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绝望中寻找希望(1 / 1)

转眼到了1988年。

1988年对于东莞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是年1月7日,国务院国函6号文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东莞升格为地级市。

刚过完元旦,东莞市领导接到上面通知,刚刚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并任国务院代总理的李鹏将于1月5日来东莞视察。这位在延安窑洞成长起来的共和国第四位总理自1984年第一次来东莞后,就对东莞颇为关注,并确定东莞作为他的联系县,每年都要下来考察一下东莞。

李鹏要来?郑锦滔的脑子立马转动开了,一下子就转到“明月”上。这可是一个机会啊!

这的确是一个机会,可是怎么把握,怎么开这个口,万一掌握不好分寸引起中央首长的反感怎么办?郑锦滔琢磨开了:这次不能再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了,必须得有个万全之策才行。他思前想后,觉得必须得从北京搬一个援兵过来。

郑锦滔要搬的援兵是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运用办公室主任李祥林。在1984年电子工业部招标会上李祥林曾和张学东一起主持会议,也就是在那次招标会上,郑锦滔主动结识了李祥林,并热情邀请他来东莞考察。打那以后,他们渐渐熟识起来,李祥林特别佩服郑锦滔身上这股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劲儿。所以当郑锦滔打来电话,请他务必飞来东莞帮他向李鹏求情时,李样林二话没说,就匆匆赶来了。

李祥林思维清晰,口才极佳,请他跟李鹏汇报情况无疑是最佳人选,重要的是,以他这个身份,从全国宏观视野的角度来阐述东莞这个项目的必要性再合适不过。

他们见上面后,认认真真地商量了一下。由于时间紧迫,李祥林向李鹏的汇报时间只有晚饭前的半个小时。

郑锦滔进到东莞荔苑宾馆李鹏住的房间,轻声问李鹏:“总理,国务院电子办的李祥林来了,想跟您汇报点事。”

李鹏不解:“他跑到东莞来跟我汇报什么?”

“就是关于我们东莞的彩管项目。他就在门外等着呢,可不可以让他进来?”

“哦……”李鹏明白过来,点头说,“好啊,请他进来吧,我正好也想听听呢。”

郑锦滔一听这些话,赶紧开门示意等在门外的李祥林进到房间。

在李样林汇报期间,李鹏一直仔细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地微微点头,正是自己当年的一句话引发了东莞人上大项目的决心和信心……‘

汇报完毕,当郑锦滔和李样林从李鹏房间走出时,俩人对视了一下,会意地笑了——有希望!

饭桌上,郑锦滔又一次提出了东莞要搞彩管厂的这个项目,希望能够请总理支持,在座的广东省省委书记林若、惠阳地委副书记欧阳德、东莞市委书记李近维等人也都纷纷附言赞同,饭桌上的气氛空前活跃。李鹏兴致也很高,先前听了李样林的汇报后,感觉东莞上这个项目真的很有必要,此刻,耳闻诸言,李鹏心里更是被他们的决心和热情所打动,于是当即便笑呵呵地做了表态:“东莞确实需要这个项目,东莞发展那么快,市场上需要,东莞又有钱,也有这个能力,并且能搞出口,地区也那么大,可以搞的嘛。”

李鹏的一席话,恰似一颗定心丸,使在场的每一位都如释重负,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灿烂的笑容。郑锦滔的鼻子却是一阵发酸,泪水禁不住涌了上来,4年了!

