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前教育学规范发展的成就(1 / 1)

2001—2010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虽仍不尽完善,但在调整与恢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并走向成熟。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使社会各界对于学前教育学的认知、理解不断深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极大进步,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日益提高。在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成果上,学前教育学也颇有建树,研究课题种类增加,学位论文包罗万象,相关论著不断发表出版,并从大量吸收借鉴国外理论向重视我国本土理论建设转型。

进入21世纪后,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前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自学科建立之初,我国学前教育学者就不仅从理论上积极探索了学科体系,而且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初步构建了学前教育学的学科体系。2001—2010年,我国学者对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实践努力也主要体现在学者们编写的学前教育学教材和著作上。该阶段我国学者所构建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岚的《学前教育学》(2001年,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内容包括: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观念,现代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的课程,幼儿园的教学,幼儿园的游戏,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幼儿园的教师,学前教育与心理教育。

刘晓东、卢乐珍等著的《学前教育学》(200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内容包括:绪言,百年中国学前教育,儿童观,儿童与教育,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学前儿童体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认知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学前儿童的游戏,学前课程,学前教育研究方法,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展望。

郑健成主编的《学前教育学》(200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内容包括:绪论,学前教育概述,教育机构里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与组织,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教学活动,其他形式的活动,领域与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学前儿童班级保教工作管理,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和小学,学前教育典型课程方案简介。

傅建明主编的《学前教育学》(2007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内容包括:学前教育学概述,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环境设计,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魏建培主编的《学前教育学》(2008年,科学出版社),内容包括:绪论,学前教育主要理论流派,现代社会中的儿童,学前教育与儿童的发展,学前教师,幼儿园课程设计,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环境的规划和组织,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对学前儿童的评价。

江东秋编的《学前教育学》(2009年,江西高校出版社),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幼儿园教育要素,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学前教育活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等。

综合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学前教育学教材以合著、合编为主,独著为辅;二是学前教育学教材涉及的主题广泛性有余,集中度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学科意识初现,但研究有待展开;四是学前教育学教材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学术服务意识需要加强,高等学校学前教育学课程论在此时仍待成为一个被关注和研究的领域。①

基于对以上体系的考察,关于该阶段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构建学科体系已成为我国学者发展学前教育学的重要目标。虽然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不可能通过一本著作或教材来实现,但学者们通过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搭建了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不管是从逻辑起点来构建学科体系,还是以问题系统来构建体系,或者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构建体系,再或于范畴水平来构建学科体系,最终都使学前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基本确立,这对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二,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学者们较多讨论学前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但很少对学前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理论上的思考。由于缺少学科基本理论研究这一构建学科体系所必要的基础,学者们在构建体系时往往根据的是学前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具体活动,所形成的学科体系经验成分比较大,基本上属于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学者们对编写学前教育学教材目的的表述基本上为“供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学前函授班,以及幼儿师范学校附设学前教育大专班使用”“可以用作大、中专层次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亦可供幼儿园教师职前培训或在职进修、业务培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员使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科书,也可用作教育学研究人员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参考资料”这几种。学前教育学主要作为高校的一门课程或教学科目而形成和发展起来,更多被视为一门课程,而未被真正视为一门学科。我国学者所建立的学前教育学体系实际上是教材体系而不是学术体系,编写教材成为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以学前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建设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与其他许多当代科学一样,出现了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学有什么分支学科,学前教育学基本上也有相应的分支学科。20世纪80年代后,以学前教育学为主干的学前教育学学科群逐渐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分化,从学前教育学中分化出了学前教育原理、学前课程论、学前教育史、比较学前教育等;二是综合,与相关学科相互交叉,形成了若干交叉学科,如学前教学论、学前教育管理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评价、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其中,学前教学论学科先分化出分科教学法,后来由于受到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影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被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原来的“六大教学法”的提法不再使用,统一改为“五大领域教育”,分别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包括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包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是适应现代科学分化和综合趋势、朝着几个方向同时前进的结果。这个发展趋势反映在2001—2010年出版的相关学科的教材和著作上。

这一阶段学前教育学在自身的体系构建和研究领域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普通高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明显增多。这一时期主要相关教材和著作如下。

(一)学前教育学类(11本)

