观》(2003年)、陈乃林的《发展社区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2003年)、包国庆的《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陈乃林的《解读社区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003年)、顾东辉的《“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2003年)等。二是对象论,即研究社区学习者(在此我们仅讨论对象之一:成人)。代表性的论文有岑咏霆等人的《社区成员教育需求研究》(2003年)、靳雁等人的《21世纪初武汉市社区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三是管理论,即研究管理活动及管理人员。代表性的论文有:包国庆的《社区教育的建制与发展模式》(2003年)、边玲的《组建社区学院整合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探索》(2004年)、黄云龙的《目标与策略:满足社区成员的基本学习需要》(2002年)。
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建立我国的社区教育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社区教育实践的探索。比如,由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牵头的国家一般课题“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张志坤牵头的教育部重点课题“推进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验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牵头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李继星牵头的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社区教育问题研究”等。
(一)社区(成人)教育学科的基础夯实
在这一规范发展阶段,社区教育持续得到关注,并在基本理论研究、建设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与此同时,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等新理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而且,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农民工及处境不利群体等也得到更多的关注,体现出成人教育学发展逐渐走向社会化,社区教育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等新的功能和价值,社区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社区教育研究主要涉及社区教育的概念、特点、关系、功能、作用及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在社区教育概念的阐述上,顾东辉在《“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2003年)一文中通过回顾社区教育的历史,从社区教育定义的不同视角出发,将其归为教育学习活动、社会管理机制、人和环境平衡三大范畴。文章通过对比三大范畴的相同点,从而总结出社区教育的含义:社区内有关机构根据社区内各类成员的需要和社区发展的需要,组织协调社区内外的资源,灵活多样地传授教育内容,以达成某类目标的活动,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的社会教育。同时,文章不仅探析社区教育的概念架构,而且整合出社区教育循环互动的三个目标,分析探讨社区教育的作用原理、多重功能和内容的多元分类。①
胡秀锦在《论社区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2002年)一文中认为社区教育是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的教育形式;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可以暂将社区教育划归成人教育机构管理,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社区教育在目的、本质、对象、功能及管理、评价等方面的不同,注意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待社区教育。其中,社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非精英教育、非学术化教育、非学历教育、非学制教育,其关键不在于学历文凭的获得和学习结果的最终评价,而在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习心理的满足。社区教育突出体现了“在做中学”“社区即学校”“生活即课程”这三大教育理念,具有政治、文化、教育和服务的功能。①
刘伟涛在《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概述》(2012年)一文中从社区教育的概念界定入手,指出社区教育的作用主要为: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宽松的活动氛围、广博直观的知识和坚实的活动平台。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出社区教育的系统性、融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进而提出社区教育的发展途径:立足于终身教育,确立社区大教育观念;营造以“学习化家庭”为核心的社区教育软环境;满足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需求,形成开放互动的学习机制;以实现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积极的虚拟社区。②
在相关概念的关系上,有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阐述。例如,马成成在《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关系辨析》(2012年)一文中指出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是现阶段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概念,二者具有共通之处:均以人本教育为理念,体现以人为本;均属于社会化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均以提高教育水平为出发点,维护社会公平;均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载体和途径。但是,二者也不是简单相等,二者在认识视角和认识层面上还存有差异。③还有社区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阐述等。例如,于永杰等人在《社区教育与现代成人教育》(2002年)一文中指出社区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社区成人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化社会形成的有利条件。④
在功能作用的论述上,相关研究有:晋银峰在《论我国社区教育功能的嬗变》(2006年)一文中提及了社区教育的经济、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的功能等。①另外,丁铁锋和陈海燕的《社区教育及其功能初探》(2007年)、宁沈生和雷雯的《社区教育基本功能刍议》(2010年)、蒋华和邵晓枫的《社区教育的根本任务:“繁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012年)等文章都对此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体系建设论述中,相关研究有:余善云在《略论社区教育体系建设》(2012年)一文中通过考察我国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指出社区教育体系至少包括政府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施教机构内部的服务体系三大体系。这些地区的社区教育,从政策保障、领导机构到业务管理部门,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从技术平台到服务组织等顶层设计和建构,都比较完善。我国社区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探讨了社区教育,如对社区教育概念的构架和定位、社区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的解读、社区教育育人功能的强化、社区教育的特点等。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使我们对社区(成人)教育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理论上有了更为清楚的把握。②