李样林当场将李鹏的话做了记录。

“一轮明月”的转机伴随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终于出现了。

事不宜迟,李鹏前脚刚离开东莞,郑锦滔后脚就赶到了北京。这回,郑锦滔和李祥林找到国家计委机械电子局唐局长,直接把李鹏总理的讲话记录亮了出来。总理的讲话明白无误,唐局长哪敢为难!于是,国家计委机电局这一关很顺利地就过了。1988年初,东莞项目在机电部正式立项了。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难题很快又来了,这回难题卡在一个叫孙绳恺的人身上。孙绳恺是国家计委工综二司副司长,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他认为,东莞这么一个小城并不具备做这个大项目的能力,他的态度是:暂停缓建!郑锦滔等人去过他办公室,也去过他家,多次交涉,一直没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一句话,就是:“你们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这天,郑锦滔和东莞市副市长王国润又一次来到孙绳恺办公室磨嘴皮子。这次,孙绳恺反过来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老郑啊,这个项目真的很大啊,可不是闹着玩的,不是光凭着你们的雄心壮志就能做起来的。一定得要实事求是地做事。这个项目连东北三个省都搞不起来,你们一个小小的东莞就能做起来?”郑锦滔拍着胸脯保证:“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东莞是绝对有这个信心的。”孙绳恺接着实话实说,问:“老郑,咱们不谈虚的、不讲大话,好不好?就说点具体的吧。你要知道,这个项目的科技含量是相当高的。我先问你,假如我批给你,你的人才在哪儿?”

孙绳恺的这句话一下子把郑锦滔给问住了,旁边的王国润当时便觉呼吸有些急促,没料到这个孙绳恺会突然问出这么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来,这不哪壶不开提哪壶吗?只见郑锦滔丝毫不慌张,依旧笑嘻嘻的,却又是颇为正经地回答:“孙司长,你刚才所说的人才问题,我觉得确实很有道理,科技含量这么高的项目哪能没有人才呢?人才是关键啊!要是没有人才我们怎么敢申报这个项目呢?您就放心吧。孙司长,你就批给我吧,我们肯定能搞起来。”

“你有人才?哪儿呢?”孙绳恺不相信。

面对孙绳恺的追问,郑锦滔转头问王国润:“老王,咱们人才的名单你带来了吗?快拿出来给孙司长看看。”

王国润愣了一秒,立即反应过来,一脸抱歉地说:“哎哟,不好意思,我不知道孙司长要看我们的人才名单,忘了带了。我们有人才,至于名册,我们会抓紧时间送来。”

走出国家计委的大门,王国润还心有余悸,笑着捅了一拳郑锦滔,说,老郑真有你的!

俩人赶紧来到北京街头的一个小饭馆里,坐定后来不及点菜先研究对策。说实在的,关于人才问题他们之前还真没细想,总感觉那是后面的事。现在孙绳恺这么一提醒,俩人突然悟到,这么大的项目,一个技术人才还没落实下来,确实也是一个大问题。忽略了。

午饭下肚前,他们终于搞定了关键环节,联系上了关键环节中的关键人物王念琴。

王念琴何许人?此人在业界系重量级人物,乃陕西咸阳4400厂厂长,手下拥有一大批精通显像管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广东省电子局副局长刘忠山跟他很熟,曾多次跟郑锦滔他们提及过此人。

吃完饭,俩人直奔机场。赶到王念琴家时,正逢华灯初上。在他家吃罢晚饭后,郑锦滔、王国润便在王念琴那简陋的家参观起来,一边参观,一边叹道:“唉,王厂长啊,没想到您这么一个大专家,还住在这么简陋的房子里啊!”“陕西原来还这么穷……”

王念琴听着,笑笑,没言语,只是附和着“嗯”“嗯”几声。他预感东莞人今天突然赶来他家,肯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事情,十有八九跟动员他去东莞有关。

王念琴的预感没错,果然,当他们唱完“双簧”重又坐定后,郑锦滔终于和盘托出请他去东莞当厂长的想法。

王念琴当即摇头拒绝,说郑市长您可真会开玩笑。

“王厂长,您先别急着表态,您先听我介绍一下情况嘛。”于是郑锦滔便施展开他那卓越的口舌之功,从东莞为什么要上这个项目、怎么上这个项目、有什么条件上这个项目等等开始说起,一直讲到东莞建了这么大的项目后前景将会如何的一片光明等等,这么好的一个创业机会恐怕一生难求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

王念琴不为所动,反问说:“我在这里呆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东莞呀?”

