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的教育价值研究,发生了两大深刻转型。一是从教育的外在社会价值向内在本体价值转型;二是从概念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教育政策研究的视角转换。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人的价值问题已经受到关注,形成了主体教育、素质教育等思想,但人的价值在教育价值中的真正确立,是在21世纪以来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在教育价值论研究中,对人的价值研究更加全面、深入;人的存在、人的解放、人性完善、人的自我生成③、人的全面发展、主体间性、以人为本、以个性为本等成为教育价值取向的关键词,形成了关怀生命、彰显人的价值的教育思潮。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界长期呼吁的“人的价值”,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彰显。这一过程伴随着对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体现在对未来教育价值秩序、价值取向的建构上。
一、重视人的发展:当代教育价值观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价值观问题就得到了广泛关注。概言之,教育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①。有学者认为,教育价值观问题是教育思想的核心,②教育价值观是教育哲学指导教育实践的中介。③因此,对教育价值观的研究是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尽管有学者提出教育价值观的变革问题,但更多的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考虑。20世纪90年代,少数学者开始明确提出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价值观。④但大多数学者往往持“人与社会并重”的教育价值观。⑤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中国社会经历着深刻转型,价值观念的多元和冲突在教育领域逐步显现。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教育价值观变革的命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教育学界普遍呼吁确立重视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呼声在21世纪以来的研究中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世纪之交,有学者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价值观的变革的要求,把精英教育转变为全民教育,把一次性学校教育转变为社会化终身教育,把标准化教育转变为适应化教育,把分类施教转变为融合施教,把教育少数学生成才转变为教育所有学生成才,把单一文化的教育转变为多元化的教育,把升学谋职的教育价值观转变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科学主义教育价值观转变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教育价值观。①还有学者分析了网络时代的教育价值观的变革,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从划一性教育走向个别化教育,从客体的教育走向主体性教育,从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教育走向以掌握获取知识和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教育,从灌输式教育走向对话式教育,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从形式的民主走向新的民主,从“权利平等”走向“机会均等”,从造就一元文化意识走向培养多元文化意识。②这些变革呼声就其内涵来看,把人的发展的价值凸显出来。
自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呼吁确立重视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有学者立足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对确立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价值观,即不仅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发展;不仅满足现实的需要,更应满足人未来发展的需要,即满足个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③有学者提出,为了适应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应该确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追求整体价值互相融合的社会主义和谐教育价值观,即面向未来,注重社会与个体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回归到人的教育价值观,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④
有学者在回顾当代中国教育史的基础上,呼吁中国教育价值观要完成现代化的超越,直指人本身的理念,形成一种以教育为中心(以人的发展、幸福为中心),以市场经济、法制和多元文化为支撑点的新教育价值观。①有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当代教育目的的新变化,从而透视当代教育价值的历史转向。这些变化或者转向包括,由社会人到个体人,由对立人到合作人,由国家人到国际人,由被动灌输者到主动学习者。②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由侧重知识继承转向侧重知识创新和智力发展,由专才转向通才,由社会人转向个性人,由英才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等。③
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价值观是合于时代的教育价值观。这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④有学者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要建构当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尊重人的本性,实现人的价值,丰富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存意义,形成人的终极信仰为中心。基本内涵为,从教育方法上,尊重学生人的地位,使每个学生获得自己的发展和成功;在培养目标上,完善学生的人格,构建学生的意义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教育内容上,重视人文知识对人的精神的陶冶作用;从师生关系上,建立平等、民主、理解、对话的“你—我”关系。⑤
还有学者提出,21世纪对人的发展的关注是全面的、立体的,不仅强调人的发展形式的主动性,还强调人的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和发展结果的独特性。这就使得教育理论对人的发展作用由促进局部的主体性发展转换到促进完整、丰富、能动、独特的具体人的发展。
一批学者进行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以关怀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思潮与实践探索。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基础教育为生命发展奠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等已成为学者的共识。①教育实现由工具性教育向生命化教育的根本转换,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要求。