(二)社区(成人)教育学科的视野向多角度延伸
社区成人教育研究以大教育观为指导,以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将研究的触角探及社区教育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阶段,在开展社区教育的总体研究基础上,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关系的问题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焦点之一。在这一点上,研究者们基本达成共识,即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实现的重要载体,终身教育所倡导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因而只有把社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加以考虑,按照终身教育的目标来要求,才能给社区教育以正确定位。吴遵民指出,社区教育是组成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教育领域”;如果没有社区教育这一块,终身教育体系就缺了一个“角”。由此可见,社区教育的发展、完善决定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能否建立及如何建立的关键问题。
终身教育的落实,有赖于社区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化社会的建立,亦有赖于学习型社区作为其坚实的基础。社区教育的研究还涉及城市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和社区老年教育等。相关研究有韦殿华等人的《城市社区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分析》(2005年)、黄云龙的《农村城市化与学习型社区建设》(2004年)、边玲的《发挥社区学院资源优势 办好示范性老年大学》(2003年)。此外,比较研究的成果也极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李继星的《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改革举措》(2002年)。而且也有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会这一新理念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如程宏刚的《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关系》(2002年)、荣壁德的《学习化社会中发展社区教育若干问题刍议》(2003年)、谢春红的《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视野》(2003年)、李骏修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推进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008年)、赵苏阳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的探析与比较》(2011年)等。
(三)社区教育学科的应用性彰显
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到2003年已扩展到61个,基本覆盖了各省(自治区、市)和计划单列市。许多省级、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分别确定了一批省级和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在实验区的基础上进行社区教育的深入研究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涉及区域社区教育实践的研究论文近120篇。研究大多从某个或某些相关的社区着手,从其形成、发展的特色中找出了我国城市社区实验的运行规则。另外,课题的研究与社区教育发展的区域推进实践或实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社区教育在课题的研究中得到提升,在区域性推进实践(实验)中得到深化发展。社区实验点的实践促进了社区内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并在发展过程中使社区教育超越了纯教育范畴而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人们对社区教育内在本质的传统认识。社区教育实践一方面将社区教育发展作为促进城市学习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推动我国社区教育概念的演进和理论的深化。
畅肇沁在《对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2006年)一文中通过分析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定位问题、模式问题、认识问题和研究问题,认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突出社区教育特点,贵在取得实效;强化社区教育职能,提供全面教育服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①
洪建标在《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09年)一文中指出我国社区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从我国现阶段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社区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社区教育的发展问题,必须在加强立法、依托电大、师资建设、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宣传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采取对策。②
连仍瑶在《发展社区教育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2012年)一文中指出解决社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体制、经费、师资和特色等方面。③另外,还有邱建新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限制因素》(2002年)、《社区终身学习理念与我国社区教育转型——关于我国社区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2002年)、姜华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009年)等文章也对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相关应对措施,对社区教育建设实践进行研究。
关于社区教育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研究有:张旭亮和张海霞的《基于社区教育的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2006年)、徐锡铭的《社区教育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2006年)、王益宇和汪敏生的《社区教育:解决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有效途径》(2008年)、王绍强的《社区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实践和思考》(2011年)、刘万云的《社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助推器》(2011年)、张安强的《社区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2012年)和黄璐的《社区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长效之道》(2012年)等。