一边的王国润也跟着劝说:请你到东莞去当厂长,待遇肯定要比在这里好得多……

郑锦滔和王国润对王念琴进行轮番游说。三四个小时之后,王念琴终于开始犹豫。活了半辈子,王念琴如今完全称得上是事业有成、生活安康。虽说在这里穷了些,比不上东莞,可让他举家南迁,而且还要让手下的精兵强将跟着一起举家落户到东莞这个陌生的地方,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事,绝不是闹着玩的,再说,活到这把岁数,谁都知道,一动不如一静,可眼下这两位东莞领导声情并茂描绘出的新境界也让王念琴感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力,他不由得坪然心动:“让我再考虑一下。”

郑锦滔善于察言观色,王念琴的这句话让他心中已有七成的把握。好,一定要趁热打铁,他继续充满感情地动员,越说越动情……

两位东莞领导如饥似渴的招贤之情态,让王念琴终于点了头:“好。我答应你们!”

郑锦滔一听心花怒放,立马请他理出一份技术人员的名单来,再三叮嘱每道工序都需要配一个工程师,而且一定要技术最好的工程师。王念琴是厂长,对一个大项目的人才队伍的组建情况了如指掌,重要的工序得需要高级工程师……很快,一份28个工程师的名单出炉了。

手头上有了28个工程师的名单,郑锦滔心里有了底,夜里这几个小时的觉也睡得分外踏实和香甜。

次日一大早,郑锦滔和王国润匆忙赶回北京,下了飞机,直奔孙绳恺的办公室。这回郑锦滔是满面春风,见到孙绳恺依然抑制不住笑容。

孙绳恺问:“老郑啊,什么喜事把你高兴的?”

王国润接茬道:“司长啊,其实人才的名单我也带来了,昨天忘在招待所了。这不,现在特意给您拿来了。”说着,王国润从包里拿出一份名单递给孙绳恺。

孙绳恺接过名单一看,又是点头,又是摇头,半晌没有说话。孙绳恺此时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对东莞的项目,他之所以反对,并不是跟他们较真,他也是真心替他们着想,这个项目着实太大,不容半点疏忽,不少地方仅凭雄心和热情拿下大项目,大动干戈,却因缺少人才等诸多因素导致失败,这样的前车之鉴太多了……可眼前这份名单上的人员他几乎都知晓一二,这可都是陕西咸阳4400彩管厂的骨干人才啊!咸阳4400彩管厂是我国第一家综合性彩管厂,建立于1978年,1982年工程顺利投产,其发展速度曾被世界同行视为奇迹,厂长王念琴可是赫赫有名的功臣,业界有多少家彩管厂想要“挖”走王念琴呀。这个郑锦滔究竟使了什么招数把这些“宝”给挖走了呀?光凭这点,孙绳恺内心不得不服,东莞人身上真有股劲,就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儿他们肯定能够成事!孙绳恺终于抬起了头,他盯着郑锦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老郑,你可不简单啊。我真佩服你!”

郑锦滔满脸堆笑,乐呵呵地应和着:“岂敢岂敢!”

“好吧,那你们就回去好好准备写可行性报告吧。”孙绳恺说。

1988年4月15日,东莞的彩管项目正式获得国家计委的批复立项。批文号为:计工委(1988)0587号。

揽月之旅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然而,此时的郑锦滔并不像身边的人一样兴奋激动,喝酒庆贺,因为他深知,立项通过的同时也意味着更艰难的开始。

首先是钱的问题。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尽管之前郑锦滔在请求各位领导批准项目时,一直做财大气粗样,一直吹嘘着东莞有多少多少外企,东莞口袋如何如何有钱,有用不完的外汇。可事实是,用外汇得有指标,而且得有人民币,没有人民币你就无法动用外汇。说白了,郑锦滔所吹嘘的那些白花花的银两跟这个项目没有一点关系。再说了.对于这个项目,郑锦滔手头上也就单纯只有这一纸立项批复而已。

原来郑锦滔是在空手揽月!

