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由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组成。高等教育学同教育学一样,有单数和复数形式,即既有作为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又有作为学科群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后,其分支学科的建设情况也需要我们进行探究。
潘懋元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学所包含的分支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从高等教育学这门基本学科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如大学教学论、大学课程论、大学德育论、高等教育史、比较高等教育、各学科的学科教学论等。
第二类是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如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结构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
第三类是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所构成的学科,如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师范教育、高等医学教育、高等农林教育、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
潘懋元特别指出:
以上分类只是相对的划分。如高等教育史、学科教学论,既可归于第一类,也可归于第二类。同时,这只是按照各分支学科的总体性质划分的,至于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则更加纷繁错杂,相互渗透。某些学科的一些内容属于这一类,另外一些内容则可能属于另
一类。一般来说,第一类、第二类,就其总体说属于理论科学,但包含许多应用性乃至技术性的内容;第三类,就其总体说,是应用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来认识不同对象的教育现象,解决不同对象的教育问题,基本上属于应用性学科,但应用性学科也有其应用性理论,并且以其理论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与加深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①
在这些学科中,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史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初步形成新的学科,比较高等教育学也日趋成为一门学科。
一、高等教育史学科初创
1983年,余立在他主编的《上海高教研究》杂志上专辟高等教育史研究栏目,有计划地组织发表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的文章,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理论工作者的反响。而高等教育史学科的建立,以华中工学院蔡克勇和西南师范学院熊明安先后于1982年和1983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史专著为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华中工学院教师蔡克勇因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需要,决定自己编写一本高等教育史著作。1982年,他编写的《高等教育简史》由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10章,目录如下。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二章 奴隶社会的高等教育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五章 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教育
第六章 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
第七章 苏联的高等教育
第八章 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
第十章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该书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简明扼要地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进行了阐述,着重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继蔡克勇编写高等教育史著作后,西南师范学院熊明安编著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于1983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高等教育史》除绪论外共有11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 商与西周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高等教育
第六章 宋朝的高等教育
第七章 辽、金和元朝的高等教育
第八章 明朝的高等教育
第九章 清朝的高等教育
第十章 中华民国的高等教育
第十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
该书以历史发展为研究逻辑,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历朝和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概况,包括:高等教育的政策、方针、制度,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教师的任用和选拔,学生的来源,教学与行政管理等。同时,该书还有选择地介绍了少数从事高等教育的教育家。教育史学家毛礼锐对这本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该书作序。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开课讲授,尚没有一部《中国教育史》,更没有一部贯通古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史》。现在熊明安同志竟写出来了,这是空前的可喜的成就!”“熊明安同志的著作《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问世,将会促进更多的专题著作出现。”①
蔡克勇和熊明安编写的这两部高等教育史著作,为后来高等教育史学科的繁荣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
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史学科初创,尚没有对作为学科的高等教育史进行研究的文章。笔者查阅到的文章,均是高等教育史领域的学术研究,我们从这个方面来考察高等教育史的研究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学者们开始反思历史、研究历史,以期从高等教育史研究中得到借鉴与启示。高等教育史方面的研究开始逐步受到重视,研究成果不断出现,研究领域也从中国教育史扩展到外国教育史。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古代、近现代、当代,同时兼顾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例如,陈乃林、蔡霖村、熊明安、邱雁的文章对我国近代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毕诚的文章则属于古代史方面的研究。②
关于外国教育史的研究,王承绪、单中惠、蔡克勇、赵祥麟、李其龙、王桂等研究者的文章对多个国家进行了研究,推动了高等教育史的研究进展。③
二、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初创
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创建,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广泛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萌生了创建学科的想法。
蔡克勇指出,我国有组织地开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似应以1979年3月制定的《1978—1985年全国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9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以及1979年10月成立的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筹备会为标志。高等教育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的特点是:发展迅速,联系实际较为紧密,涉及面广。①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深入,将研究成果体系化,并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化,成为学界的一个关注点。学者们围绕高等学校管理学或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建设,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蔡克勇在1982年发表的《应把高等学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中指出,就高等学校的工作来说,要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益和效率,迫切要求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迫切要求把高等学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他还论述了高等学校管理学研究的对象:高等学校的职能以及实现其职能所需要实施的各项工作的内容、作用、方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后他论述了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高等学校管理学是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这两门学科互相交叉的产物,因而它的研究方法也深深打上了这两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印记。研究高等学校的管理问题,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它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高等学校管理要成为一门科学,也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高等学校管理,应该采取各种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移植法等。①
有研究者对高等学校管理学学科建设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必须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高等学校管理学的建设;必须总结我们自己办大学的经验,发现规律,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管理学;学习国外高等学校管理经验,必须依据中国国情,防止生搬硬套;坚持高标准建设高等学校管理学,又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
有研究者指出,高等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教育科学范畴,是教育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建立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既要有高等教育学又要有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重点是研究管理科学在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目标实现方面的运用,用管理科学理论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主要是出人才、出成果)。高等教育管理学是运用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研究“高等教育最优化”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的一门综合科学。③
