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哲学的学科要素(1 / 1)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学术团体成立、学术刊物出版等是其学科独立的外部标志,但衡量教育哲学是否真正独立的内在标准和发展成熟度,是看该学科是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学科要素,包括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等。

一、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教育哲学学科的第一要素。一个学科的确立首先必须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一)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一般问题、根本问题

在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教育哲学著作中,黄济指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对象,应当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作一些根本的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作为教育理论和实际的指导。这样,便把‘两个根本’当作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①前一个“根本”指向教育哲学的研究问题——根本问题;后一个“根本”指向教育哲学的研究方式——刨根问底的根本研究。如果一种研究是刨根问底的根本研究,它研究的肯定是根本问题,而且是根本的理论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黄济的教育哲学研究对象又可表述为“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而不是具体的枝节问题”。傅统先、张文郁的《教育哲学》指出:“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人类教育的过程,所以教育哲学是对于教育的批判和综合的理论研究”,“它是根据一定的哲学观点,应用这种观点来分析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研究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教育目的和方法等等问题”。②刁培萼、丁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③

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的教育哲学教材,很多都认同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一般问题、根本问题”的观点。如崔相录的《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认为,教育哲学是“一门以教育中的基本的、总括性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的基本的总括性的观点”④。王为农、郑希晨主编的《教育哲学》指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教育根本问题和一般规律的学问。”⑤对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的这一认识,也反映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指出,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的基本问题用哲学的观点予以理论上的说明。①

一般认为,哲学研究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而其他具体科学则研究各种现象的具体规律。与这一说法相对应,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普遍规律,各门教育科学则研究教育的特殊规律,教育哲学与其他教育科学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教育哲学是对具体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位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般科学。

也有学者对以哲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的一般问题提出质疑。质疑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切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一切科学都应该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上的一切问题,因此,教育哲学不是唯一的以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问题的哲学。②质疑之二是,教育哲学用哲学观点和方法解释教育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把教育哲学建立在哲学的假设和预想之上,脱离了教育实践,使教育哲学成为“空中楼阁”,缺少生命力。质疑之三是,把“教育中的根本问题”作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则“必然使教育哲学同教育科学混淆起来”,进而失去了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必要性。③

(二)教育哲学研究教育实践的问题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中的一般或根本问题,这是传统哲学观在教育哲学中的反映。石中英在《教育哲学》中指出,20世纪,末哲学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转向。这些转向有: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的转向,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的转向,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的转向,从“规范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的转向,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的转向。正是基于哲学的这些转向,石中英认为,教育哲学也应该从传统的构建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向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反思。“21世纪的教育哲学要从‘以教育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教育实践或教育生活为核心’,转变为一种‘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这种教育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真正地提升人们的教育智慧,而不仅仅是增加人们的教育知识。”①

传统教育哲学以教育的一般问题或哲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热衷于构建抽象的理论。21世纪的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生活,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它不是关注教育的一般问题或抽象问题,而是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仅不排除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殊问题,而且以教育中的具体问题、特殊问题为切入点。“21世纪的教育哲学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任何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教育问题为起点。正是这些具体的每日困扰着教育者们的教育问题才是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②教育哲学研究改变传统教育哲学“高大上”的现象,使教育哲学走向教育实践,走向教育生活。因此,一些教育学者主张教育哲学不是抽象的哲学,而是实践哲学,是基于对教育生活的反思、重构与引领的。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是以教育智慧为知识目标的。教育智慧作为教育哲学独特的知识内容,来自对人类教育生活的深刻洞察,教育哲学探求教育智慧的目的就是教导人们在教育的各种具体情境中和行动中审慎地思考和明智地选择。③“未来教育哲学将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这种回归包括:关注人的生活现实和人类生活境况;反思问题,直面教育生活实际,关怀教育生活,理解反思教育生活,探究教育应追求的生活教育理想、形式与内容。”①