而专家们的预算报告却清清楚楚显示着:这个项目必须要1.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购买设备的资金就得1.15亿美元。

郑锦滔知道,如果没有这1.2亿美元,这轮明月就如水中之月。他只好又撒开长腿往外跑,带着东莞的几个银行行长来到了香港。

在香港跑了三四天,他们把香港所有的中资、外资的几个银行都跑遍了,无果。最后一天,他们来到了香港的中银管理处。中国银行在香港有十几家,中银管理处统管这十几家在香港的中国银行。中银管理处的副主任姓林,名广兆,福建人,主管业务,为港商到内地投资做过不少贡献,此前和郑锦滔因东莞的招商引资之事曾有过来往,算得上是熟人。

林广兆先是带他们参观了中银管理处的大楼,接着请他们在68楼吃饭。

饭桌上,郑锦滔没提借钱一事,一直**洋溢地神侃东莞的彩管项目将如何如何有发展前景,倒是林广兆忍不住了,直截了当地问他:“郑市长,你就别兜圈子了。你们这次来是来要钱的吧?”京剧(红灯记》中有句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那阵子香港人把来香港的大陆干部统称为“表叔”,林广兆心里清楚这位“表叔”找他不会光为喝顿酒。

郑锦滔见林广兆直问,立马端起酒杯站起来,他不敢提呀,生怕像前几次刚一开口就直接被人家给回绝了,其实刚才神侃时他也一直琢磨着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没料到林广兆倒是先开了口,帮他解了这个难。郑锦滔说:“林主任,还是您理解我啊,我们东莞的这个项目就只有靠您林主任帮忙了。我敬您!”说完,将酒杯里的酒一饮而尽。

林广兆笑了,问:“直说,你们要多少?”

郑锦滔一听,心里稍稍松了口气,他不敢开大口,轻声说:“5000万美元。”

“可以。5000万美元没问题。为了支持你们上这个项目,这不算多。”林广兆爽快地回答。

吃完饭,从68层往下坐电梯时,郑锦滔还有点云里雾里,还不相信这一大笔的贷款就这么轻易搞定了,500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好几个亿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搞定了第一笔贷款之后,郑锦滔又找了中国银行的谷行长,从他那里又贷出了5000万美元,接着又到香港嘉华银行贷来了巧00万美元。

三笔贷款加起来1.15亿美元了。买设备的钱凑齐了。

回东莞后,郑锦滔又立马召集东莞的几家银行开会,请他们筹集4.5亿元人民币贷款出来。

有了钱,意味着东莞有资本出去考察了。此时,广东省计委也已将东莞的彩管项目正式立项,这也意味着东莞有了出去谈判的资格。

1988年11月份,由郑锦滔带队的由国家计委、电子工业部、广东省计委、省电子局、东莞市政府等领导组成的11人考察团出发了。

事实证明,郑锦滔挖来王念琴这个人才实在是个英明之举。在购买设备一事上,王念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大项目,其购进设备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将来的存亡。他们在法国看设备时,王念琴提出法国的设备不行,不可取。在这里,笔者稍稍提及一个小插曲,佛山的项目后来也立了项,当他们听说东莞要去法国看设备时,抢在他们前面也赶去了法国,后来匆匆把那些设备买了回来,结果导致项目失败。东莞考察团一行在法国考察未果后,听说美国也有旧设备,又急忙赶到美国,呆了3天,王念琴和其他几个专家商量后,也否决了该家。这家的旧设备不久被香港一家公司花3000万美元购回,结果生产不出产品,成了一堆废品。

在法国和美国的考察不成功后,王念琴提议找日本的日立公司谈合作,联系后对方立即答应。当时日立公司在新加坡也有厂,日立公司的人立即派出人马赶往新加坡等候他们,同时东莞考察团也立即从法国飞到新加坡。 日立公司的设备让大家眼前一亮,货真价实,的确是个好设备,于是很快便跟日立总部通了电话,说定半个月后到日本谈判。

半个月后,郑锦滔和王念琴、刘忠山等11个人组成的考察团到了日本。

这次谈判很顺利,双方感觉不错,一拍即合。当即,东莞跟日本常务董事竹本签订协议,购买日立的设备。定下两条生产线,一条25英寸,一条21英寸。

从日本回来后,郑锦滔等人连夜赶写可行性报告,得赶紧往上报,分秒必争啊!

可行性报告写好了,报上北京去了,没想到麻烦又来了。

从上面传过来的消息是,可行性报告有问题!

问题出在25英寸的显像管身上。当时市场上的彩电大多是16英寸和18英寸,21英寸已是相当高级,应系主流产品,而东莞的彩管要搞成25英寸,那可是大屏幕呀,电子工业部认为这种生产方向是极其错误的。这回,连一向支持他们的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张学东也态度坚决:超前消费绝对不行!