(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学科初具规模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社区占全国总社区的很大比例,抓好农村社区教育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新农民必须具备现代化素质,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新风尚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民”,即为民不断满足其增长知识、崇尚文明、学习法律、健身强体、娱乐身心等诸方面的需求;社区教育在新农民的培育及新风尚的形成上可以有所作为。此外,城市化的急速发展态势,呼唤加快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对于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农村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们收集的论文中,以“农村社区教育”为主题的有近百篇。研究重点集中在:一是农村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问题,如谭铁军的《构建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意义、难点与对策》(2004年);二是农村社区教育基本理论的探索,如李继星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小城镇社区教育初探》(2002年)、方丹敏的《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之社区教育功能思考》(2004年);三是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平台建设等的探讨,如李水山等人的《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运作机制探析》(2004年);四是农村社区的个案研究,如董劫等人的《响水县教育系统开展“农村教师进农户、县城教师进社区”活动》(2004年)。此外,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贫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了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并形成了理论成果——《农村社区教育概论》(2005年)。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发展社区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而社区教育的研究自然也向农村聚焦。
(五)社区教育学科的国际视野
在社区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中,关于社区教育学科国际视野的研究约占近6年来社区教育研究成果的21%,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别研究,如万秀兰的《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2003年)、李继星的《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改革举措》(2002年)、李文英的《日本的公民馆制度及其特征》(2003年)。此类研究居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他国社区成人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第二类是国际研究,有助于把握世界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如姚远峰的《国外“社区教育”的界定及其启示》(2003年)、鲍勇等人的《国外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回顾与瞻望》(2004年)。第三类是比较研究,更着力解决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李红卫的《美国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2002年)。社区教育比较研究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有利于社区教育进一步深化作为“学科”的研究。
七、终身教育学科研究
(一)关于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
首先,关于终身教育概念的研究。主要有:查自力在《关于终身教育基本概念的逻辑思辨》(2003年)一文中从逻辑思辨的角度对终身教育的相关概念进行探析,从追问终身教育是一种思想或体系的问题出发,进一步探索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和学习化社会是否为终身教育的最高目标,进而阐述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关系。①田汉族和贺宏志在《终身教育:概念分析与本质探寻》(2004年)一文中指出应从个体和社会及其相互统一的角度来理解终身教育;从终身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来理解终身教育的外延;从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来把握终身教育的内涵;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历史联系来动态把握终身教育的实质。②吴遵民在《走出理解误区——对当代终身教育理论内涵的深层思考》(2008年)一文中针对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在实践层面出现了一系列因理解上的片面性而导致的政策失误,主张重新对终身教育的基本范畴予以界定,进而对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偏向予以清晰的审视。③文章针对终身教育即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技能教育,终身教育就是终身学校教育,政府是终身教育的主体,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学习型组织是学习社会的构成基础这六个误区的分析,提出相关思考:创建一个科学的终身教育体系,要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予以准确把握;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同样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对人的成长的促进作用;确立学习者作为终身教育的主体地位;创建一个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社会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其次,关于终身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主要有:张琼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形式、实质及其和谐发展》(2002年)、姬忠林的《对终身教育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2002年)、李兴洲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探析》(2003年)、嵇承范的《试论终身教育的特点和意义》(2003年)、陈利的《实施终身教育的意义和途径》(2005年)、刘伯奎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哲学思考》(2007年)、孙秀萍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探析》(2007年)、陈鹏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2007年)、李菲的《试析终身教育的实现形式》(2007年)、徐魁鸿的《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2009年)等。
最后,关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有:赵庆年和孙登林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结构及运行机制》(2003年)、庾荣的《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2003年)、吴国荣的《论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与构建》(2005年)、岳杰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2006年)、杨卫军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2008年)、刘会新的《新时期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研究》(2010年)、齐幼菊和龚祥国的《终身教育体系构架探析》(2010年)等。
(二)关于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研究