因此,从侧重于社会价值的教育价值观,到提出人与社会并重的教育价值观,再到提出素质教育价值观、生命(化)教育价值观以及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这反映了教育价值观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变,同时教育学者在教育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变革中形成了重视人的价值的普遍共识。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观通过教育价值取向表现出来。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换句话说,它指在同时存在若干种教育价值方案或意向时,教育主体从自己的需求及利益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方案或意向,以实现自己的教育价值目标。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伴随着教育价值观研究的深入而逐步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一直是受到持续关注的领域。一方面,学者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学者努力建构和确立新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我国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分析,体现了学者观照实践的学术自觉。高扬人的价值,突出以人为本,成为新的教育价值取向。
有学者对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主体包括国家主体、集体(社会)和个体,相应形成了三类教育价值取向。第一,1949—1999年,教育价值取向以国家对教育的需求为主,集体(社会)和个体对教育的需求处于从属地位,学校教育被看成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第二,就不同历史时期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价值取向是政治价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仍以教育的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取向;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局面;国家主要强调生产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强调“经济人”和“政治人”的培养;集体(社会)关注教育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强调“组织人”的培养;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表现为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期望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第四,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冲突。教育活动要想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必须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整合。①学者处于不同的时代,对多元化教育价值取向的冲突与整合进行分析,深化和拓展了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
有学者对多元化背景下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教育价值取向上反映出的问题有,在教育价值关系上,片面强**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甚至否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偏离了育人轨道,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受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科内容的分化与教学内容的片面化的状况依然存在;教育片面迎合社会需求,忽略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对教育的工具价值过分追求给现行教育带来了某些不和谐的因素。②有学者基于我国教育现状,认为工具性价值取向已充斥整个教育,功利主义表现为外在目的对内在目的的僭越;理性主义表现为科学理性对人文关怀的凌驾;人力主义表现为人力资源开发对“成人”教育的代替。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性要求教育建立“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实现教育的育人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本质。①有学者提出,社会本位教育价值取向决定了我国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和评价观的偏移,导致教育运行模式有偏差;决定了课程取向方面的科学主义的唯理性课程观,忽视教育活动的主体;决定了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教师、教案为本位;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仓库式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些问题都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②
“哲学就是在对事实背后的观念进行质疑、反思、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价值判断和应然的价值追求。”③构建新的教育价值取向,不能只停留在对以往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价值取向的评估分析层面上,而应该重视教育在现实社会背景和时代境遇中的实际价值。在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研究中,一些学者对确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多有涉及,在既有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实质性建构。而重视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人的发展价值,成为学者普遍的取向。
有学者认为,教育作为公共领域的活动性质使它既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又关注全部公民的教育权利与需求,即教育要尽可能地人性化和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要尊重个人权利与人的自由发展。通过个人品质的培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以教育来培养公民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根本方式。④有学者认为,在多元化背景下,教育应以人为本,坚持以育人作为内在的质的规定;尊重价值选择的客观规律,注重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合理整合;
加强教育意识主体的素质建设;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文化价值;追求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教育价值取向。①对于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冲突问题,有学者把整合价值冲突的希望寄托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并提出整合之后的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在对国家教育价值取向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继续强**育价值取向的总体性、历史性;充分考虑集体和个体的需求;更加重视教育的本体价值。②