在发表论文的同时,已有学者开始撰写高等教育管理学著作。
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应本省高等教育战线广大管理干部的要求,组成了以李冀为主编,王端庆、孙华旭、李放、杜进、赵文明、邓晓春为副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编写组。经过拟订大纲及一稿、二稿的写作和修改,于1982年12月编写出《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一书。全书分为绪论、10章正文和附录。目录如下。
绪论
第一章 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
第二章 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
第三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管理
第五章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人员管理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设施管理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及其管理附 录 高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示例
在绪论部分,该书对研究高等学校管理学的意义、高等学校管理学的科学依据、高等学校管理学与相关科学、高等学校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基本原则,以及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该书在最后附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等5个文件。①该书虽未正式出版,但仍被广泛使用。
在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编写《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的同时,华中工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也在组织人员编写高等教育管理学方面的教材。
华中工学院编写的《高等学校管理》教材由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担任主编,刘献君等23位教师和干部参加编写。朱九思撰写《高等学校管理的若干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序言。全书分为13章,目录如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及其组织管理
第五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组织管理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七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八章 大学第二课堂的功能及其组织管理
第九章 高等学校实验室和校办工厂的建设和管理
第十章 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管理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体育卫生的组织管理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的作用及其管理
第十三章 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该书从高等学校管理工作干部的实际需要出发,涉及高等学校各个主要方面的工作,并吸收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发展史和管理科学的有关内容,汲取国内一些高等学校的经验,借鉴国外高等学校的长处,力求比较系统地阐述高等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学者评价该书,“是一本管理理论与高等学校实际密切结合的,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时代特点的好书。它的问世,不仅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的一项可喜成果,而且对当前开创高等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加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导指意义”①。
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接受教育部委托,开办高等学校干部进修班。学员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高教局、教育厅和各类高等学校。
他们迫切希望有专门为进修班编写的高等教育管理教材。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华东师范大学组织有关人员着手编写《高等教育管理》教材。该书由王亚朴担任主编,参加编写者主要是进修班兼职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以及部分专职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终于完成全书的编写,并于1983年5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①这是
中国第一部以“高等教育管理”为名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14章,目录如下。
上册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上)
第三章 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下)
第四章 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组织
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领导干部下册
第七章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上)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下)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管理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
第十三章 高等学校图书资料情报管理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
该书着眼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情况,既重视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注意当今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该书上册侧重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和高校总体管理问题的概述,下册侧重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探索,体现“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区别,体现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初创阶段,学者们出版的著作虽未明确以“学”来命名,但从著作的内容体系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书名无“学”,内容有"学"。著作呈现的结构内容已是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结构内容。因此,这3部同时期的著作应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创建的标志。
三、比较高等教育学学科萌芽
比较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学科创建的标志性成果,但这一阶段比较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为学科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77年9月29日,邓小平在谈到科研问题时指出:“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末,我们就是有希望的。”①“**”结束后,向国外开放,研究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成为一些学者新的研究方向。
“比较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这一阶段引进中国的。1983年,王承绪在《外国教育》杂志上发表《比较高等教育引论》一文(该文为王承绪在杭州大学开设比较高等教育课程的讲稿)。该文首先回顾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然后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高等教育(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五种模式:英国模式、法国模式、联邦德国模式、美国模式、苏联模式。①该文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界第一次使用了“比较高等教育”这一概念。②
在比较高等教育的著作出版方面,这一阶段出版了多本对国外高等教育进行译介的著作。例如,苏联日利佐夫主编,徐长瑞译的《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高等教育与科技革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日本永井道雄著,李永连、李夏青译的《日本的大学——产业社会里大学的作用》(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南斯拉夫德拉高尔朱尔布·纳伊曼著,令华、严南德译的《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晨光编译的《法国高等教育概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等。
在国人编写的著作中,1979年和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外国高等教育丛书”,包括《高等工程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六国著名大学》《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5部,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经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国外学位制度》(地震出版社1981年版)、王清华编的《苏联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贺敏琳著的《法国高等教育及其最新改革》(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实践。
在研究刊物出版方面,1978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创办了《外国高等教育资料》季刊。这是继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译丛》之后第二份比较高等教育的刊物。
在研究论文发表方面,这一阶段已有大量关于国外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美国、英国和苏联的高等教育,如符娟明、余震球、周葉、陈树清、王承绪、毛澹然等人的文章。①
如果以学术专著或学科教材的出现来定义一门学科的创建,那么,这一阶段比较高等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但学者们在比较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形成的系列成果推动了学科理论的生成,促进了学科的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