关于终身教育体系下的成人教育相关研究主要有:郑晓健、霍丽云在《成人教育在学习社会构建中的作用》(2002年)一文中讨论了成人教育在构建学习社会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①王恩发在《创建学习化社会的国际比较研究》(2002年)一文中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视野出发,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构建学习化社会或学习型城市的途径,突出其构建的特色或重点,探索各国(地区)在创建学习化社会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和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及经验等,为创建学习型城市提供借鉴及启示。①
叶忠海在《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的发展》(2002年)一文中积极厘清终身教育体系的概念、原理、构架及其要素、基本特征及最高目标等基本理论问题,明确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并主张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三大突破口”和“一大网络”中发展成人教育。②高志敏在《论成人教育文化之脆弱——新世纪对成人教育的反思》(2002年)一文中解释了成人教育长期以来步履维艰,世纪之交又面临“想要”和“不想要”的两难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可以归于成人教育文化的脆弱,主要有:一是在观念上,表现为对依据全部人生发展需要而关怀终身教育的“淡漠”;二是在态度上,表现为对依据全部生活发展需要而关怀完整教育的“冷落”;三是在认识上,表现为对成人教育内外部的若干关系领悟的“谤陋”;四是在制度上,表现为对成人教育构建法律支持系统的“滞后”;五是在体系上,表现为对成人教育设置与调整实施运作机构的“随意”;六是在机制上,表现为对成人教育积累基础动力资源的“忽略”。③张晓峰、范国睿在《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2002年)一文中分析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成因和学习型城市的构建对策。④晋银峰在《论社区教育和学习化社会》(2002年)一文中描述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回顾与展望了我国的社区教育以及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障碍及克服途径。①董华、桑宁霞在《论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化趋向》(2002年)一文中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运作的规律,做到教育主体、教育体系、教育资源、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的社会化。②于利红、隗洪祥在《21世纪的教育超市——社区教育》(2002年)一文中分析了社区教育对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对策。③朱成科、邓涛在《试论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2002年)一文中从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入手,论述了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功能和积极作用,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社区教育的走向提出了构想。④宣兆凯在《社区终身教育理念与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发展》(2002年)一文中阐释了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视角和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⑤
关于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关系的研究主要有:陈晴的《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2002年)、黄旺英的《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2002年)、祝军的《论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2003年)、黄旺英的《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研究》(2004年)、吴遵民的《当代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005年)、屈兵和李国斌的《论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2011年)等。
关于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的发展研究主要有:祝爱武的《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的人性化走向》(2003年)、胡海云的《终身教育理念与成人教育管理机制创新》(2004年)、王永庆的《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策略》(2004年)、王林昌的《终身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2005年)、傅韫华的《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与思考》(2006年)、袁森的《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的发展定位思考》(2007年)、王晓梅和徐树英的《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教育的价值定位》(2007年)、郝明君的《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学习方式的变革》(2009年)、陈利利的《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成人教育新特征》(2012年)、王练和李海权的《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途径》(2009年)等。
(三)关于终身教育法律的相关问题研究
在这一阶段,关于终身教育法律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学者们比较借鉴国际立法经验,为我国终身教育法的颁布做准备。比如,吴遵民等人的《终身教育立法的国际比较与评析》(2008年)、罗建河的《试论我国终身教育的立法保障——国外终身教育立法的启示》(2009年)、黄欣的《终身教育立法: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2010年)等文章都对此做了深入阐释。
其次,学者们都对终身教育法的颁布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例如,项天然的《关于制定终身教育促进法的思考与建议》(2006年)、梁明伟和刘晓芳的《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9年)、高晓盈的《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立法研究》(2010年)、张艳红和王最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立法》(2010年)、姚来燕的《我国终身学习立法问题的探讨》(2012年)等文章都对此做了阐释。
最后,我国关于地方终身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例如,郑少君的《闽台终身教育法规比较》(2007年)、黄欣等人的《终身教育立法的制订与完善——关于的思考》(2011年)、袁华英和陈岳堂的《闽沪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解读及启示——兼与国外终身教育制度比较》(2012年)、吕青云的《太原市终身教育立法成熟的几个标志》(2012年)等文章都对此做了阐释。
这一阶段,站在理论的高度开始尝试对成人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理论阐释,不再是对我国丰富的成人教育实践的简单总结归纳或者浅层次的理论探讨。我国学者立足于我国丰富的本土成人教育实践,渐进地对我国本土的成人教育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自主探索与研究,我国成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也逐渐发展完善并不断走向成熟。尽管“简单归纳”“单线演义”的坐而论道式的研究仍然占有较大比重,但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更为可喜的是,成人教育宏观层面研究方法的相互结合不断发展,主要有现实与历史研究结合、本土研究与国际研究结合、本体研究与相关研究结合、常规研究与课题研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