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铸就未来的松山湖(1 / 1)

在东莞采访期间,每每踏在美轮美灸的大路上,我们总是处于一种感动后的领悟、领悟后的感动。改革开放后的东莞之路,不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东莞人以特有的东莞精神于荆棘中开辟的吗?

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以前的东莞总是淹没在人们的“无所谓”中。东莞的特色不是天时,也不在地利,具有天时地利的城市在中国比比皆是,为何独有东莞这样一个农业县能够横空出世,以耀眼夺目的光芒惊艳全球呢?

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精神铸就的神话。正是独特的东莞精神凝聚成一股巨大的能量,借助于改革开放之东风,点燃了荆棘,从而开辟出一条生存之路、发展之路。在这把荆棘作为柴火的熊熊烈火中,东莞涅粱了!

2007年,笔者来到了东莞风光旖旎的松山湖。

置身松山湖,恍如进人了诗画仙境。东莞居然还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峰峦绿树倒映湖底,波光烟雨青翠流**。8平方公里水面的松山湖,称为“松湖烟雨”,是松山湖区主要景点。水光山色间,一幢幢造型张扬而独特的景点建筑仿佛是神来之笔……

其实,松山湖山美水美,内涵更美。

对东莞人来说,如果说虎门代表着过去,那么,松山湖则昭示着未来。

这个昭示着东莞未来的松山湖,当初又是如何被东莞人挖掘出来的?这精神动力来自何处?

早在东莞人刚刚迈向21世纪之初,重新审视自己时,突然发现自己正进人了一个后劲不足、产业升级难的瓶颈。以加工为主的产业特征,对东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东莞受到的土地制约、人力制约和环境制约,已到了不解决就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

都知道发展是硬道理,但新形势下的东莞怎么发展、怎么突破瓶颈,一下子成了东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朝思暮想、弹精竭虑的大事:眼下,世界经济发展也已发生明显转变,知识经济日趋明显化,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和作用,这也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人知识经济社会的一场全球性的知识较量。东莞要想拥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必须得另辟一条路——一条自主创新的路。

2001年春的一天,时任大岭山镇党委书记的黎惠勤接到市里的会议通知,通知他参加由刚刚出任市委书记的伶星主持召开的会议。

到了会场,黎惠勤发现,书记这次召集的与会人员并不多,分别是东城、大岭山、寮步、大朗、黄江这6个镇的镇委正副书记。一看便知,这6个镇都是莞深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委市政府可能要有动作了。

黎惠勤的预感没错。

会上,伶星开门见山,首先提出问题:“你们都是东莞的领导干部,大家也都知道,东莞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颇有名气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有了一万多家加工贸易企业,相当多的企业是租用了镇村的厂房。历史地看,这是一种成绩和进步。但是这种过度依赖外资和粗放经营的路子难以长久。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始终没有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现在我们必须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探索和加快产业升级。”说到这,侈星扫视了一下大家,抛出了他的新构想,“我有一个想法,咱们沿着莞深高速两边,征100平方公里的土地,然后建立一个大型高科技园区,以它强大的研发功能、服务功能和聚集功能支撑和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升级转型,引导和促进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带动和辐射镇区的发展。你们大家感觉怎么样?”

会场气氛立马热烈起来。7年之后,黎惠勤向笔者回忆说:“当时我一听感到十分振奋,我感觉将星书记是站在更高的角度来考虑东莞的经济发展的。我第一个发言说:‘将书记,这个决策绝对是对东莞未来发展的一个前瞻性的重大决策。我作为基层干部,一定全力支持。我们一定要克服阻力,下最大的决心,把这个园区搞起来。”,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着黎惠勤一样的认识,黎惠勤的话音刚落,便有一位镇书记提出疑问:“终书记,您把我们镇的土地都给统了,那我们镇以后发展靠什么?还有,将来如果这个项目亏本,要不要镇里面来承担风险?”

