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教育学恢复重建的特点(1 /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教育学学科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前教育学作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得到了重建和发展,并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初步构成了以学前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体系。

一、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学前教育学能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恢复并逐渐走向成熟,初步形成以其为主干的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秉持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努力建设并发展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正因为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较充分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才能面向我国新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实践,寻找学前教育学学科的生长点和发展动力;才敢于“向外看”,多渠道、全方位地引进和吸收国外学前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寻找学前教育学学科生成和发展的参照模式;才勇于“回头看”,反思总结我国老一辈教育学者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从中汲取符合本土化方向的养分与能量,进而推动学前教育学学科在我国的恢复、成熟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视野的拓展、国内学前教育实践的积累,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认识不断更新并逐渐深化,人们不仅认识到学前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而且认识到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体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缩小社会差异、改善社区环境、增强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也是政府教育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阶段;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应不仅以师范教育为阵地,而且以幼儿园教育实践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学理论工作者为目标。这些认识为学前教育学学科的中国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前教育学在国际比较借鉴中推进,注重中国特色

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与成果水平、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和学前教育质量,而且关系到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前教育界在反思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同时,扩大视野,广泛接触国际上先进的学前教育学思想、理论及实践经验,通过引进教材、翻译论著、自编教材、开展课程改革试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全方位地学习、有选择地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实践进行改造与吸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理顺机制,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使我国学前教育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开始持续快速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在改革开放初期,尽管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引进、借鉴了国外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但绝非全盘照搬、生搬硬套,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改造与应用。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领下,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学工作者结合引进的国外学前教育学理论、实践及课程模式等,继续探寻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中国化道路。

这一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是在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中开展起来的,学前教育学工作者一直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前教育学科作为基本目标,立足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同时把对国外学前教育研究成果的引进和吸收与使其中国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探索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学科是基于中国本土产生与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国外照搬的。这种中国化不是拒绝与世界学术界的对话、另创一套,而是在遵守国际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土壤上,在课程内容、学科群体系等方面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理论,建立起中国学前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架构。也就是说,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在参照国际情况的同时努力追求中国特色,目的就是为解决中国学前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服务,积极参与进而影响国际学前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与走向。

三、学前教育学出现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呈现突飞猛进的趋势,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学衍生出不少新兴交叉学科。我国新时期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学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学前教育学这门主干学科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如学前课程论、学前教育评价、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家庭教育学等;第二类是学前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如学前教育管理学、学前卫生学等;

第三类是应用学前教育学理论来研究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而形成的学科,如成人学前教育等。学前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须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研究。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充实、衍生学前教育学交叉学科这一主要特点,这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彻底突破“就学前教育论学前教育”的思维局限的必然结果,大大拓展了学前教育学的学科领域,确立了学前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广泛沟通交流的基本形式,形成了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学前教育学交叉学科的独特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其在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坚实的生存基础,而且使其对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实践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学前教育学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创建和发展还存在着照搬模仿其他学科的内容,在学科定位、学科属性、基本概念、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定位不准、性质不明、对象不清、边界模糊,以及研究内容不确定等问题,这影响和阻滞了学前教育学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这启示我们,在推进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审视学前教育学交叉学科生成和发展的条件、机制和动力,加强各学科研究组织、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探讨学前教育学交叉学科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运作形式。

四、对学前教育学自身理论建设的思考

学前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就开始关注自身的理论建设。1984年,潘洁发表了《当前学前教育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在文中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智力开发和全面教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学前教育的性质文章写道:“学前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文章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第一个环节,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从重视健康、保健到重视认知发展、智力刺激再到全面教养的转变;应加强学前教育的教育职能,不能片面地将之看作福利措施、补偿教育。