从传统教育哲学中的抽象问题到新教育哲学中的具体实践问题,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教育哲学研究对象认识的变化。这种认识与美国学者的认识相同。美国学者斯蒂文·脱泽分析了1942年以来美国教育哲学学会会员的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教育哲学强调的是哲学的主题,而非教育实践的主题,学校改革的问题始终处于边缘。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哲学转向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的问题。②教育哲学关怀教育实践,与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学校管理等学科关怀实践不同,它是以哲学的方式关怀教育实践,关怀的是实践的目的、价值、原则,它提供通向解决实践问题的道路,而不是提供简单的操作规程。

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哲学的对象,这意味着教育哲学已经不是教育哲学家的“专利”,而是每位教育者的一种思想。教育哲学由此从职业的教育哲学走向个人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的扩展,使教育学者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范围越来越宽泛,从而教育哲学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正像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一般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教育哲学等同于教育基本理论一样,如果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岂不会导致教育哲学等同于教育学?这样理解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就把教育哲学的范围泛化了?

(三)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中的哲学问题

教育哲学无论是研究教育中的一般问题,还是具体实践问题,都是把教育哲学作为教育学科。但也有学者把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应用学科,提出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中的哲学问题。但具体是哪些哲学问题,学界存在着分歧。

桑新民认为,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则研究教育领域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①他的《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就是按照哲学的体系演绎的,设置了“教育本体论”“教育价值论”“教育实践论”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辩证法的科学。如张永东指出,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科学的辩证法并由此揭示教育领域的辩证过程和辩证联系的普遍理论。②曾成平指出,现代教育哲学是研究整个教育领域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③刘楚明直接把教育哲学视为教育辩证法,他的《教育辩证法》就是一本以辩证法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哲学。④刁培萼和丁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也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哲学。在他们看来,辩证法是揭示自然、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因此,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就将辩证法的原理融入教育中,阐述了自然发展与教育、社会发展与教育、思维发展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问题。如王坤庆认为,教育哲学应以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⑤他构建了以教育价值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哲学》,包括价值与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分类、教育价值观、教育职能价值、教育目的价值、知识教育价值等内容。

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世界观、方法论或教育思想。如郝文武认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是认识教育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教育哲学研究的对象,反思是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教育哲学的根本任务。①

把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视为教育中的哲学问题,教育哲学就成为哲学的应用学科,实质上就是把哲学理论迁移到教育上。哲学的一般理论能否反映教育的特殊性,就成为一个大的疑问。有学者对

此提出疑问:(1)如果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哲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教育哲学同哲学又有什么区别?(2)哲学的研究对象迁移到教育领域以后,是否还是一个哲学问题?(3)哲学问题能不能在教育领域中找到完整的答案?(4)“教育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目的?(5)如果确实存在“教育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的话,那么由哲学家去解决好还是由教育家去解决好?②

(四)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的哲学思考

教育哲学无论是研究教育的问题,还是研究教育中的哲学问题,其研究对象关注的是领域和问题。有学者认为,用独特的研究对象作为标准来区分不同的学科是一种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这种分类适合于学科分化程度较低的时期,随着学科的日益分化,学科之间在对象上是交叉的。面对共同的研究对象,我们需要以研究方法对学科进行区分。教育哲学即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如马凤岐倾向于把教育哲学看作教育研究的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角度、一种倾向。③在此,教育哲学就是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教育问题。哲学不是一个问题域,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冯建军等的《教育哲学》也指出,教育哲学是一门在内容上是教育,在形式上是哲学的学科,是以哲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教育的学问,是对教育的一种哲学思考和哲学解读。①教育哲学不管指向教育的什么方面,它之所以是哲学,是因为体现了哲学的态度和方法。

教育哲学是运用哲学的观点、态度和方法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如何应用哲学的观点、态度和方法,有学者总结了三种情况。第一是基于哲学话语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直接采用哲学的话语系统作为工具来分析、透视与解答教育问题。第二是基于哲学框架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借鉴哲学的研究框架直接面对教育问题。