“在统筹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市委、市政府一定会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考虑好农民的现实和长远利益,扶持和辐射镇区经济发展。另外,我们也会对这个项目做好论证,尽量规避风险,也有能力来承担风险!”伶星的回答铿锵有力。

此刻,所有的与会者都感觉到了将星的气魄和信心。

很快,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议方案被正式提上日程!一个月后,进行园区规划的专家即被请来。“当时东城靠近市区,可利用的土地不多,黄江偏远了一点,规划上不好处理,所以工业园区最后就定在大朗、大岭山和寮步这3个镇,一共规划出72平方公里。因为这3个镇中间的水库名为松木山,略改了一个字,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黎惠勤向笔者介绍说,“可以说,这是影响东莞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决策、一项重大工程。”

对于东莞没有大工业园区的这个痛楚,黎惠勤深有感触,他在大岭山当镇领导时,曾和一些高新技术的大企业有过谈判,对方直言:你这里的投资环境不好。其中有一家是美国的大公司,黎惠勤为了引进这个金凤凰费尽心机,可人家不为所动,人家说,你们的土地价位是比较低,但我们需要的是像美国硅谷那样的环境。后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金凤凰飞落到珠海斗门的梧桐林中,成了斗门最大的企业。黎惠勤还向笔者回忆起一小段历史:“以前欧阳书记在任时也曾有过类似想法,想建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区,那还是1989年的话,当时郑锦滔市长还特地下到基层去调研。但基层干部的思想境界还达不到那个程度,怎么说都不理解,阻力非常大,最后这个计划不得不搁浅。”

其实,别说1989年基层干部思想境界达不到较高的程度,就在眼下,建设松山湖园区的消息传出去后,反对意见也是纷纷,有些镇干部认为市里搞产业园是在跟他们争项目,会妨碍他们将来的招商引资工作。

几年之后,他们终于理解了书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眼光。松山湖不仅引进了一批镇村难以承接的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更重要的是成为东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一大批研发机构和服务机构进人松山湖,为东莞的加工贸易企业和民营企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松山湖之后,各个镇也都竞相效仿,纷纷建起了各自的产业园区,产业发展逐步走上了集约发展的路子。这就初步解决了全市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

事实也证明,将星的眼光是高瞻远瞩的。

松山湖的建立给周边镇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黎惠勤告诉笔者:“表面上看我们3个镇是让出了最宝贵的土地资源,但回报给我们的却是松山湖的带动和辐射。举个例子,大岭山的工业用地当时是4万元一亩,松山湖建成后,20万元一亩;商业用地当时是一平方米1000元,松山湖建成后,2006年就已涨到2400多元,翻了一番多,现在更高。”说起松山湖中大岭山的那块地,黎惠勤十分自豪,那是整个松山湖中地理位置最好的一块,“改革开放后,东莞的工业发展很快,农民们看到了工业的好处,也一直琢磨着把那块地也盖成工厂。当时我就在想,那么好的一块土地,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它将千疮百孔,被破坏掉了。所以我在1997年当了镇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保护起来,还花了十几万请来专家把那块地方做一个保护性的规划。其中有块地种果树,是我们与一家外贸公司合作的,那家外贸公司一直提出要把那块地建成工厂。后来我去找伶星书记,我说,如果那块地被盖成工厂,太可惜了,市政府能不能把整块地给收购过来,或者和镇政府合作收购也行。书记当时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他说他也在考虑这件事,要我把这块宝地先给控制好。他后来也来看过多次那块地,所以他后来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胸有成竹的。东莞要发展,一定要有一个省级、国家级的工业园区。”

对于松山湖这个项目,终星当时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亲自去北京请来院士,在松山湖搞了第一家电子研究院。

“没有技术支撑,东莞电子工业发展是做不强的。你搞加工组装,附加在产品上的只是劳务成本,这和我们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完全不一样,利润相差几十倍。”伶星说,“我们对于松山湖的思考,是出于对东莞整个产业发展后劲的一种焦虑。因为我们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必须要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承载人才和技术的新平台。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所希望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建出一个72平方公里的平台,在中国可不多见,那可是非同一般的魄力和胆识,苏州工业园还是国家和新加坡联合在苏州建成的。当然,松山湖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大,而在于它肩负的创新使命。

如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松山湖,是一座山林相拥、水天相接、充满现代气息的科技新城,东莞人一说起松山湖,几乎都是众口一词的赞美,很多媒体形容这是“一个带有诗意和梦想的地方,其规划面积达72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香港岛,专家估计其产值开发出来,将相当于再造一个新东莞”。