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于京天的《对学前教育研究自身去向的思考》一文提出,学前教育学研究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对研究对象的事实把握不清、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分离及教育技术使用意识淡薄等问题,从学前儿童发展研究、学前教育基本事实研究、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学前教育应用理论研究及学前教育技术领域研究五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总要首先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要弄清事实,这是前提。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前一个时期,我们多是开展急功近利式的‘怎样教育’的研究,而比较缺乏理论上‘为什么要这样教育’的探讨;现在我们在研究上逐渐把重点转向了理论建设,但常常忽视了理论建设的前提,即对学前教育领域的基本事实、基本状况的发现、确认、归纳、总结。”①文章提出,对学前教育领域基本事实的探讨就是解决研究对象的问题。“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直接目的是要探究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现象,事实背后的原因,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从而解释和说明现象和事实。”②文章同时指出,当时的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概括性不足,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理论框架,没有形成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的严密体系,需要大力加强对哲学、系统科学及有关边缘科学(如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生态学、管理学、人体科学等)研究结果的吸收、利用、借鉴。

另外,南京师范大学潘冬芳于1994年发表的《对学前教育研究的思考》也针对当时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状况总结了其特点,如学前教育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万木竞秀”的繁盛景象,但争鸣的气氛不够热烈;学前教育研究的有关著述颇丰,但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理论的概括和抽象程度较低;学前教育研究的课题趋于专门化、小型化和具体化,各项研究活动和课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够密切。文章提出,不应忽视对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加强学科自身的横向、纵向联系和贯通,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教育性的原则;指出学前教育的研究应有开放的胸襟,积极大胆地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运用它们,以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它既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基础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又需要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模糊数学和统计学等有关的知识来更新改进自身,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学前教育的研究应注重利用其他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使它们与教育力量彼此协调配合。”①

以上两个研究既提出了当时学前教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为此后学前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建构明确了方向,可以说对于当时及现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学前教育学与学前教育改革实践相伴而行

纵观1977—2000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学前教育实践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教改试验、课程改革等为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略有滞后,无论是研究广度还是研究深度,对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遇到的问题还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解答。这提醒我们应努力将学前教育实践与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统筹考虑,防止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确保学前教育学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相辅相成、并行同向发展。

学前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都属于应用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除了学前教育史、比较学前教育学等学科,其他学科与实践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在这一阶段的建设和发展基本是围绕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的,并较好地总结了学前教育改革中的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实践中仍存在着许多令人疑虑、困惑的问题,需要学前教育研究做出解答,如学前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适宜的学前教育课程观、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幼儿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争论中,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获得了丰富的资源与养分。

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有规律。该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方面以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对学前教育实践的解释、指导和预测功能;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学学科群的发展重视“体系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不但注意与时俱进地发展学前教育学这门学科,而且考虑以这门学科为主干衍生出来的分支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学前教育学学科的视角和层面上,努力解决好学前课程论、学前教育评价、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管理学、学前卫生学、成人学前教育等学科的基本问题,既关注学前教育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也关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增强学前教育学学科的中国特色。

六、学前教育学探索并尝试解决科学化问题

在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建设的科学化问题很早就被提出,有不少学者尝试去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学前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在这一阶段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摸索前行的阶段,科学化水平还不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研究对象来看,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把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当时我国学者对学前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对象尚未完全确定。二是从学科的概念来看,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该学科有自己的概念和概念体系,明确概念和学科术语是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当时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内的各个学科存在着概念内涵模糊、定义违反逻辑规则、个别学科盲目引进其他学科概念、滥造新词等问题,尚未形成独立、明确、成体系的概念。三是从学科的构建过程来看,形成完整的理论结构或体系是一个学科成熟并走向完善的主要标志。我国当时的学前教育学学科虽然已显现了一定的体系性,但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作为母学科的学前教育学并没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普通教育学与学前教育事业特点的简单相加,存在着把普通教育学简单延伸至学前教育领域的做法。四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学前教育学学科在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生成,其科学性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要接受国家学前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指导与约束。可以说,学科建设既要考虑理论性与学术性,也要考虑实践性与政策性,难度较大,因而要注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当时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缺乏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深入探讨,没有从学前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出发,没能有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加工改造,因而没有形成学前教育学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

造成我国当时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很多分支学科才刚刚建立,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视野狭窄,不能很好地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等等。对学前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对象、体系、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前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这些原因,当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积极地采取措施,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系统的、比较成熟的学术规范和学科体系,努力形成学前教育学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概念或范畴、原理、研究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学前教育学学科逐渐成熟和完善,在现代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推进学前教育学学科的改造、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七、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引起重视