第三是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借鉴、运用的是哲学话语体系所蕴含和型塑的思维方式。②在这三种情况中,第一、二种是哲学的教育方面的应用和演绎。只有第三种是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是对教育进行的哲学思考,这既不同于哲学的应用,也不同于教育学,而是教育自身的哲学。

陈桂生认为,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进行独特的哲学思考的产物。这种思考是从独特的视角考察教育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方向”,探讨属于教育自身的哲学问题。教育哲学自己的方式和方向历史地看是发展变化的:从规范教育哲学到分析教育哲学,再发展到实践教育哲学。陈桂生据此提出了关于教育哲学独特的研究方式的三类问题:规范教育哲学研究,即以教育价值观为问题域;教育实践中的哲学研究,即分析教育哲学和教育行动;关于教育陈述体系的认识论标准的研究,即元教育哲学。相较于哲学的教育应用,以哲学的思维来研究教育,旨在建构独特的教育哲学,试图确立教育哲学独特的内涵和身份。

二、教育哲学的学科属性

教育哲学的学科属性与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密切相连,不同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哲学在学科性质上的不同属性。关于我国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如下观点。

(一)教育哲学是教育的基础学科

教育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是与教育哲学以教育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相呼应的。黄济认为,教育哲学对其他教育学科来说,“就如同哲学对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它应当成为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教育哲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应当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哲学应当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教育哲学应当给教育科学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应当看作教育学科中一门概括性、理论性更高的基础学科。”①这一定位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刁培萼指出:“教育哲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它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经验事实和关系。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摆脱了教育科学的局限性,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对教育实践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②曾成平认为,教育哲学是“哲学与教育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是各门教育学科的理论概括,为各门教育学科提供理论基础”③。王为农、郑希晨认为,教育哲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概括性、理论性更强更高的基础学科。

把教育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实际上是把教育科学定位为揭示具体教育活动的规律,而教育哲学揭示的是教育活动的整体规律、一般规律。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是特殊与一般、个别与普遍的关系,在区别于具体教育科学的意义上,教育哲学是教育科学之科学。此外,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思维视角,对各门教育学科进行科际整合,从中提炼出相应的范畴、理论,探索出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研究的方法论特征①,是人们从事教育工作和教育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

把教育哲学视为哲学的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是与教育哲学把研究对象定位为教育中的哲学问题相呼应的,新中国成立前的学者范寿康和吴俊升持这种观点。自教育哲学恢复重建以来,傅统先、张文郁的《教育哲学》,张家祥、王佩雄的《教育哲学研究》,桑新民的《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等也持这种观点。傅统先、张文郁指出:“教育哲学是一门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学科。”正因为它根据一定的哲学观点,来分析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以,教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或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②张家祥指出:“教育哲学简单的说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并对各门教育科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探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哲学问题的学问。……教育哲学则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各门教育学科知识的理论学科。”③张腾霄在《什么是教育哲学》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中诸问题的扩展与应用。一般地说,教育和哲学是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或哲学观点,就要在他所从事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或者说,用他的哲学思想或哲学观点来解决教育中的诸问题。”④

桑新民指出:“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哲学不仅是哲学的应用,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对哲学理论的检视和深化发展。”王坤庆认为,教育哲学“既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又是哲学的应用学科”。桑新民、王坤庆既从教育的基础学科,又从哲学的应用学科来认识教育哲学的性质,但就他们所编写的教育哲学体系而言,主要是哲学的应用。桑新民以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建构教育本体论、教育价值论和教育实践论的教育哲学体系。王坤庆以教育价值建构教育哲学的体系,包括价值与教育价值、教育价值分类、教育价值观、教育职能价值观、教育目的价值观、知识教育价值观等。