高岚著:《学前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潘扬主编:《学前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邱云、林少玉编著:《学前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刘焱主编:《学前教育原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晓东、卢乐珍等著:《学前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蔡迎旗著:《学前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桂景宣主编:《学前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郑健成主编:《学前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傅建明主编:《学前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魏建培主编:《学前教育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江东秋主编:《学前教育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二)学前课程论类(9本)

冯晓霞主编:《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幼华主编:《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虞永平著:《学前课程价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家雄著:《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虞永平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虞永平等著:《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春燕主编:《幼儿园课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王玉华主编:《幼儿园课程》,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家雄等著:《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三)学前教育史类(6本)

唐淑、何晓夏主编:《学前教育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文华主编:《中外学前教育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唐淑主编:《学前教育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唐淑主编:《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周玉衡、范喜庆主编:《学前教育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彦华编著:《中国学前教育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四)学前兒童游戏类(6本)

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刘焱著:《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郑名主编:《学前游戏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杨枫主编:《学前儿童游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柳阳辉、张兰英主编:《学前儿童游戏》,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五)学前兒童五大领域教育类(13本)

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志明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慧和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屠美如主编:《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淑琴著:《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顾荣芳著:《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梁旭东主编:《学前兒童语言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施燕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瑾编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占兰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许卓娅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海琳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孙汀兰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这些教材和著作的出版表明进入21世纪后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渐走向成熟。无论是作为学科群主干的学前教育学还是其他分支学科,在数量和内容上都比上一阶段完善,教材和著作越来越多,对学前教育学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特別是与课程、游戏相关的教材和著作明显增多。

三、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发表

(一)关于儿童的选题

以“兒童”为关键词,在百度学术和中国知网上检索有关儿童研究的论文,通过辨析,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和无关的论文,可收集到2001—2010年的论文共58篇,其中期刊论文34篇,学位论文24篇。关于“学前儿童”的选题共有12项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立项,“儿童”依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从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上看,根据丰新娜、刘晶波的《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儿童发展”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在2001—2006年有65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儿童发展为研究问题,占学位论文总数的80.25%,而且不同高校、不同级别的学位论文都十分重视关于儿童的选题研究。关于儿童选题的学位论文主要涉及四个维度:儿童心理,五大领域与儿童,家长、教师与儿童,特殊儿童。①

(二)关于幼儿园课程的选题

通过对百度学术和中国知网的论文进行检索,剔除不符合要求的论文,从文献的数量来看,2001—2010年关于幼儿园课程的期刊论文共有22篇;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国家课题立项较少,只有1项。这表明,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虽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如何设置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但关于幼儿课程的理论研究数量很不足。

从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上看,根据《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课程”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一文,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在2001—2006年有40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课程为研究问题,研究内容涉及教学活动与反思、课程元研究、课程设计、课程与教师、园本课程开发、课程整合、潜课程等主题。其中,关于教学活动与反思的研究数量最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关注课程本身到关注影响课程的因素,由关注国家课程到关注幼儿园园本课程,由关注单一领域的课程到关注课程整合等研究取向上的变化。②

(三)关于幼儿园教师的选题

通过对百度学术和中国知网的论文进行检索,剔除不符合要求

①丰新娜、刘晶波:《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儿童发展”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07(11)。②王磊、刘晶波:《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课程”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载《学前教育研究》,2008(2)。

的论文,共收集到2001—2010年的关于幼儿园教师的期刊论文168篇,其中2010年有32篇发表,是改革开放后这一选题发表论文篇数最多的一年,由此佐证2010年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转折点。研究内容涉及教师观念与行为、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教师专业成长及幼儿教师流动。

从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上看,数量大幅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一文指出,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在2001—2006年专门探讨教师的论文有54篇,有关教师方面的选题主要涉及教师观念与行为、教师心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职业知识与能力、师幼互动、教师与家长互动及其他七个主题,其中教师观念与行为及教师专业成长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①教师观念和行为、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教师选题中最受关注的内容,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学前教育学的课题成果

进入21世纪后,学前教育学的课题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申请渠道上都有了较大变化,下面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01—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逐渐步入正轨,学前教育课题申报数量逐渐增多。

