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金热中蒙受了损失的人、赚了钱的人
1848年的加利福尼亚。
在印第安人的土著民所说的“美丽山丘”萨克拉门托山脉的山脚下,关闭了制材厂的水闸,循着排水渠向前走的吉姆停住了目光。
受到太阳光芒的照射,有东西在那里闪闪发光。
将它捡起带回制材厂的时候,大家开始**了起来。
“这不是金子吗!”
吉姆急忙去上司萨特那里。
“老板,出金子了!”
听到这句话的老板萨特也大为兴奋——这就是淘金热的开始。
“萨特的制材厂出金子啦!”这样的传闻迅速传开,最终以一夜暴富为目标的人不断涌入这里。这次向加利福尼亚进行大规模迁移是从1949年开始的,所以他们被称为“49人”。
第一个发现金子的吉姆和这片土地的持有人萨特,他们一定成了亿万富翁,从而过着幸福的生活吧——然而并没有。
神为这两人准备了非常残酷的命运。吉姆被鲁莽汉盯上,最后仍然非常贫穷地死去了。
土地所有者萨特想要主张土地的权利,却遭到无视,儿子们被暴徒杀害之后,他自己也没能善终。
远道而来的“49人”也基本上没能得到幸福,因为能开采到黄金的,只有最开始的一段时间而已。
与之相对,经营着杂货铺的萨姆·布兰纳一听到“出黄金了”这样的传闻,就购买霸占了全部的万能挖掘机、提桶、帐篷等库存,将这些卖给“49人”,得到了大笔的赢利。在本章一开始出现的利兰·斯坦福也同样是因为杂货铺而赚到了钱。
旧金山的杂货店主李维·斯特劳斯面向前来淘金的人们售卖作业用的裤子,这又是一笔赚钱买卖,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Levi!s”的起源。
布兰纳也好,斯坦福也好,李维也好,他们并非自己去挖金子,而是以淘金人为对象做生意,因此而成功的。他们并没有“急于追逐热潮”,而是喘了口气,慢慢思考赚钱的方法——看来这就是使生意成功的秘诀。
这一“赚钱的黄金法则”在十年后卷土重来。
掌握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的家伙是胜者
1859年的泰特斯维尔。
伴随着“嘿咻”的叫声,从地下深处出现了“黑色的**”。
旁边的男人们**起来。
这种**毫无疑问就是人们所期待的石油。
在泰特斯维尔这乡下地方挑战挖石油的德雷克[5]“上校”,在资金吃紧的时候迎来了形势逆转。
“发现石油了”这样的消息一传开,全美“想要一举挖到石油的人”涌入了这里。
其中也有在淘金中蒙受了损失的“49人”。
街道因为想要购买土地的人而变得杂乱无章,当地的山谷间一个接一个地建起了石油塔。
曾经小看“挖石油”的德雷克,以及称他为“上校”的街坊都无法隐藏对此事感到的吃惊。
挖到了石油的德雷克“上校”一定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吧——然而并没有。
他被合伙出资人“赶了出去”,可怜的发现者拿着仅有的一点退休金寂寞地终老。他死后,纪念碑上记载着“他不期冀于财产与名望,构建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后,在此静静长眠”。
在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子的吉姆和土地所有人萨特,在泰特斯维尔发现了石油的德雷克,筹划了横贯大陆铁路规划的犹大,他们的晚年都是在不幸中度过的。
在美国这个国家,是否“真正的开拓者”都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呢?