无论把教育哲学归为教育的基础学科,来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还是归为哲学的应用学科,来研究教育中的哲学问题,它都属于理论学科。思辨性、理想性、概括性、抽象性是教育哲学的显著特征。思辨性是指教育哲学借助于逻辑的思辨和概念的辨析完成理论体系的构建。理想性是指教育哲学区别于教育科学,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为教育行动提供价值方向,因此又称为价值性。概括性是指教育哲学作为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其他教育科学成果的抽象概括。抽象性是指教育哲学对教育问题的不断追问,逐层深入,直至元问题。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其特殊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思维的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结论的模糊性和难以检验性,以及认识视野的全面性和广阔性。①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教育哲学开始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传统教育哲学的这些特性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②

(三)教育哲学是一门独特的交叉、整合学科

有学者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个独特的学科,是教育科学与哲学的交叉、整合学科,必须找到教育和哲学的结合点,而不是依附于某一方的子体学科。对此,冯建军指出,哲学与教育以“人”为中介相互联结,它们都因为人而存在,两者的共同兴奋点在于人,在于人生,在于人生的意义。哲学在于“使人成为人”,提出成“人”的方向与目标。教育则促使人成为“人”,提供成“人”的方法与途径。哲学关注成“人”,教育关注怎样成“人”。哲学是一门关注人生的学科、一种探讨人生意义的学问;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从而教育哲学是以教育的视角关注成人,关注人生。因此,教育哲学的根本主题是成“人”,教育人学是教育哲学的根本。①

(四)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

20世纪90年代,金生鉱比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的命题”。他认为,教育哲学以“生活世界”为可靠的合法性基础,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②后来,一些学者也撰文探讨教育哲学的实践性。③

周浩波的《教育哲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及实践性,但其批判了教育哲学的演绎性质,寻找教育哲学的自主性。他认为,教育哲学必须定位在“教育”上,关注“从事于教育事业的各式人员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的秩序安排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的阐释,其中包括以理智事业为主的研究人员,以决策事业为主的决策人员以及以教育、教学实践事业为主的教育人员。正是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构成了教育哲学视界的基本内容”。他提出教育哲学的任务不仅要“从根本上理解教育”,而且要“重构教育生活”,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①周浩波对教育哲学的认识,体现在他的《教育哲学》上。

该书分三编。第一编是针对教育理论学者而言的,它在试图说明“教育如何是什么”的基础上,阐明一系列教育理论研究的行动规范与合理的生活方式取向问题;第二编聚焦教育过程,试图说明学校教育活动应该追求一系列基本价值以及可供选择的实现途径;第三编聚焦教育实践,关注教育实践的决策主体、教师行为和学校生活,帮助他们反思教育生活,构筑新的教育生活。

石中英在《教育哲学》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哲学要从“以教育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教育实践或教育生活为核心”,成为“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唤醒教育工作者的意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生活。因此,教育哲学要从高高在上的学习转变为深入教育生活中的探究,增强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他指出,教育哲学的实践性是新教育哲学的首要特征。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主要是指教育哲学在性质上是一门“实践哲学”。不同于周浩波提出的“回到教育看教育”,石中英强**育哲学的“实践性”应该得到广泛的理解,教育哲学不仅要关注教育实践,还应该包括“集团的‘社会实践’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因为“教育哲学要想真正地理解教育生活,反思教育生活,就必须把自己的视野从教育领域扩大到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探究他们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②。所以,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将教育置于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人生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等主题,分析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的人生意义、自由、民主、公正等问题。

三、教育哲学的学科体系

我们考察教育哲学恢复重建以来概论式的教育哲学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体系。

(一)作为教育学科基础的教育哲学体系

把教育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以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为核心,建立姓“教”的教育哲学体系(educational philosophy)。

在教育哲学恢复重建之初,黄济对于如何构建教育哲学体系的认识是,以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为主,兼顾1949年以前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中初步形成的教育本质论、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论和教育方法论,构建中国教育哲学体系。其体系架构为教育本质论、教育价值论、教育目的论、知识论与教学、道德论与道德教育、美学与美育、宗教与教育、社会和科技发展与教育哲学的未来。①这些专题构成了他《教育哲学通论》中“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