有学者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作为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价值取向,并且在阐述二者差别的基础上,强调素质教育产生的深刻变化是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变革。素质教育改变了过去那种忽视教育的本体价值片面追求工具价值的教育价值取向方式,而以科学的方式来处理教育价值之间的冲突,主张在充分实现本体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工具价值,这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引起了重大的变革。③有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条件下,教育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做到走进生活以建立教育的基础;关注生命以坚持教育的本真;提升精神以实现教育的追求;重塑信仰以恪守教育的灵魂。④这些都是教育价值取向彰显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价值平衡:教育价值秩序与选择
近年来,教育价值及观念的混乱和冲突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思考,教育价值秩序和教育价值选择问题,成为教育价值领域的重要论题。教育价值的秩序,就是某些价值在重要性以及实现顺序上靠前一些,在出现价值冲突的时候优先予以考虑。①
有些人认为,诸多价值之间不存在一个先验的价值秩序,只存在特定情境中不同价值之间的比较。在一种情境中,一些价值可能具有优先性;在另一些情境中,另一些价值可能具有优先性。如何在不同的教育价值之间进行选择和排序,要视不同的社会情境来确定,不存在一个抽象的、普遍的、绝对的价值秩序。②
多数学者认为,不同的教育价值之间存在轻重和先后的秩序,否则就会陷入价值相对主义。比如,人的发展价值是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的前提,离开了人的发展价值,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精神文化价值等便无从实现。因此,教育中人的发展价值的实现应该予以优先考虑,社会发展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前者实现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少学者认为,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教育价值之根本。在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上,无论在教育的哪个阶段,传承人类已经创造的文明成果是最基本的价值,也是最优先实现的价值。③
有学者在存在承认价值秩序的基础上,指出教育领域的价值秩序不是绝对的、普遍的和抽象的,而是相对的、特殊的和具体的,应当视不同的教育和社会环境而定。比如,在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在比较快速的身心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将本体价值或内在价值放在工具价值或外在价值的前面还是合理的。到了大学阶段,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已经基本形成,需要为就业做准备,这个时候教育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要考虑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所提出的要求。①
有学者认为,教育价值多元化是多年来我国教育价值变迁的主题。教育价值主体或客体的分化,导致教育价值多元化,其实质是以多个重要的教育价值观作为基本因素,来影响人们在教育上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的社会状态。教育价值冲突的广泛存在和教育价值取向上普遍偏差,反映出教育价值的失序。重建教育价值秩序涉及各种教育价值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问题。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和理想追求,必须列于教育价值秩序的首位,发挥主导作用。重建教育价值秩序,需要缓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压力,调整利益格局,进而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①
价值活动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一定价值秩序的形成或建构都涉及人的价值选择问题。因此,教育价值秩序是教育价值选择的结果。有学者指出,教育价值秩序的核心是人们的教育价值逻辑。教育系统、社会和个人,在教育价值秩序问题上的认识常常是不一致的。目前教育领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价值秩序不具有先进性。为此,教育系统应该通过教育价值竞争,努力让建立在科学理性和人类理想基础上的教育价值秩序发挥主导作用。②某种社会情境中具体教育价值秩序的构建,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这些对已有价值秩序的分析评估乃至反思批判,实际上存在着教育价值选择的方法论问题。正因如此,有学者专门分析了教育价值选择的方法、原则、策略。
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在教育价值选择中人们要坚持“统一性原则”和“偏移性原则”,不断追求两种价值的内在统一和最佳结合,另一方面依据社会实际和教育状况,促成教育价值的适度摇摆。③有学者提出,科学的教育价值所指导下的教育价值选择,应当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教育代价最小与教育效益最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①这种“统一性原则”和“偏移性原则”,在很多学者的教育价值取向建构中得到体现。有学者提出,在世纪转换之时,中国教育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性,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有所侧重的平衡,是偏重于科学精神,同时又不偏执于此,也注重人文精神的作用,是两者保持必要张力的平衡。②有学者提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个体发展为基础,以社会进步为主导”的教育价值取向。③有学者提出,转型期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教育的和谐与现代化的统一。④
面对实践中的各种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在更高层面上对一些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如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经济主义与人文主义、精英主义与民主主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等进行超越。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中国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平衡价值”的基础,各种教育价值取向都要在核心的教育价值观的前提下取得平衡。⑤这对于构建实践中的教育价值秩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