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教育学重建的特点(1 / 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伟大变革,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后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与制度基础。毛泽东同志曾说:“随着经济建设**的到来,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在这个历史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助推力。培养各级各类师资的师范教育处于整个教育建设的核心,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拉开序幕,新中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开始了艰难探索。

学科的建设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也不例外。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轨迹一致,1949—1965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学习苏联、批判旧式学前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初步构建阶段(1949—1955年);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自主实践、盲目冒进后调整整顿为主要特征的初步探索学前教育学学科体系中国化阶段(1956—1965年)。

一、学前教育学专业人才匮乏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统治下的文化教育事业全面衰败。师范教育原本就先天不足、发育不全,学校数量少、在校学生少,基础极其薄弱,其他诸如结构失调、设备简陋、教学脱离实际、课程设置庞杂、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使其很难达到为新中国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上下百废待兴,要使师范教育尤其是幼儿师范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对师范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

新中国成立前,幼儿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不多,独立培养幼儿师资的学校极少,附设在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幼师科也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学前教育专业队伍的基础极其薄弱。尽管高等院校有保姆讲习科,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设有大专和本科层次的课程,但数量十分有限。直到1945年,陈鹤琴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我国才算有了专门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专科学校,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人才数量非常有限,加上社会总体对幼儿教育行业认识不足,甚至抱有轻视态度,因此通过考试从社会中选拔人才担任幼儿园教师的做法并不现实,通过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就成了师资供给的主要渠道。中央人民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培养了自己的幼教队伍,并且明确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主要阵地是中等师范学校,特别是幼儿师范学校,同时明确了通过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前教育高端理论人才。因此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主阵地有两个:一是各级各类幼儿师范学校,二是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

二、学前教育学学科教材、课程设置全面学习苏联

在如何对旧师范教育进行改造这个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的思路是“以苏为师”,全面向苏联学习,因为“苏联有许多世界上所没有的完全新的科学知识,我们只有从苏联才能学到这些科学知识。例如:经济学、银行学、财政学、商业学、教育学等等,所以这些知识我们必须和苏联学习。”①因此,当时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造就是以学习苏联模式为主、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所进行的改革。1952年,教育部在制订我国师范学校教学计划时参考了苏联的相关制度,同时规定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设置,于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改革也开始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脚踏实地地学习苏联教育改革经验,主要集中于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在设置师范院校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基本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苏联模式,同时组织教师成立教学研究组,翻译苏联教材,学习苏联学校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比如,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教材主要采用1950年出版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文译本,后来各种苏联教育书籍、报刊及教育专家的论著被翻译引入我国师范教育。在学前教育学方面,1953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苏罗金娜著的师范教育用书《学前教育学》,此书的体系和结构深深影响了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最突出的就是“幼儿园教养员”的提法,此外还有“作业”这一词的用法。当时“作业”被阐释为“在同一时间内对全班幼儿进行教学或复习”,较少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施以不同教育的组织形式,这导致幼儿园较长时间里存在偏重课堂教学和“千园一面”的现象。师范学校教材、课程具有明显的苏联印记,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三、将“培养幼儿园的师资”作为重要目标导向

1951年,教育部对中级师范培养的师资做出规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武装幼儿教师头脑的有益经验,将精通业务和全心全意奉献于教育事业作为人民教师的硬性指标,这显示出当时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而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简单,对教师的其他素质也未提及。

1952年7月,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了“培养幼儿教育的师资”是师范学校的任务之一,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师范学校称为幼儿师范学校,可独立设置。师范学校须附设幼儿师范科,培养大量的幼儿园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中级师范学校招收30岁以下的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为3年。初级师范学校招收25岁以下的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为3~4年。①这样一来,幼儿园师资培养工作有了法规保证。

《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要求经师范学校培养的师资应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基础、中等文化水平以及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这是对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做出的很大改进。首先,政治因素的主导地位仍然很明显,并新增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表述,这是当时学习苏联与结合中国国情在教育上的体现;其次,开始重视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幼儿教师须具有中等文化的教育水平,并且具备一定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再次,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以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培养幼儿教师。

按照《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的要求,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有语文及语言教学法、数学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达尔文理论基础、地理、历史、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等,所有科目均为必修。《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还规定,为了方便学生观摩实习,师范学校应设附属小学或幼儿园,或由所在地教育行政机关指定附近小学、幼儿园为实习场所,从而使总则所规定的“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针”和教育原则所规定的“应注重参观、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四、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课程设置初期“以苏为师”,后期受到“大跃进”运动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师范教育不符合我国对教师的要求,新师范教育又缺乏经验,因此教育改革采用把学习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方针,踏实、稳步前进,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是围绕这一方针展开的。“以苏为师”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及课程结构的安排上,尤其是凯洛夫《教育学》的引进,促进了我国对苏联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模仿。

在“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下,课程变革主要特点是浮夸风和高指标。1958年,我国幼儿师范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在国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培养不仅有数量上不足的问题,而且质量也不高,存在严重的少、慢、差、费现象。于是,在1960年的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有代表提出师范教育必须遵循党的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坚持不断革命的精神,加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教育革命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浮夸风、高指标的特点。

(二)培养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

要想彻底改造旧教育,就要先摒除旧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就尤为重要,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变教师的立场、观念和工作态度。在“以苏为师”的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中苏思想的结合。

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中的政治课和生产劳动课受到很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被加强,学生必须将实际工作和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结合,树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提高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并能真正起到带头作用,同时能更好地结合实践,加强思想改造。

(三)课程结构严重不合理,幼儿教师的师范性和专业性不足

新中国成立初期,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体系受经验不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等因素的影响,课程结构偏重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以提高幼儿教师的基础性知识水平,而选修课的设置严重缺失。此外,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实践课虽逐渐受到重视,但实践课被设置在最后一学期,而且与理论课相比所占比例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效果。再者,通识课、教育专业课、艺体技能课三大类课程在整个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份额严重不平衡。通识课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所占比例最大;艺体技能课的受关注度明显提高,超过教育专业课的比例;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最小,这反映了对幼儿教师课程专业性和师范性的忽视。

1958年,“教育大革命”开始,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中体现专业性和师范性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法课程被批判为“伪科学”。按照集中精练、符合实际的原则,教育专业课中很大一部分被削减,尤其是有关幼儿心理学和专业教学法的课程;幼儿教育学的教学内容也被改变,主要课程变为毛泽东教育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中国先进教育经验等。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体系除了减少课程门类和时数,对教学形式和方法也进行了改变,设置了生产劳动课程,并且增加了学生自习和科学活动的时间。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方针的指引下,幼儿园快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迅速提升,幼儿师范无法适应这一变化。1960年,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对师范学校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被大量缩减,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门类和课程时数最少的教学计划;通识课大量缩减,艺体技能课时数被压缩;为了结合实际、结合政治、结合生产,幼儿师范学校课程中的政治课和生产劳动课受到很大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体现师范性和专业性的教育专业课受到排挤,甚至被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