另一方面,赚到钱的,是“喘口气后想到了赚钱方法的人”。
他们以“着急赶来的人们”为对象,做着诸如淘金热时期的杂货铺、裤子店一类的生意。另外,他们有时会根据“资本的规律”合法强取开拓者所浇灌的果实。
这里所说的“资本的规律”,就是指“掌握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的家伙更为强势”这一规律。只要掌握股份就能支配这家公司,不管你是经营者也好,开拓者也好,都能根据股东的意向来解雇。
让我们回到发现石油的泰特斯维尔的故事上来。
这时,石油的挖掘者们对其蕴藏量之大感到惊喜,但这富足的开采量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因为过度开采,石油价格眼看着就下跌了。与淘金热一样,“最先赶来的人”和预想的一样,没有赚到钱。
有一个男人一边抱着胳膊,一边观察着这些情况。他即便知道“发现石油了”的消息也不为所动,一直关注着它的价格下跌。
他正是后来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6]。
“簿记员”所创立的标准石油
年轻时候的洛克菲勒原本是一名“簿记员”。
约翰在学校学习簿记,进入商贸公司做了会计。作为“会计员”来说,他的投机心太强,是一个非常喜欢搞投机交易的男人。
他表现出对石油强烈的兴趣。观察了一段时间的石油价格后,他预感到“这样下去不行,过度开采的话无法赚钱”。
就算再怎么“往外涌”,石油制品要到达消费者手中必须经过提炼、运送,考虑到这些花费,这个价格怎么想都太过便宜了。洛克菲勒甚至看到从业者把挖到的石油亲自丢掉。他认为,有必要整体把握石油行业,对价格和品质进行自我管理。
他没有向竞争对手非常多的石油开采领域出手,而是开始了提炼石油的业务。他与斯坦福或李维一样,从稍稍有些距离的地方开始了业务。
提炼石油的业务成功之后,他立刻收购了100多处的炼油厂。
为避免价格竞争,“击溃对手”就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洛克菲勒的收购从“横向合并”对手开始。横向合并是控制销售价格最好的方法。
接下来,他开始收购下游销售公司“纵向合并”。他通过这种纵向合并从上至下进行垄断,同时将重点放在了降低成本上。
以横向合并击溃对手的同时,以纵向合并降低集团整体的成本。
洛克菲勒使出了全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即便掌控了90%,对还剩下的10%也要马力全开。”如此这般重复着收购。那时,他使用了非常粗暴的手段。
虽然洛克菲勒被起了个“击破者”的绰号,但他的垄断在很多方面都有好处。首先是使石油制品的价格稳定了,还有一点,就是提高了石油制品的品质。这无疑让美国的经济得以发展,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正是他将规模的利润,即经营规模扩大的好处带进了石油行业,可以说,他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好东西的价格”。他凭武力支配业界,在此基础上保障了产品的高品质,稳定了价格。
“这就是标准!”他的想法就这样保留,成了“标准石油”这个公司的名字。这家公司的设立是在横贯大陆的铁路诞生的第二年。
“联合”使集团的运营状态清楚明了
洛克菲勒一边收购对手的公司,一边组成了联合企业(信托),剥夺了股东的决议权。然而,这一“垄断”行为激怒了政府,他的联合企业被命令解散,因此标准石油公司于1889年变更为了“持股公司”。
同一时期,除了洛克菲勒之外,还有一位人物作为收购之王非常出名,他就是 J. P. 摩根[7]。他盯上了陷入经营困难的铁路公司。银行家 J. P. 摩根将英国的资本打了包,接连不断地收购由于粗糙的规划而陷入经营困难的铁路公司。一边掌握所有权,一边重新经营的这一手法不知不觉间被叫作“摩根式”。
由于石油界的洛克菲勒以及 J. P. 摩根的出现,美国拉开了“企业控制权运动”的序幕。
诞生于这一时期的美国巨型联合企业,其“夸大的名称”十分显眼。
比如说US、American、General、Unite、National……这样取名的企业基本上都想掌控业界,靠着一次又一次的收购,把扩大“规模”当作了目标。
另外,取了夸张名字的联合企业中的大多数,都由于反垄断法的关系,采取了“持股公司”的形态。位于顶端的持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不做业务,仅仅持有集团各公司的股份,加上旗下子公司(Subsidiary),这一整体就是“集团”。
斯坦福担任总裁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也是收购了其他铁路公司而扩大的。以他为首的四巨头,为了横贯大陆铁路的建设,设立了皮包公司,在这个公司里,以铁路工程为名,弄虚作假。他们利用集团的管理漏洞,巧妙地让钱流入自己口袋。有时,集团会成为不正当会计的温床。
“故意”进行的不正当行为暂且不提,由数个公司来运营集团的话,即使是优秀的经营者,也会变得弄不清“整体的业绩”。因此,集团整体的运营状况应该清晰化,这使得企业“合并”提上议程。
效仿已经在进行合并结算的铁路公司,制造业的联合企业也开始了合并结算。
“合并”,虽然原本是为了经营者的内部管理而产生,但最后人们认识到,作为向股东和投资者提供的信息,它具有重大意义,也被纳入了外部报告中。
从那以后,财务报表就变成了“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目前由于全球化,还加上现金流量计算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现金流量计算表”这三表并存,成了财务报表的“世界标准”。
世界标准的财务报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