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教养在日常(1 / 1)

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客厅里铺一层软垫,再在上面铺一层席子,算是如意的活动区域,既不会担心她跌落,又相对凉快,大人做家务时也看得住她。

清晨,我爸带早醒的如意去散步,我趁机安静地练会儿瑜伽。夏天清晨的好日子不多,很快太阳就升上来了。我刚练完,他们就回来了,就得手忙脚乱地为她铺席。

“晚上你就别收起来了啦,这样白天就不用再铺开来了。”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责怪我妈。

我的妈妈是一个非常讲究、事无巨细的人,毫无疑问她肯定要说“一整夜都那么铺着,会有很多灰尘和细菌”。所以,为了避免反被她说,我已经忍了很久,也总是尽可能抽时间出来,赶在她之前擦晒席子。

“晚上将席子和摊在上面的玩具、书本和识字卡片收起来,白天再铺开来,从她自己的篮子里将需要的玩具一件件取出来,这是一种生活习惯。”我妈这么回应我,“每天重复这些事情,她就知道现在是晚上,我们不在这里玩了,该去房间睡觉了;如果还要在地上玩,就得等明天清晨散完步回来。”

好的教养都在日常生活里。

好的教养都在无数次的重复里。

尽管我总是反抗,总是用“生活不是为了打扫卫生”来反驳我妈的洁癖,此刻却被她说通了。

我过去健身时专门放洗护用品的塑料提篮,现在则是如意的专属,里面放了一只玩具狗、一辆玫红色小汽车、几本识字卡片和一本《声律启蒙》。

如意有很多很多玩具。

我几乎是整个家族里最晚生孩子的,也因此享受到了很多便利。我的兄弟姐妹会把家中能找到的衣服、玩具整理了给我。一般他们都会谨慎地事先问一句:“都是旧的,你嫌弃吗?”我一定会立刻说:“不不不,请全部给我。”旧物省事省钱环保好用,谁让我从小就是穿各路姐姐的衣服长大的呢。

物质世界将会是永远横亘在她面前的缤纷琉璃,也是她的荒野,我不认为她必须得像我一样理性。只是这世界不够稳定,不可预测,她得冒一些风险。

至于那么多的玩具,为什么不都铺开来呢?沾惹灰尘肯定是我妈的理由,或者就是,像乐高这些小零件容易被她吃进去;毛绒玩具也不适合夏天……总之,它们都被我妈洗晒干净后装进了楼上的收纳箱。

“什么年龄玩什么,她不需要满世界的玩具,任何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富有并不值得炫耀。”我妈给出了她的理由。

这让我想到了《极简》作者沼畑直树讲过的一件事。他的家中有一只可爱的藤编篮,里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包括布娃娃、小汽车等。他说这是他两岁半女儿的玩具收纳筐。他要求女儿把所有玩具都收纳于此,自主管理。女儿可以得到她想要的一切玩具,前提是必须能放进这只篮子。一旦篮子装满,就必须割舍“旧爱”,腾出空间,迎接“新欢”。他认为,从小培养孩子“一进一出”的思维,可以帮他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物品。

对于成人不也是如此吗?欲望,是一个无底洞。物品太多,很有可能反而失去了独特魅力。

不过,我也不是从小就懂得并接受这个道理的,如意更不可能。所以,感谢我的妈妈,她给我和如意上了一课—女儿要富养不错,但我们必须抽离出物质的供给,把自己的视线放在生活细节里,让兴趣的来源更广阔,让视角的重心更扎实。面对物质的世界,保持欢喜,却不眼红;面对日常的反复,保持平和,不觉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