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总结与展望(1 / 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价值论领域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回顾以往的研究历程,有利于把握研究现状,明确存在问题,从而找到进一步突破的方向和新的生长点,以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价值论研究历程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从价值论的角度研究教育,西方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就有学者把探讨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哲学的“一种讲法”,主张教育哲学以教育价值为研究中心;①教育价值论作为对教育价值问题的哲学审思,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的诸多《教育哲学》相关著作中也多有论及,②但总体来说,其学术积累和传承比较薄弱。1949年以后,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教育价值论经历了沉寂停滞、快速发展、反思深化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沉寂停滞阶段。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里,教育哲学作为学科在我国一度被取消。关于教育理论问题的哲学研究并未是在教育学或教育理论的名义下进行的。对苏联教育学的全盘接受(当时苏联教育学中的价值意识还未觉醒),导致我国学界对教育价值的研究也一度停滞和缺席。③1979年以后,教育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得以恢复重建,但是相较于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问题的热烈争论,教育价值问题起初并没有得到关注。

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对现实社会问题或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及西方教育理论的涌入和哲学界关于价值问题的探讨,都促进教育研究中的价值意识觉醒,教育价值研究的沉寂状态终于被打破。与当时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历史潮流相呼应,一些学者发出了重视教育价值研究的呼声,标志着教育价值研究的恢复和重新起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哲学界率先在“价值论”领域打开突破口,酿成了“价值热”。受此潮流影响,教育价值论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论题”和“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①

这一时期的教育哲学著作中有不少涉及教育价值论的理论,标志着教育价值研究进入教育价值论的体系建构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把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哲学的重要内容予以单独论述,如黄济的《教育哲学通论》,在“教育本质论”之后、“教育目的论”之前专列“教育价值论”一章。第二类是专门论述教育价值研究的专著,对教育价值及价值观的深入探究,使有的学者试图创立一门新的学科,即教育价值论。如王坤庆的《现代教育价值论探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等。第三类是以教育价值为主线和核心统摄教育哲学的体系,这与教育哲学应以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②的主张是相呼应的。如王坤庆的《现代教育哲学》,涵盖价值与价值观、教育价值分类、教育价值观、教育职能价值、教育目的价值、知识教育价值等基本问题。

除了研究成果数量上的繁荣之外,这一时期研究论题的广度也大为拓展。学者针对教育价值的界定与特性,对教育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人类学价值、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等论域,开展了广泛研究,研究内容日趋丰富,并且在教育价值界定、教育价值分类与构成等问题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争论。

三是反思深化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价值论研究仍然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不但大部分作为学科概论的教育哲学著作涉及教育价值问题,如冯建军等的《教育哲学》、石中英的《教育哲学》都设立了“价值论与教育”主题;而且涌现出很多以教育价值为主题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还产生了一些教育价值论专著,如杨国安的《教育价值问题》(中国文化出版社,2015)等。重视教育的本体价值,成为普遍的共识。

在前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21世纪以来的教育价值论研究,在回顾中走向反思,在反思中走向深化。一方面,很多学者对以往的教育价值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在对总体研究状况的反思方面,包括对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教育价值研究的述评①、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反思②、对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述评③、对教育价值观念研究的述评④等。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深入对日常教育生活、教育实践中价值问题的反思层面。例如,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①、时代背景下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②、当前中国教育价值取向③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了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等热点领域。一大批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价值分析模式、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以及一些教育政策中的具体价值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学者不仅回顾和反思了已有教育价值取向,也建构和前瞻了未来教育价值趋向。

二、教育价值论研究特点

经过70年的发展,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价值的研究,主要形成了教育价值的界定与分类、教育价值关系的维度与秩序、教育价值观与教育价值取向等论域,每一论域范围内又产生了若干论题,并且在每一论域、论题上教育价值论取得了不同的研究进展。