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十分缺乏,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儿师范学校课程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可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时便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胜任工作。在这一阶段,有学前教育学工作者提出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参照专业化幼儿教师的标准来确定。虽然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还不能达到专业化幼儿教师的水平,但幼儿师范学校应为其学生成为专业化幼儿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打好基础。专业化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智慧的人,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应突出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学生教育能力的课程,从而使其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幼儿师范学校课程设置的以下方面在此阶段受到重视。

一是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在幼儿师范学校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在此阶段有学者提出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加大;为了保证学生的文化水平,幼儿师范学校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这涉及了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有学者提出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应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基础类课程的门类及教学内容。

二是艺体技能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地进行艺体技能训练而不结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因此有学者提出,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技能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比教师自身艺体技能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因为学前阶段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象力的阶段;教师自身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发展水平的高低,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影响幼儿在该领域发展的直接因素;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艺体教法课的地位应高于单纯的艺体技能课。

三是教育实践类课程课时的分配。新中国成立前,各类幼儿教师培训机构普遍采用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培养幼儿教师。1977—2000年这一时间段出现了学前教育学者对恢复这一做法的呼吁,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培养其热爱儿童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幼儿师范学校的见习、实习都被安排在二、三年级,虽然1995年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课程计划规定一年级也设一周的教育实践课,但这与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仍有一定差距,仍有理论脱离实践的可能。因此有学者提出,幼儿师范学校一、二年级的教育实践课程应更分散一些,应考虑各门课程的学习如何与教育实践结合;要借鉴新中国成立前的做法,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实践基地的工作如何与幼儿师范学校的工作协同配合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八、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形成研究团体

以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1992年升级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为代表的学前教育研究团体在推进课题研究、开展教改试验、凝聚研究队伍等方面,对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中国化探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团队的发展有以下特征。

一是重视学前教育研究团体的建设,发挥团体组织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举旗定向作用。新中国成立前,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迫切需要充分的决策分析和理论分析,但当时没有专门的国家教育科研机构来完成这一任务,且当时的教育行政能力不强,学前教育行政的有效性微乎其微,于是,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落到了学前教育社团的肩上,这使近代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学前教育社团的发展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教育行政系统,学前教育事业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快速发展,但在“**”时期,学前教育研究出现了许久的沉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教育科学春天的到来,学前教育研究团体不断涌现,相互争鸣,不断探索,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发挥学前教育研究团体荟萃精英、凝聚人才的功能,激起学前教育研究者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研究团体凭着对学前教育事业探索的勇气,有效汇聚了学前教育界的精英。

正是在由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领衔的学前教育研究团体的引领下,近代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界一度取消了研究团体,造成学术研究门庭冷落,缺少活力,缺乏学术和争鸣气氛,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丧失了研究热情,学前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裹足不前。鉴于此,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调动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积极性、活跃学术气氛,广泛开展了学术争鸣活动,鼓励支持学术研究团体发挥自身功能,促进学前教育研究健康发展。

三是发挥研究团体刊物的阵地作用。研究团体刊物是理论普及和学术争鸣的阵地,是向社会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是研究团体不可或缺的部分。1987年,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创办了会刊《学前教育研究》。在此之前,一些地方性学前教育刊物如《幼儿教育》《江苏幼教《湖南幼教》也已创办。学前教育刊物的创办使学术交流有了阵地,促进了研究者的思考、争鸣,有利于学前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些刊物刊发优秀的研究成果,发掘优秀的研究人才,引领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向,对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导向性作用。刊物还帮助研究团体成员提高理论修养,增强其参与科研的意识和团体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团体的发展。

四是学前教育研究团体紧跟时代、紧贴实际,深入开展实验研究工作。进行教育实验、开展教育研究是学前教育团体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教育科学春天的到来,学术界重新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学前教育研究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这些原有或新成立的学前教育研究团体十分注重教育实验研究的质量,如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在其章程中指出,学会的宗旨是研究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求会员大胆实验。

总之,以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为代表的学前教育研究社团具有组织理论研究并集中攻关、协调课题方向以避免重复、积聚人才队伍使优势互补、开展深度研究以出好成果等功能,在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国化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