然而,开发前的松山湖却是一片荒山野岭,没有任何设施,拿伶星的话说便是“那里完全是一种沉寂了千百年的景象。什么都没有”。

其实,荒无人烟的地方还算好办,难就难在这里也有人居住。

这个充满诗意和梦想的、面积相当于香港岛的地方几年前曾住着1100多户人家,4500名村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东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大搬迁。当时,其征地拆迁范围包括大朗、大岭山、寮步三个镇区,涉及到26个行政村,以及4家国有单位,总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其中大朗镇为25平方公里,大岭山16平方公里,寮步镇8平方公里,水利局松木山水库7平方公里,50余家工厂需要搬迁,涉及整村搬迁的有8个村庄。

千难万难,难不过征地拆迁,任务艰巨,时间紧促,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沽手的苦差事。2001年9月,东莞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土地出让科科长赖健伟,调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担任拆迁办主任,接手了这桩辛苦无比的差事,当起了松山湖建设的“开路先锋”。尽管这位极具挑战能力的共产党员从1992年起就搞拆迁工作,算是个老手,可是这么大规模的拆迁可是他第一次碰到,而且后来工作的难度也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赖健伟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村民们的恋土情结。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些村民也都清楚他们将从破旧的土房子里搬进漂亮的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可他们就是舍不得啊,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都是这里的人,让他们娜窝,这可比登天还难,“金窝银窝都不如我这个草窝”啊。这份感情实在难以割舍!

搬迁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松山湖的拆迁办一共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三人是刚刚分来的大学生,这三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脸皮薄,多少次被村民们骂得哭着回来,找赖健伟诉苦。“我到现在还是很感谢他们,的确也是挺难为他们的。那时我们这十几个人白天测量土地,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晚上还要回到办公室整理材料,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12点。不但要应付村民的土地纠纷、房屋纠纷,还要翻山越岭对村民的坟墓、水池进行核实,就算村民没有要求的,我们也要对整个山进行普查。当时我们这里有很多坟墓,一两万座,荒郊野岭的,那三个大学生去那里一点一点地量坟,这些从城里过来的孩子,吓得他们要命,但不干不行啊。现在想想也是不容易……”

1100多家的拆迁户,赖健伟差不多都跑遍了,鞋都不知跑坏了多少双,大多时候,人家根本不让进门,有的把门给锁了。怎么办?没办法,任务是死的,村民们必须得搬。拆迁办的这些人也只能厚着脸皮一趟趟地往村里跑。“当时镇里面也配合我们一起做工作,镇里面的所有干部都有任务,每个人包干多少户。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先动员村里的干部党员,或者把村里有威望的、能说得上话的人从外地请回来,请他们帮助做工作。”

为了做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赖健伟他们真是磨破了嘴皮。好不容易故乡情结割舍下了,村民们的顾虑又来了:我们愿意响应政府的号召,可是你们让我们离开这里,我们没有了土地,以后我们靠什么生活啊?我们将来的生活出路怎么办?医疗、养老怎么办呀?

村民们的这些话把赖健伟也给问住了,此前他们没考虑这么多,只是根据标准对房屋土地进行相应的补偿,可现在一下子突然冒出了个他们将来生活出路的问题。确实,多少年来,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之本,是他们的**,农民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日子过得虽然贫穷,但至少还能有田种粮种菜不会饿肚子呀……晚上回到办公室,赖健伟赶紧整理材料向市领导汇报。

“我觉得这么大规模的拆迁工程能顺利完成完全在于东莞市委市政府。他们特别能体谅老百姓,一心想着他们的利益。东莞市领导的确挺了不起的。当时我把这个情况反映上去后,市里面很快就出台了一份拆迁补偿的补充规定,确保了他们未来的生活保障。比如说给村里在其他地方划拨一块地,让村里发展工业,同时,对征了的土地,每亩每年给400元补偿,一补50年。这样既可以解决村民们的就业问题,也可以通过补偿方式保障村民们将来的利益。通过这一点,我强烈感受到东莞市领导的胸怀,他们是完全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如果上面政策不宽的话,那我们下面的工作是很难做得通的。这期间,村民们不断提要求,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地把他们的意见反映上去,而整个拆迁过程中,市领导一直都是非常豁达的,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民们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给予了解决。比如说这个地区一共有374个养殖场,基本上都是养猪养鸽子的。养猪场除了肉猪以外,还有种猪,开始我们是不论公猪母猪,补偿标准都是一个价,但他们提出种猪不一样,我们把这个情况反映上去后,市里面又提高了补偿标准,一头母猪补1800元,种猪补2300元。还有那些果树,因为果树每年都有产出,所以补偿标准也很高,一棵树1600元。这样村民们也很高兴。所以,整个拆迁的补偿费用不断往上涨,最后的费用和当初预算的差距特别大,在原来的基础上差不多提高了百分之五十。而且很多优惠还不仅仅是钱的事,除了经济补偿,还给予许多政策的优惠……”