教育价值论研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早期注重价值概念研究到中期进行教育价值论建构,从前期以教育价值理论研究为主到后期逐步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问题,再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重的研究取向。20世纪90年代,在教育价值论研究起步不久,就有学者致力于构建教育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这体现了学者高度的学科自觉和理论品格。21世纪以来,对教育实践的教育价值研究与对价值取向的反思与批判,对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等,都体现了教育价值论关照教育现实的研究旨趣,形成了该论域新的生长点。二是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上形成了普遍共识。目前,在教育价值的概念上,学者普遍采用主客体关系说或意义说来界定概念;在教育价值关系的维度上,学者普遍承认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基本分类。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对当代教育实践价值取向的反思,成为后来学者普遍的学术行为。保持对理想价值的坚守和对偏差迷失的价值现状的批判性分析,体现了学者可贵的学术担当。在教育价值选择的方法和原则上,“统一性原则”“偏移性原则”以及“价值平衡”策略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运用。这些基本共识,对于学术积累和研究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教育价值研究产生了一些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如新近的学者在综合教育价值分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建构教育价值分类系统,改变了已有教育价值分类研究中观点重复、缺乏创新的局面,把相关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教育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呈现“变奏”关系。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除了要考虑理论的逻辑自洽外,还注意从社会背景和时代境遇中认识教育价值问题。因此,作为教育哲学的重要主题和研究领域的教育价值论,贯穿着关照实践的旨趣。回顾共和国教育学70年中各个阶段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呈现出“缺席”“呼应”“领先”“互动”的关系,理论研究与现实的教育价值取向并不同步。在“沉寂停滞”阶段,教育实践的主导价值是政治价值,当时学者缺少理论上的自觉,理论研究相对于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是缺位的;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现实问题促进了教育研究价值意识的觉醒,当时出现的教育价值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社会潮流相呼应;在快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日益重视人的价值,而教育实践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仍然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理论研究在关注人的价值问题上走在了教育现实的前面;在反思深化阶段,理论研究开始对教育实践中的价值问题进行反思和建构,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呈现出一定互动态势,理论界长期呼吁的人的价值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彰显。保持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推动教育价值论的研究走向成熟,而且在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也将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

一些核心论题的研究仍然有待突破和深化。教育价值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很多核心论题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仍然有待澄清。例如,从“意义论”角度对教育价值的概念进行界定,虽然从理论上克服了“关系论”界定的一些弊端,但是尚未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同;教育价值的分类、秩序、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大多还是“关系论”的主客二元的思维方式;基于“意义论”界定的教育价值概念如何运用到教育价值论对具体论题的分析中,仍然有待突破。关于教育价值观冲突和价值整合的研究,观点纷呈却缺少聚焦、对话、论争基础上的深化。学者在处理多元化价值诉求和教育价值冲突时,虽然注重立足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但是多元的价值取向如何在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实现多元性与一元性的“价值平衡”,其研究仍待展开。此外,关于教育价值实现、教育价值研究方法论、教育价值虚无化的消除等论题,仍有待探明。在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中,存在着将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混同的倾向。如何界定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在此基础上确定教育价值研究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厘清。

三、教育价值论研究的展望

关于教育价值论研究的未来发展,一方面,学者要解决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现薄弱环节、关键问题的突破,在学术传承和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学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置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予以审视,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文本到文本的抽象论述和空泛议论。这一原则或方法论,也决定了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是动态发展、历久弥新的。

教育价值论更加注重对人生意义的关照和对人的生存关怀。人的发现、人的解放是70年来教育价值论研究中的一个鲜明主题。教育价值论对价值理想的坚守和追求,必须通过关照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人生意义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价值追求来提升精神和意义的“深度”①,而非在“需要—满足”主客二分的方式中让教育价值选择变得因精神缺失而过于世俗。因此,在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上,“意义论”因其对人的精神和意义的关照,应该得到更多关注。教育价值论研究要克服“意义论”的问题,必须关注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生存境遇和需要,避免脱离人的价值抽象谈论人的精神和意义。教育价值论还应对多元化时代的价值迷失、价值冲突做出反省和回应,以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承担起促进价值平衡、守护理想价值的使命。

基于信息技术和社会变革的教育价值论要有创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智能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普及。智能时代将广泛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类生存和劳动的意义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对教育理念、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能迫使人类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需要从理论上回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价值问题。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价值在内涵上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将产生什么转变?人工智能时代将形成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教育价值论研究值得关注的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教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价值使命,以及如何实现价值,迫切需要学者做出理论上的系统思考和解答。

基于新思想资源的教育价值论要有拓展。除了教育价值论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外,运用教育价值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育实践问题,如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等,成为该领域新的生长点。这种重心由教育的价值向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下移,为教育价值论的研究拓展了广阔空间。但是,已有的教育价值论在分析教育中的价值问题时,尚不能提供充足的、有深度的分析框架,往往需要借助其他价值概念和理论。尤其是政治哲学、应用伦理学在当代哲学中的勃兴和发展,为教育价值分析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借鉴。在借助其他学科思想资源来拓展教育价值论的研究时,学者要注意教育价值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以正确的理性态度对待外来思想资源,形成教育价值与其他社会价值的对话和互动。

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价值理论。已有的教育价值论研究,无论是对历史现实的反思,还是对当下状况的批判,都呈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但是,基于本土实践的理论形态的教育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中国特色教育价值论的构建,不仅包括思想方法和话语体系,还必须关照中国教育的政策方针、实践和发展走向。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把教育列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把教育提升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教育思想和方针,不仅更新了人们对教育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也突出了美育、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实践中的价值。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①学者唯有基于对本土教育实践、教育问题的回应和互动,才能真正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