21世纪郝文武的《教育哲学》体系也是由教育范畴构成的。该书四编十三章,分别是:

第一编:教育哲学总论,包括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哲学的反思及其对象和任务,从教育哲学看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

第二编:教育生成论,包括教育本体论,教育主体论,教育价值论,教育本质论,教育规律论;第三编:教学实践论,包括课程知识论,

课程教学论;第四编:教育理想论,包括教育目的论,人文教育论,教育公平论。

上述这些教育范畴超越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对教育实践、教育活动背后假设的哲学认识,是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哲学提升。

从已出版的概论式教育哲学看,学界对于教育范畴的认识各异。传统的教育哲学,强调对教育根本问题的关注,因此,教育本质(本体)、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是教育哲学的经典课题。随着教育哲学转向教育实践哲学,教育实践问题逐渐成了教育哲学研究的核心,进一步发展为课程哲学、教学哲学、德育哲学、教育管理哲学等分支学科,或者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课程、教学、德育和管理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如教育管理中的控制、自由、民主等。

以教育问题为主题建构的教育哲学,优点是直接关涉教育思想与观念、价值与规范,缺点是难以上升到哲学高度,哲学味不够,与教育原理难以区分。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不在于学科架构方式方面,而在于教育学者的哲学素养不够,难以使教育问题提升到哲学高度,从而做出哲学概括与分析。

(二)作为哲学应用的教育哲学体系

以哲学的框架、体系、原理和方法来分析教育,把哲学中与教育相关的问题作为主题,建立姓“哲”的教育哲学体系(philosophy ofeducation)

这种哲学体系,在重建之初,以傅统先、张文郁的《教育哲学》和桑新民的《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为代表。傅统先和张文郁的《教育哲学》除了总论部分“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外,在分论部分重点论述了“价值论与教育(上):价值与教育”;“价值论与教育(下):人生价值与教育目的”;“伦理学与道德教育”;“认识论与教学(上):教与学的辩证法”;“认识论与教学(中):知识的结构与课程论”;“认识论与教学(下):教学方法论”;“美学与美育”。桑新民的《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直接沿用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探讨教育本体论、教育价值论和教育实践论,作者的哲学学术背景使该书充满哲学的味道,同时,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21世纪,以哲学体系出现的教育哲学研究,代表性的有石中英的《教育哲学》、于伟的《教育哲学》。石中英的《教育哲学》除了教育哲学的论述及其发展简史外,主要的论题还有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于伟的《教育哲学》在介绍了教育哲学及其历史发展后,主要阐述了人的存在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认识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道德哲学与教育、美学与教育。两本书的思路是一致的。

与重建之初的教育哲学相比,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和于伟的《教育哲学》增加了诸多新内容,尤其是增加了社会哲学的内容,使教育哲学走出了教育实践的范围,而进入更广阔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之中。他们的著作虽然以哲学范畴架构了教育哲学体系,但其论述本身偏向于教育问题和教育命题,而不像各哲学流派那样只是对相应范畴的认识及其教育应用。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前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这两本《教育哲学》的哲学化程度还不够。

《教育哲学》编写组的《教育哲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哲学范畴和分支来架构教育哲学的体系,主要有人性论、认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美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等。这本书在章节安排上首先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方面介绍有关的哲学范畴或学科,帮助学习者认识哲学,提高哲学素养,然后讨论相关哲学领域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促进学习者理解不同的教育实践背后的哲学基础,反思相关的哲学假设。最后从有关哲学视野出发,讨论一些根本的或重大的教育实践问题,如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人性假设、批判性思维、价值教育、教育活动的伦理观、美育与人的创造性关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培养、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自信等。这本教材目前是国内最全面介绍哲学范畴的著作,相比于以前的教育哲学,它更接近于作为哲学体系的教育哲学。

