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爱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出,如果实现了教育改革,20世纪则是“儿童的世纪”。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入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2月,国务院颁发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这一时期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们关注儿童的生存、发展和成长。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出台了许多文件,但这些文件规定的培养目标所折射出的儿童观对儿童的独立、自主、主动、创造等个性特征并没有充分地尊重。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党和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规,推动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与理解不断深化。一些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角提出了“向儿童学习”的观点,主张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都应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学前教育培养的儿童应该具备良好的交往和合作能力以及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2001—2010年,伴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日益提高;尤其在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成果方面,关于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种类增加,学位论文包罗万象,相关论著不断发表出版,并逐渐从大量吸收借鉴国外理论向重视我国本土理论建设转变,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中国化探索取得了较大发展。
第三章 学前教育学的规范发展(2001—2010年)(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