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的7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创建的7年。此阶段的学校德育原理属于草创阶段。在继承老解放区的德育经验、德育原理和学习苏联的德育经验、德育原理的基础上,我国创建了较为完整的学校德育体系,基本上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德育的基础。从学科发展的层面总结这一时期的德育原理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德育原理研究在“大教育学”中进行。我们在学习苏联德育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草创了我国的德育原理知识体系,包括新民主主义道德教育的性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基础、德育的任务和内容、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德育的组织形式等。

二是初步建构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德育课程与教学体系,对德育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三是确定了比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的“五爱”德育目标。

四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各种社会政治运动,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为内容的道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在德育方法上继承了老解放区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把政治课教学与各种社会政治运动相结合,寓德育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通过榜样示范、实践锻炼,把提高道德认识与付诸实际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与民主辩论等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六是建立健全德育实施机构和师资队伍,为实施德育和开展德育原理研究提供了组织和人员的保证。

七是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广泛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道德水平。

但由于简单移植老解放区经验和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对旧德育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排斥一些可以批判继承的东西。例如,对杜威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的批判有些过头;取消“公民”课程未必恰当,因为这门课程对于使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有着重要作用。二是学习苏联经验有教条主义的倾向。三是强调德育为当前的政治、经济服务,这在当时有着时代意义和价值,但过分强调这些因素,忽视对德育原理自身规律的探索,忽视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使得德育原理学科的发展受到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