“十五”规划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级各类课题共2649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54项,国家一般课题150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49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108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237项,规划课题1051项。2649项课题中,学前教育立项课题61项,约占立项课题总数的2.30%,较“九五”期间多了48项,数量上有大幅度增长;从所占比例上来看,也比“八五”和“九五”规划期间有所提高。在61项课题中,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有6项,占到学前课题的9.84%,国家级课题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从各年度来看,2001年在教学上尤为突出,共立项32项,占到学前教育“十五”立项总数的52.46%。从课题的主题来看,涉及了幼儿教师研究、儿童发展研究、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研究、农村幼儿教育研究及游戏研究等,课题涉及的领域逐渐增多,特别是有了针对游戏的专门课题,且仅2001年就有7项。从“十五”规划学前教育立项课题所属单位来看,除了具有较强研究实力和学科发展基础的高校和中央教科所外,其他一般师范院校和地方教科所的课题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以2001年为例,在32项课题中,高等师范院校共有15项,涉及11所院校;中央教科所及教育部相关单位共有6项;地方教科所及教委有6项;幼儿园有3项;其他院校有2项。这表明其他学校的研究基础、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学前教育学学科实力逐渐加强。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级各类课题1854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43项,国家一般课题334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205项,教育部重点课题801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470项,其他1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和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明显增多,国家重点课题比例下降。由于“十一五”规划课题总量减少,学前教育的课题比起“十五”有所降低。学前教育立项课题32项,约占立项课题总数的1.73%,较“十五”规划期间立项课题数少了29项,比例也明显下降。从课题内容上看,学前教育理论、政策、改革类研究占比大,共有15项,占比46.88%,其次是教师类和儿童类的研究。从研究单位来看,高等院校依然是研究的主阵地,共有25项,占比78.13%,在高等院校中,以往集中在几所重点师范院校的局面也发生改变,参与的院校越来越多,类型也越来越多,包括综合大学、地方师范院校,还有幼儿师范学校,研究主体开始多元化。

(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如果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我国最高级别的教育类研究项目,代表着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那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则代表着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水平。学前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立项可反映其在教育学科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2001—2010年学前教育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立项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2001—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共有立项课题29118项,2001—2006年逐年增加,2007年有所下降,2008年和2009年课题数量大幅减少,特别是2008年,只有1289项,到2010年又猛增到4833项,创历史新高。从学前教育立项课题来看,2001—2010年共有立项课题353项,占比1.21%,与同期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数量相比,所占比例还是很小的,特别是2008—2010年只有9项,其中2009年为0项。所有项目的所属单位都是高等院校,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仍是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学学科此时在整个人文社科领域中是比较薄弱的。

(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十五”期间开始有自己内部的课题,根据从中国学前研究会网站(http://www.cnsece.com)查到的信息,“十五”课题共有264项,“十一五”课题(包括2006年、2007年、2008年)共有427项,合计691项。从课题承担者来看,其主体为幼儿园,也有部分高等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主要位于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或具有重视学前教育传统的地区;课题选题丰富,包括儿童、课程、教师、五大领域、0~3岁教育、政策管理、农村教育、家园共育、幼儿园教科研等。因为幼儿园承担的课题较多,所以课题类型和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主要围绕幼儿园教育教学及幼儿园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为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经验材料。

五、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

进入21世纪后,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成为学前教育学发展的核心任务。从2004年开始,为了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界对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开创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组织下,全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进行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促进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3月5—6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这是首次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45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负责人和部分幼教科研机构的代表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时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冯晓霞教授介绍了此次大会的背景和议题。围绕学前教育的学科建设,与会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第一,学前教育应加强理论研究,尽快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第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是21世纪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关键,亟待改革和创新;第三,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应该从经验论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建构一套有利于发现规律、形成学科概念的研究工具和分析范式;第四,学前教育学界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和交流机制,加强合作和交流;第五,应积极开展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扩大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①

2005年3月5—6日,第二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及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参会,相关出版社、杂志社也积极关注此次会议的议题与观点。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许卓娅教授等人主持了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为幼儿教师研究,并按照时间分为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职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教师培养议题涉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评估标准、学生的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就业倾向与学习兴趣等方面,其中关注比较集中的问题有:社会发展与社会需求变化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此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如何及时调整和完善;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基础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关系应如何协调;等等。在职教师职业发展议题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讨论,不仅有对教师专业成长本质、何谓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学科视角等理论问题的梳理,还对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态度、动机,从传统到建构和反思过程中教师的转变,新知识观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且实际的探讨。其中,在职教师培训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在反思传统教师培训弊端的基础上,有不少研究者对高效实用的培训课程进行了开发,提出了“园本培训”等理念。①