因为东莞的领导设身处地事事替村民们考虑,接下来的拆迁工作也就容易多了。33亿元征地拆迁款很快足额发放到村民手中。及至2003年年底,拆迁办就基本上顺利地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为松山湖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了解,在征地拆迁工作上,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用20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松山湖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完成。松山湖征地拆迁同规划、建设一样,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旧有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东莞速度”,至今仍有国内不少的工业园区前来取经。

如今那些村民住进了漂亮的楼房,都过上了比过去幸福得多的生活。他们也感谢松山湖带给他们的美好的新生活。

可以说,如果不是市委、市政府规划制定东莞那气势恢弘的未来蓝图,这里仍然是一片产生不了多少经济效益的沉睡土地,伴随生活在此地的百姓只能依旧以解决温饱为最高境界。

招商引资历来是各地领导们的头疼之事,也曾是东莞改革开放时的头等大事。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却面临的是如何选商选资的问题。据说,如果放松进人条件,这里一下子就全满了。

东莞市对此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并坚持抬高进人门槛,对松山湖管委会要求保证招商的质量和效益,只给了招商标准而没有招商任务。从开园到现在,至少有1000多家企业来松山湖考察,然而至今却只有寥寥百十家成功人驻。这些企业至少必须符合三个基本人驻条件:技术含量高、投资密度高和没有污染。

东莞之所以不急功近利,因为东莞不缺GDP,不缺税收,也不缺工业总产值。所以东莞有资格对许多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说不。这些被拒绝的企业中不乏全球500强企业。据松山湖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有一家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的跨国企业就碰壁了,尽管这是一个携带着2.5亿美元的资金、可以安排七八千人就业的大项目;还有一家上市企业,因其没有自有品牌,松山湖最初也是表示谢绝,此后该企业老总几乎每个季度都来松山湖要求人驻,直到3年后该企业成功培育出自有品牌后,松山湖才向这个锲而不舍的朋友敞开了胸怀,但它在松山湖园区只是研发机构,其生产还是放在东莞镇区和深圳镇区的工厂。

在高水平招商引智方面,松山湖以生产力促进基地、东莞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教区、虚拟大学园等为载体,积极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高素质的智力资源,并已取得一定的突破。东莞理工学院新校区、广东医学院东莞校区、中山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等在松山湖的亮相,表明这里还将奇迹多多。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一项调研课题中,已经表明这里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科技创新是松山湖的核心功能。开发建设松山湖,就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的科技中心,推进全市产业升级转型,使东莞从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制造业大市,提升为一个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制造业强市。松山湖作为这样的创新核心正散发着新的魅力。华为、中国无线科技、易事特等自主创新型企业先后进驻,朗科科技、万利达等企业运营总部选择了松山湖,华中科大东莞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陆续落户,生物医药工程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已经建立,产学研合作正在全面铺开。更让人欣喜的是,以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和虚拟大学园等为载体的基地,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到松山湖创业,为东莞未来经济社会双转型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技术支撑和发展后劲。

2007年,松山湖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45% o

松山湖作为东莞提升产业的龙头才开始起步,但这个在松山湖畔试探着顾盼世界的龙头却引起了外界的强烈关注。福布斯发布的“2005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就对松山湖的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称赞:“东莞代表了顺应趋势改变经济模式的一类,当以‘代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时.东莞开始了在松山湖的大手笔建设。这使他们至少有了一个目前已经相当切实的梦想,漂亮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才,他们服务的科技企业就是东莞的明天。”

东莞这30年,如果说前20年是东莞奋发图强、改变落后面貌、在全中国打下“东莞制造”烙印的时代,那么,进人新世纪,从“东莞制造”到“东莞创造”,不正是东莞于荆棘中开辟出的一条未来的发展之路吗?松山湖的未来发展,必将使东莞续写领先的梦想。

东莞由此踏上全面发展壮大、再创辉煌、再写风流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