以哲学问题架构教育哲学,偏于哲学问题的讨论,优点是哲学味十足,缺点是与教育结合不紧,教育像附在哲学骨骼上的皮肉一样。因此,有人认为,这样的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哲学”,只是哲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教育学科的指导思想。有人认为,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没有必要设教育哲学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科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能以一般代替个别。“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育领域中诸问题的扩展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而且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更好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①

教育哲学如何体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基于话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基于框架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基于思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当然,这些区分不是绝对的,只是在某一方面比较明显。

刁培萼、丁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框架的教育哲学。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该书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出发,以辩证法为主线,探讨自然发展、社会发展、思维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把握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力图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陆有铨、迟艳杰评价该书“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②。

除了刁培萼、丁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外,其他更多的教育哲学研究都在理论观点、价值立场和思维方法上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代表性的有桑新民的《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哲学》编写组的《教育哲学》。

桑新民的《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本体论、教育价值论和教育实践论。在本体论中,他把马克思的劳动对象理论作为本体论的基石,以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观察教育,认为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产生和再创造;在价值论中,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建构教育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及其关系;在实践论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双向实践建构的观点理解教育实践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提出教育实践的本质在于建构学习主体。

《教育哲学》编写组的《教育哲学》是一本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新成果,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哲学》。该教材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论述、学说,而是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尽管该教材以哲学范畴的方式呈现相关理论,但它不是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均衡用力,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个哲学范畴的认识来呈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书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指导性观念。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教育本质论、人性论、认识论(知识论)、价值论、伦理学、美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等问题的研究方面给予指导,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观点、原则和方

法。第二,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历史地、辩证地和客观地认识与理解教育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第三,作为一种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把解放全人类作为终极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人民更加充分的自由、平等、发展和福祉,这彰显了鲜明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

(四)混合体系

混合体系是将几种体系进行杂糅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教育哲学,由于对西方教育哲学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不足,混合体系主要表现为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混合,既有关于教育根本问题的探讨,也有教育哲学问题的分析,典型的如张栗原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混合可以实现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相互弥补,缺陷是容易重复。

教育哲学重建以来,由于我们对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和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得不够深入,混合教育哲学体系中,更多的是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或者是对教育的哲学应用,或者是西方教育哲学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混合。这类混合典型的有黄济的《教育哲学通论》和新近出版的刘良华的《教育哲学》。

黄济在1982年完成了新中国第一本教育哲学著作后,不断扩大研究视野,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和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在此基础上,1998年出版了《教育哲学通论》。该书旨在熔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于一炉,吸收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精华,借鉴国外教育哲学流派,结合教育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新体系。全书共三编。第一编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在梳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知识观和审美观等进行深入分析,提炼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思想精华。第二编为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哲学中的进步主义与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进行评述,并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吸收。

第三编为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吸收中外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就教育本质论、教育价值论、教育目的论、知识论与教学、道德论与道德教育、美学与美育、宗教与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站在哲学的高度,提炼其基本的教育原理。

刘良华的《教育哲学》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教育哲学和西方教育哲学,虽然总体上与黄济的著作结构相同,但每部分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却不同。作者认为,所谓教育哲学,乃是发现和发展教育原理之学,因此,在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中论述了教育的四个基本原理(社会变迁与教育目的、主奴之争与体育改革、情理冲突与德育改革、心物关系与智育改革)和教育哲学的方法论。作者对中国教育哲学和西方教育哲学主要从历史着手,在中国教育哲学部分着重讲授儒家“四书五经”、墨道法的“道法自然”、从儒家到新儒家等;在西方教育哲学部分着重讲授古希腊罗马的教育哲学、现代的知识哲学和政治哲学对教育哲学的影响等。对中国教育哲学和西方教育哲学的讲授虽然以历史为线索,但都过于简单,跳跃性极大,更不够系统。对于三大块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中西方教育哲学史有同有异,共同的部分就是教育哲学原理。教育哲学原理应该扎根于中西方教育哲学史之中,中西方教育哲学史是教育哲学原理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