2006年6月7—8日,第三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联谊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时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兢教授主持。时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俞启定教授做了题为《教师资格制度改进完善的热点问题》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教授做了题为《走向生态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告。分会场主要围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规划建设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的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冯晓霞教授代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将联谊会的会旗传递给了第四届的主办方西南大学,同时指出,每届联谊会都要确定一个主题,要把学术和联谊结合起来。②

2007年4月13—14日,第四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联谊会在西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60多名教师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杨晓萍教授主持。会议特邀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李子建教授做了题为《香港的学前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与会代表和特邀幼儿园代表围绕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分场讨论,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秦金亮教授分别代表两个分会场做了汇报发言。最后,刘云艳教授代表西南大学将联谊会的会旗传给了第五届的主办方东北师范大学的姚伟教授。①

2009年7月12—14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的130余名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届会议。此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夯实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基础”。会上,时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柳海民教授做了题为《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的学术报告;时任教育部师范司教师培养处副处长董萍做了题为《教育部师范司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工作思路》的报告,分析了我国当时幼儿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当时和之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建议。在此次研讨会中,除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就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行了专门讨论外,与会代表在五个分会场就社会转型期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改革、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与培养等与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分组讨论。①

2010年9月18—20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召开,260多位代表出席了此届大会。大会主题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指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10年的基本教育国策,说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时任教育部师范司师资培养处处长于兴国详细解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在落实该文件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芝加哥大学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杰琦做了专题报告,从领域教学知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我国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研究员介绍了对全国11个省份幼儿园教师素养的调查,提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与建议。专题报告后,与会人员分成了四组,分别对教师教育政策和制度研究,教师教育体制和机制研究,教师教育模式、课程和方法研究,以及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进行了专题研讨。②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和建设的主要阵地,对学科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六次学术研讨会各有一个主题,围绕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政策解读、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促进了对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特别对学前教师教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学前教育学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前教育学学者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积极开展了学术交流,特别是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不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我国学者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我国独立举办的国际会议数也有所增加。

2003年10月15—18日,由民进中央、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少儿工委等主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幼儿教育百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大会标志着对学前教育学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迈上一个新台阶。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做了题为《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来自智利、英国、新加坡、日本及全国各地的800余名幼教代表齐聚一堂,缅怀历史,继往开来,共谋幼教发展大计,为实现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献言进策。此次大会的目的是回顾我国幼儿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探讨当时幼儿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中国幼教的发展前景。在主会场,代表们集中听取了OMEP西蒙思坦主席的《儿童观与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史慧中研究员的《开拓新百年》、英国伦敦大学西拉杰-布拉奇福德教授的《学前期有效的教与学》、陈鹤琴先生的女儿陈秀云的《纪念中国幼教百年——陈鹤琴先生对现代中国幼儿教育的开创性贡献》、台湾幼儿教育协会苏爱秋女士的《开放教育在台湾施行的状况》、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的《游戏的教育学研究——百年探索》、香港教育学院杨黄蕙吟的《香港优质幼儿教育——过去、现在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教授的《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演变》等报告。这些报告促使与会代表们在总结、回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幼儿教育的功能定位、幼儿教育研究的目标定位以及幼儿教育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在11个分会场中,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学者就社会发展和早期教育、社会变革时期幼教事业的发展和管理、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教育、幼儿园的组织与管理、幼儿园教育评价与课程改革、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教师教育、幼儿园课程、儿童的学习与游戏、早期阅读、幼儿与艺术等议题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2008年5月,为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重视学前教育”的精神、贯彻国务院领导有关学前教育工作的批示,教育部成立调研组,在全国范围进行学前教育专项调研,为全面提高我国学前教育学科水平和幼儿园办园质量进行摸底,广泛征求意见,鼓励建言献策。

