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的迷思(1 / 1)

有一次,Momself的专栏编辑Celine跟我讨论一个选题,关于高知女性回归家庭做全职妈妈的一个案例,她问我有没有继续采访和深挖的兴趣,我直接回绝。

“高知”和“全职”很有戏剧性冲突吗?“低知”做全职妈妈是理所当然吗?

夏天的时候,播出了一部女性国产剧《我是真的爱你》,讲的是三位女性的故事,一个未婚丁克,一个全职妈妈,一个产后回归。生育、职场、女性,真的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全职妈妈尤雅引发了诸多讨论,有人说她懂得取舍、权衡利弊,很拎得清;有人说她是三位女性中能力最弱的,所以生了一胎之后又打算生二胎,因为已经“出不去了”。

“生完孩子要不要回去工作?”几乎是个经典问题,一代代人发问,一代代人议论纷纷。

我觉得,应该先定义,只有坐在办公室里才算是工作吗?

如果以工作地点是否在办公室作为“职场”的划分,那么,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和疫情过后的全球局势,在家办公则变成常态。我问Celine:“你觉得像我这样的,算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Celine顿了顿,确实,很难给出定义。她最后说,我大概属于“自由职业”和“全职妈妈”交集的那个圈。

无论是全职、兼职还是没有职业,都不能成为评判标准,这也是我不愿去定义“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的原因。我在生完孩子后,立刻投入了广泛的码字工作中。说是“广泛”,因为写作的涉及面很广,既有商业的公众号代理,也有地理类、人物类采访,还有老本行酒店体验,以及这本书的撰写—还激发了我阅读大量和养育有关的书的兴趣。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你缺钱吗?”有人调侃我。

“钱也爱!但我更享受采访、成稿过程中的成就感和自我成长。”如果说这是我对记者这份职业的本能热爱,那么,《真实女性故事》和《成为母亲》这些专栏则是对我“新手妈妈”身份的审视。

在这些专栏里,我采访了很多有意思的女性,里面就有很棒的全职妈妈,比如特特妈。

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老公或者家人一定要让妈妈当全职太太,希望你为家庭付出,甚至会说些看似宽慰实则令妈妈倍感心酸的劝言,如“你不要上班了,家里又不差你这份钱”。但特特妈的老公没有,他觉得特特妈应该去上班,只是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家能干吗。

“老公离开工作就是冒险,职场上他失落了,而在家里又什么都不会;如果是我离开,我至少还有退路,我有职业资格证,我可以做全职妈妈。”

特特妈想传达的一个想法就是,女人在年轻的时候给自己多留点后路,真的到选择的时候,自己就比较有底气。因为有“B计划”“C计划”,你也就不是非得抓这个“A计划”。

而在家庭中,因为特特妈的婆婆从不带孩子,导致亲妈免不了有怨念。这也是全职妈妈的悲剧—特特妈的婆婆是那个年代的全职妈妈,带大包括特特妈老公在内的两个小孩,以至于她完全不想再带第三代。儿子生出来的第一天她就跟特特妈说:“婆婆就是婆婆,是不带小孩的。”

特特妈觉得,亲妈有怨气,婆婆摆明不带娃,那只有自己来了。

“全职妈妈”给人的固有印象是,为了孩子,完全没有自我,这也是很多女性不愿意重蹈覆辙的底层阴影。付出感,牺牲感,我做了这么多怎么没人理解,都是家庭中特别不好的情绪,演变下去都是对孩子的道德绑架:你成了我牺牲幸福的罪魁祸首。如果妈妈没有自己的生活,每天忙活家里这点事,其实是不讨儿女欢心的。特特妈的老公就觉得,你对这个家庭付出很多,我认。但反过来我也没有特别感恩,因为你会把很多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

离开了工作岗位,又要每天陪孩子玩,特特妈给自己找了一份不用坐班的工作。她去了一个流量很大的亲子公众号做杭州版主编,尽管她本身是个工科生,从没想过和文字打交道。这也是我之前写的,她和儿子在家门口的平凡生活里构建了“自我”和“全职妈妈”之间的平衡。

陪儿子玩的时候她顺便写个推文,阅读量很大,被很多妈妈奉为育儿“圣经”;为了一个选题写文章的时候顺便带儿子去走走现场,儿子给了她不同的视角,她收获了和谐的亲子关系。

她的故事,给了我很大能量。

为什么很多妈妈不能解放自我,是因为她们始终割裂了“自我”和“妈妈”这两个身份,甚至讳谈“自己”,好像一谈自己就会落入“自私”的“杂念”。她们从没想过,两者可以和平共处。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全职妈妈,不是被迫之举,相反,她们的生活,反而在成为全职妈妈后变得“有选择”。

我看到之前崔璀在回复读者的信中写道:真正的女性力量意味着“有选择”三个字。所有的境遇都是我选择的,我为此负责。

辞职回家带孩子?我选的,因为更怕错过孩子的成长期;工作遇到了困难、熬夜通宵?也是我选的,因为相信自己有本事争取到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女性会有一种力量感,敢想,敢突破,敢于承担责任。你不由自主地会跟她平等对话,遇事愿意跟她商量。也因此,崔璀之前就说过,妈妈是家庭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