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受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办教育、兴西学”成为我国仁人志士救亡救国的重要渠道,一些教育家致力于建设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学前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学也从此时开始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起来。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著名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的学前教育主张,学前教育理论在当时得到了极大丰富。1903年,我
国设立了第一个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逐渐起步,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逐步走上正轨。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的研究成果对当今的学前教育研究仍然具有很大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序推进,学前教育学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在“**”中,我国教育学特别是学前教育学学术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创伤。学术界的混乱、教育事业的停滞使学前教育学的研究进入了瓶颈期。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学前教育学经过拨乱反正、反思批判、借鉴国际,走出了一条以变革为主题、以借鉴为手段、以创新为动力、以本土化为目标的发展之路。
一、变革是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
有三种基本因素可对教育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别是同外国文化的接触、传统的信念和制度以及本地的革新和实验尝试。变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各种社会形态、各个时代中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变革。20世纪50年代的变革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走出了一条学前教育普及和发展之路,奠定了新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学前教育变革是在世界学前教育发展大潮的冲击下,为改变我国学前教育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而开展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大大提升了学前教育质量,使我国学前教育完成质的飞跃。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国学前教育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世界的变化,不断改革进取,才能勇立潮头。
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是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
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看,在学校化、社会化学前教育制度的产生方面,西方国家领先于我国近一个世纪。20世纪下半叶,欧美学前教育制度呈现出制度多元并存、理论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对于学前教育现代化起步较晚的我国来说,国外先进教育制度与理论的引进是我国学前教育学发展的必要选择。一方面,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可避免走弯路,不用一切从头做起。但同时也要防止亦步亦趋的现象,从而实现学前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式转变。在教育全球化浪潮下,要想实现学前教育现代化,就必须面向世界,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模式及理论,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
三、本土化是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归宿
借鉴不等于盲目照搬,引进并非简单移植。引进来的东西不论有多好,都必须放到我国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中考察,并进行应有的实验检验。必须要处理好国外学前教育中国化的问题,决不可“食洋不化”。引进的东西只有植根于本国教育土壤,才能开花结果。历史事实表明,任何盲目照搬或简单移植都不会取得成功。20世纪80年代后,在我国引进国外当代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盲目模仿的现象,对国外的教育学思潮、理论和各种科学研究成果不做具体分析而简单移植。幼儿园盲目照搬国外新的理论体系,不结合本园情况直接引用,本土化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的,这一现象也值得警觉。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应使引进借鉴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中。
四、创新是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本体价值
变革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借鉴引进不是照单全收、盲目照搬,本土化也不等于回归传统、守旧倒退。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既要保持民族传统与国际经验的适度张力,也要实现民族传统与国际经验的结合。事实上,不论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都意味着更多的和更新的创造。我国的现代化有着历史的具体性,这种具体性表明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决非对外国的简单模仿或回归传统,而是主体活动的不断创新。可以说,中国学前教育学有着较好的创新基础,已具备了原创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创新境界的条件已初步成熟。因此,应树立起创造中国学前教育学的勇气和信心,运用“古今中外法”,不但在面对外国学前教育时博采众长,而且增强民族主体意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