与此同时,中国学前教育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既有大量的高校教师、学生等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访学和交流,引进各种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也有多国学前教育专家和相关人士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我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的多项学前教育合作项目十分突出,如2001—2005年在沈阳、天津等地开展的“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合作项目,2006—2010年针对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早期教育事业发展差异开展的“早期儿童发展”项目,它们为我国学前教育学理论的建构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此外,OMEP中国委员会积极参加OMEP世界大会,并在大会上发声,把中国学前教育介绍给世界各国。2001年7月,时任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庞丽娟等出席了在新加坡召开的OMEP第23届世界大会,做了《中国幼儿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等发言。2002年6月,OMEP中国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了“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会议,有来自德国、美国及我国各地的近100位专家和教师参加了会议,交流了各自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对话与艺术教育”“人本·艺术·教育”“游戏式创作思想中产生的创造力”"我的儿童艺术观”“从对儿童艺术的惊叹到支持儿童图画表现能力的发展”“戏剧在台湾的发展”等主题。

2003年后,OMEP中国委员会坚持参加OMEP总部召开的世界大会以及OMEP亚太地区的各种研讨会,与OMEP总部和世界各地的OMEP委员会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与交流。2003年,应OMEP中国委员会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邀请,OMEP主席西蒙思坦于10月来华访问,并出席了10月15—18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幼教百年的盛大庆典和学术研讨活动。在10月15日人民大会堂的大会上,西蒙思坦主席做了题为《以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为己任》的大会发言;他在10月16日的学术研讨会上又做了题为《儿童观与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时任OMEP财政部部长拉奥,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的学者孔美琪、杨黄蕙吟也出席了庆典及学术研讨活动。同年,OMEP亚太地区理事会在中国召开,除讨论会务工作外,与会代表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做了学术报告。

2004年6月4—8日,OMEP中国委员会在兰州召开西北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二届研讨会,交流和展示了西北地区“十五”规划立项的研究会课题成果。

2006年7月,时任OMEP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周欣教授和时任秘书长叶子代表OMEP中国委员会参加了在挪威举行的OMEP年度工作会议暨国际学术会议,与各国代表进行了交流,介绍了中国的幼教事业,加强了和OMEP总部及其他国家OMEP委员会的联系与沟通,并寻求与有关机构的可能合作。

2007年9月,经过精心准备与策划的OMEP中国委员会第四届西部幼儿教育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南、湖北、重庆、辽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香港、台湾等地的42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如何创设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性环境”为主题,围绕怎样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西部教师教育、有效的家园共育和社会的支持等问题做了专题讲座、研讨和教学观摩。简楚瑛教授、刘占兰教授分别在大会上做了题为《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当前幼儿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报告。

2007年9月19—22日,由OMEP中国委员会主办、江苏省教科院幼教与特教研究所协办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专题研讨会暨高级研习班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研员、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幼儿师范学校教师等近3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与培训方式、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支持机制以及幼儿教师的观察与记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做了题为《我国当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与香港耀中教育机构研究员李薇博士运用对话的形式做了题为《课程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报告。

2008年5月,OMEP中国委员会组织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广西、陕西六省(自治区)的十名幼儿教师赴香港交流学习,此次学习的学员除在香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听讲座、去多所幼儿园参观外,还应邀为香港的幼儿和幼儿家长围绕儿童水墨画、中国民族舞、折纸、剪纸、泥塑、皮影等内容举办了学习班。学习期间,全体学员参加了以“锐变中的幼儿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学员在“如何利用天然资源设计幼儿教学课程”“以中国文化艺术促进幼儿国情教育发展”两个分会场做了发言,并受到与会者的关注。时任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庞丽娟应邀就幼儿教育立法问题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引起极大反响;时任副主席马以念应邀主持了“如何利用天然资源设计幼儿教学课程”和“以中国文化艺术促进幼儿国情教育发展”两个分会场的讨论,并做引言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2009年5—6月,OMEP中国委员会与江苏教育研究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在江苏南京召开了中美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学术研讨会,并在北京召开了学前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

概括起来,2001—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学理论研究工作有四个特点。一是研究项目比较广泛,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研究;既有短期研究,也有长期研究;既有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也有跨学科的研究。二是许多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具有区域性,注重研究学前教育的区域特点,并为当地的学前教育发展和政府决策服务。三是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热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师幼互动、科学教育及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四是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各自为战的格局比较明显。

围绕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中国化探索,该阶段学前教育学工作者认识到:第一,学前教育学应继续深化理论研究,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第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是21世纪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国化的关键,亟待改革和创新;第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从经验论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建构一套有利于发现规律、形成学科概念的研究工具和分析范式;第四,学前教育学界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和交流机制,凝聚优秀人才,形成攻关合力,争取在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中国化探索上取得突破;第五,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要积极开展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扩大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