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骅:我和杜守正相依为命的四个来月
喜爱看书。到过我家中的朋友都会驻足于我那琳琅满目的书墙前,颜色各异的封面、造型不同的装帧、分门别类的内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第四次科技浪潮到来,电子设备仍然无法阻止我对于书籍的热爱,这种热爱程度不亚于表演。阅读是我多年不变的习惯,写到这里,我不禁抬头望了一下我那书墙上的陈列,《汉书》是为了收藏而购买的,《建国方略》、《走向共和》无疑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孙中山而研读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友人赠予的,然后,我的视线开始下移,却触碰到了一本当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大江大海1949》。
腰封早已不知去向,封面上的塑封层早已褶皱重重,内页指纹不断,从侧面看上去,一片黑黄。没错,就是这本书,伴随了我四个月,然而四个月前,刚刚放入书架时,它还不是这般模样。
它的作者叫龙应台,一个和我年龄相仿、出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的女作家,她以抒情的方式,从文学的角度,细诉了1949年国共内战的相关历史,让我对那不甚了解的往事,有了大致的印象。之所以会去看这本书,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到了一部叫作《原乡》的剧本,在这部剧中,我将饰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杜守正。
杜守正就生活在 眷 村,人 如 其名——“恪守正道”。《史记·礼书》曾有言:“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和其他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老农一样,他安分守己,故土难离,可是命运似乎并没有让他平静地过着“三十亩地一头牛”的乡间生活。他的命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折的呢?他又将踏上一段怎样的征程呢?
戏拍了四个月,这四个月里我对角色的理解是升华的,我的感悟也是在不断加深的。这种升华是通过杜守正的回家来完成的,我在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做到了化杜守正为我,化我为杜守正。接下来,我要给你们讲的便是一些我在《原乡》里所经历和体会到的东西,那段美好的时光,暂且让我称之为——我和杜守正相依为命的四个来月。
杜守正——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人物
初到台湾时,我买了一套光碟,是凤凰网拍摄的有关老兵返乡的专题纪录片。从片中我了解到,原乡之所以叫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六十年前,有近200万的原乡人,涌进了台湾,那一年是1949年,又被人称作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撤退前,有大批成年男子被作为“壮丁”抓了来。时至今日,台湾还有多少颗漂泊的心,大陆因此还有多少破碎的家,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杜守正就是其中之一。
我设想,也许被抓前,他连招呼都没能和家人打;也许被抓前,他刚刚割完了草,擦了擦额头的汗,站在破旧不堪的大门前,喊了句“娘,我出去放个牛啊,一会儿就回来……”谁知,这
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从此杳无音信……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啊!个人的情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饱受摧残,我感受到了杜守正内心的那份焦灼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同样他的家人也一定是煎熬的。
杜守正憨厚老实,他的身上带着中国传统农民的气息,卷入到这场国共纷争之中,从个人的命运上来说,他是个牺牲品。所以,要把握好这个人物,我觉得必须把他放到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
化杜守正为我,化我为杜守正
这些老兵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他们的命运都是悲惨的——我了解到,这些老兵在台湾的生活并不殷实,他们当中大部分在务农,也有的像洪根生那样,以回收废旧家电为生。我们当中的八百黑算是个有产阶级了,他开了个馒头铺,可是台湾是个以吃稻米为主的地区,馒头的销量可想而知了。
