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教材知识体系的建立(1 / 1)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部体系较为完备的教育社会学教材先后涌现。其中较具代表性且影响较为广泛的主要有:鲁洁主编的《教育社会学》①,董泽芳编著的《教育社会学》②,金一鸣主编的《教育社会学》③等。

一、确立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

在教育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以后,南京师范大学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受原国家教委的委托,按《高等学校文科教育类专业教材编写计划(1985—1990)》的要求,鲁洁带领的团队从1985年开始着手编写教材《教育社会学》,前后共历时5年。在编写过程中,该团队力图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较充分地反映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使该教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社会学教材。④

该教材明确提出,教育社会学乃是一门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相关社会学问题。①

该教材明确指出教育社会学要把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来加以研究,即把教育作为整体社会的一个体系(子系统)来加以研究,具体包括: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研究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②

鲁洁主编的《教育社会学》无疑是在教育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以后出现的第一部体系最完善、内容最充实、著述最严谨的教材性著作,作为原国家教委委托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在全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当然,该教材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但其对很多方面教育社会学问题的探讨无疑是领先于时代的。

二、探寻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和规律——董泽芳著《教育社会学》①

董泽芳的《教育社会学》首次出版于1990年,在2009年出版了修订本。这里着重呈现其修订本的内容体系。

该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通过对教育社会现象,尤其是对教育社会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与社会这二者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的。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可从三个层面来揭示:从目的论层面上,教育社会学探讨教育与社会这二者互动的机制及协调发展的规律;从认识论层面上,它研究教育社会现象;从选择论层面上,它重点研究教育社会问题。③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也可从三个层面来把握:从教育社会学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看,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从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社会学的关系看,它是一门中介学科;从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看,它是一门中层学科。④

该教材着力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进行探讨,认为应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综合。它提出了多元方法论体系的架构,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维度分为四个层次,即哲学方法论(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系统科学方法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专门科学方法论(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以及具体学科方法论(即社会学方法论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从横向维度看,这一体系包括东方教育社会学方法论和西方教育社会学方法论。①

该教材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既注重教育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又体现着一种中庸平和的思辨研究风格。并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它体现着较为鲜明的本土理论特色与时代思想特征。

三、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探讨本土教育问题——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

金一鸣主编的《教育社会学》先后有三个版本,分别是: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三个版本在内容体系方面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这里选取的是该教材的晚近修订版本,即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新世纪版。

在新世纪版的前言中,金一鸣进一步指出了该教材所秉持的基本观点: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独立系统。部分是离不开整体的。教育这一社会系统与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有着一种动态的依存关系。

教育系统不能把自身封闭起来,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应该在研究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寻找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只有从宏观上、从社会全局上研究教育,教育改革的方向才能被确定。教育社会学在这方面是可以做出贡献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各国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各国情况不同,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也会不同。教育社会学应立足于本国,唯有讨论本国的问题才有生命力,因此,其主要探讨本国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新世纪版仍保持原先的观点和风格。初版只是就当时所接触到的一些问题列成专章来撰写。其中涉及的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与社会需要相契合的问题、教育与人口之间的关系、教师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年就业问题、教育评价问题。但是,当时所阐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情况与问题,以及当时对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这些老题目已经有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思路。2000年时,需要总结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经验,面对新的实际,提出新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迅速发展的时期,又面临着21世纪的即将到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这些问题在新世纪版的《教育社会学》里应当有所反映。①

该教材致力于从宏观社会的角度探讨现实社会中较为突出的教育问题,从现实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角度确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而相对较少从理论架构的角度探讨教育社会学的体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