郑锦滔吓得立即跑到北京,他直奔张学东家里,跟他磨破嘴皮,说大屏幕的好处,求他务必同意,因为产品大部分出口,在国外25英寸可不是超前消费呀。

软磨硬泡,死说活说,好不容易把张学东这头说通了,可行性报告在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进行的专家评估小组那块又出了问题,两个字:不行。

眼见着这场持久战又变得遥遥无期了。

在《西游记》中,唐僧一行在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才到达西天。可眼下,千难万险的摘月之旅已经过去整整5年时间,怎么还是困难重重,何时才能见到这轮明月呀?

郑锦滔愁得又是一夜没睡着,他的压力太大了。表面看,这位市长整天笑容满面风风火火,可内心的酸楚只有他自己清楚。这些年来他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呀,别的不说,就东莞市委这个领导班子,大家虽说一开始曾有过**,时间久了,都觉得这不是东莞力所能及的事,难度太大了,虽然大家看在市长面子上,不敢把话说得难听,但有些领导有意见,郑锦滔也是一清二楚。他理解他们,明白大家也是出于好心,也是慎重起见,再说,这个项目大得有风险这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近20个亿的投人用的还是“全额贷款”,这的确不是件小事,这个项目要是弄砸了,他将面临怎样可怕的后果他心里不是不清楚。郑锦滔事后回忆说:“别人怎么说我,我也不吭声。后来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原来支持我的一些人也开始有些动摇,包括我的副手也有些怕。搞那么大的项目行不行啊,能不能搞起来啊?当时真是面临着很多困难。”

眼下二””

郑锦滔知道,他不能再等了,他也等不起:东莞这头,彩管厂的土建工程已经开始了,王念琴和他带来的28个人也都举家调了过来……

想来想去,郑锦滔决定立马去北京找曾培炎。

曾培炎当时任机械电子工业部的副部长,听了郑锦滔讲述完东莞彩管项目的来龙去脉后,表示支持他们搞大屏幕。郑锦滔回忆这段波折时流露出对曾培炎深深的感激之情:“如果不是他支持我们的话,当时这事真有可能搞不成了。后来国家计委电子局的英华春处长亲自去找评估师,做他们的工作,终于说服了他们。”

大屏幕的这个难题解决了,可这个项目最终还得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签字。只有邹家华签字这个项目才算正式完成报批工作。

几番波折之后,已经到了1989年6月初。

众所周知,当时的北京正发生着一场政治风波。郑锦滔这班人马还在北京焦急地等着邹家华的批复。他们六七个人在机械电子部的留学生招待所已经住了四五天,每个人的心里都很惶然,这场政治风波的出现,东莞的彩管项目还能不能顺利过关?

6月2日上午,郑锦滔终于等来了电话。是邹家华打来的!

邹家华在电话里说:“老郑啊,你也知道,北京现在很紧张。本来想听听你的汇报再批给你的,现在不用听了,没有时间了,我就直接批给你了。你快来吧!”

郑锦滔一听,热泪一下就涌了出来。他们赶紧开车前往邹家华的办公室。邹家华果真是忙得没有一点多余时间听报告,见面没两分钟,便当着郑锦滔的面在可行性报告上签了字。

邹家华的字也签了,章也盖了,大事终于落实了,郑锦滔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当天他们就往回赶。“记得我们往回赶时,北京的气氛非常紧张,我们心里更是紧张,不知道东莞那头怎么样了,生怕买不上机票,当时我跟刘忠山副局长,还有我们广东电子局研究所的所长陈炳章一起坐车往首都机场赶,走到半路被一个大学生拦住了,不让我们走。陈炳章问他是什么人。那个人说他是大学生。陈炳章说:‘你一个大学生算老几啊,我还是高级工程师、研究所的所长呢,走开!’那个大学生一听就走了……”郑锦滔回忆说。

从1984年4月份开始确定想法一直到1989年6月2日完成报批并得到邹家华的批复,其揽月之旅经历了怎样的酸甜苦辣?!

然而,这种酸甜苦辣却远远没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