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杜守正与其他老兵不同,他内向。对于一个内向的人来说,其实这三十五年,他的心情比可以发泄出来的人的心情更沉重,可偏巧那些“发泄型”又都不能回去探亲,只有杜守正可以曲线回乡,这就又加重了他的负担。因此,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把他的老兵兄弟们和亲人离别之苦温习一遍,还要用摄像机录下来带回去给兄弟们看。他一次次地感受着兄弟们悲惨的人生,这种痛苦是任何一个有感情的人所难以忍受的。我只有反复地看剧本才能做到化杜守正为我,化我为杜守正。
“真实”二字是全剧的命脉,杜守正的足迹遍布了七个城市,可以说是整个原乡大地,但有两场戏我印象特别深刻。一次是他和力奇费尽周折地找到了傅友诚的老家,力奇念着门牌上的地址很是兴奋,可杜守正说什么也不肯进去。他不是因为不想进去啊,那真的是传说中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他害怕邻里向他打听傅友诚的近况,他害怕听到他不想听到的消息。
还有一场戏是他到了自己的山东老家,却找不见昔日的家乡旧貌。他走访这么多地方替众老兵们找到了家,录制了视频,打听到了家人的近况,现在到他自己的家了,他却未能如愿,记忆里的那一片片土坯房,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爹娘坟前那两捧黄土,和一片一望无际的油田。
磕头机机械地工作着,而一旁的杜守正早已悲痛欲绝。
一次难忘的合作经历
国立不只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位艺术家。我作为一个老演员,把勤奋与努力摆在创作的第一位,让“情感”二字贯穿了整部戏创作的始终,但给我去尝试这次两岸演员大规模集体合作机会的却是国立,而且他是第一个敢于撬动这扇两岸大规模集体合作之门的人。
以往大陆和台湾演员也有合作,但都是小规模的,这次陆台演员数量基本是一半对一半。尽管拍摄环境那样的艰苦,气温高达40℃,频频侵袭身体的“黑金刚”简直让人无处闪躲,但我
们剧组的全体同仁从开机到杀青无一句怨言,拍戏全程没有过一次矛盾冲突。一部好戏绝不仅仅是用一两个好演员就能支撑的,剧组的全体同仁都在付出着努力,那种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通过这次拍摄的艰苦得到了很好的证实,好的作品需要的是集体的合力啊。
我要感谢国立以及全体主创人员,没有你们也就没有人去开启这个海峡两岸众多演员合作的先例,也是你们的合力成就了一部更加接近完美的《原乡》。
直至临别时,我们真的是依依惜别,翘首以待下一次的合作。
孙中山影响不了杜守正
很多人认为,作为孙中山的特型演员,我不一定能胜任小人物,我可以肯定地说,孙中山影响不了杜守正。这种角色之间的转换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孙中山的形象局限不了我,尽管在这部戏中我还是留着小胡子。
其实,我最拿手的还是出演底层小人物,因为他们更贴近生活,我很容易就能揣摩到他们的呼吸和思维,就像平时聊天一样,是不需要打腹稿的。那是因为,演孙中山之前,我扮演过农民工、山东老汉等形象,底层小人物是真正为我所熟悉的,而恰恰相反,孙中山的思想高度才是我望尘莫及的。
在这个追求高速的时代里,很多年轻的演员不能塌下心来好好演,急功近利,总是抱着赶场的心理。在与杜守正相依为命的四个月里,游玩放弃,电话关机,我就是为了能安下心来,好好演戏。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锻炼,锻炼了一种持久的耐力,不急不躁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在这部戏中我做到了,而且今后拍戏中我还会保持,作为一个从业三十多年的演员来说,我要示范给那些新生代看。
我的呼吁
时至今日,六十多年过去了,在这中国人称为一甲子的岁月里,当初的战争放下了,仇恨放下了,这种离家的伤痛,请不要再上演了!我希望通过此片,唤起我们对那个时代,那样一批人的同情,两岸人民绝不能再分,大家一分,小家必遭外敌来侵!同时呼吁海峡两岸同根同族的兄弟姐妹们,我们要不计前嫌,携起手来,铭记历史,把目光放在今天!
作为一个老演员,《原乡》倾注了我的勤奋与努力,现在到了该“结果”的时候了,我所能做的只剩下祈祷,祈祷《原乡》能被海峡两岸观众所喜爱。
冯恩鹤
代表作
电视剧:《潜伏》
《国家干部》
《风声传奇》
电 影: 《海霞》
《十六号病房》
《战争让女人走开》
所获奖项
1987年上影厂小百花优秀男配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优秀表演奖,作品《战争让女人走开》;
2009年因在电视剧《潜伏》中的优秀表演,获得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