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基准下有盈利,在美国基准下却有亏损的戴姆勒-奔驰
20世纪90年代,戴姆勒-奔驰已经是受到世界各国顾客喜爱的全球性品牌。虽然它的汽车已实现全球销售,但是它们还想将“筹措”也变得全球化。
已在德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戴姆勒-奔驰,以在美国进行资金筹措为目标,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戴姆勒-奔驰于纽约上市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事件”。
同一个公司,在德国的会计规则下有赢利,而在美国的会计规则下重新计算的时候,却变为有亏损。关于“国家不同,会计规则有所不同”这一事实,会计专家就不用说了,许多经营者也都知道。即便如此,像戴姆勒-奔驰这样的公司“在德国有赢利,在美国却有亏损”的事实,依然给了经济界相当大的冲击。
当时,作为美国会计基准的U.S.GAAP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质量最高的会计规则”。不仅如此,由于这一事件,甚至流传出了“德国的会计基准过于低下”的质疑。
说到这一事件发生的1993年,正值全球化开始发展。在会计界,不仅要“连接各国的会计规则”,制定“一个统一会计规则”的行动也一下子增多了。
不过,如果观察一下奔驰公司的步调,就会发现“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的出资者”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原本是卡尔·本茨所设立的小公司,家人和认识的人进行了出资。随着公司规模的变大,出资者在不断增加。于是他持有的股份比例降低,这家公司变得不再是他的公司。
顺带一提,他曾被赶出过奔驰公司一次。被赶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想必是他有所疏忽了,但是,由于急剧发展而增加股东的公司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之后,它与戴姆勒合并,成了戴姆勒-奔驰,在德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戴姆勒-奔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更进一步: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了。这样一来,就变为了由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者共同出资。
因为IT的发展而到来的全球化时代,投资成了跨国行为。
也就是说投资者(Investor)成了海外投资者(Global Investor)。
在全球性投资的时代,会计规则也应该全球化——在这种声音的推动下,“会计基准国际化”的步伐开始了。
围绕国际会计基准展开霸权斗争的美国和英国
英国于19世纪在通信网中建立了立足点,到了20世纪,世人看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以股份市场为首的金融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在加速。
银行交易、保险、股份投资等所有的金融交易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了。金融世界,早已没有了国界之分。
在这样“无国界投资”的时代,不同规则非常不方便。像戴姆勒-奔驰这样“在德国有赢利,在美国却有亏损”,投资者就不知道该相信哪一边。
为了保护全球投资者,最好使公开公司的会计规则统一化——这样一来,“国际会计基准”就出现了。
要制定世界上“唯一”的会计规则,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国际会计基准IA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中,“总论”虽然所有人都赞成,但是围绕“分论”却不能达成统一。这是由于每个国家都希望“规则对自己的国家更为有利”。
国际会计基准是什么
美国和英国处于讨价还价的中心地带。国际化刚开始的时候,相比而言美国和英国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工作的推动,两国不一样的想法就逐渐浮出了水面。美国自信满满,认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规则是我们的”;与之相对,英国也毫不相让,认为“我们的才是适应新时代的规则”。两国之间的鸿沟无法跨越。
美国打算以“自称世界第一”的会计规则U.S. GAAP为基础来制定国际会计基准。与之相对,英国叫上了欧洲同盟国,形成了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这样一个新的阵营。
这场美国对英国主导的IFRS战争,硬要打比方,就像是“本大王胖虎[8](美国的U.S.GAAP)VS登上了新的人气王宝座的小夫[9](英国主导的IFRS)”。
这场战争,以一种意外的形式了结了。美国竟然提出了“接受IFRS”标准。“那个胖虎竟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但是,美国表面上一副“接受了IFRS”的温和面孔,但是心里却想着“在背后控制IFRS吧”。一边表面上抛弃了U.S.GAAP而采用IFRS,一边谋划着要将IFRS变为美国流派这样“舍弃名字而夺取实权”的战略。
英国只能忍气吞声,IFRS注入了“美国流派”的思想。
围绕IFRS,英国和美国之间的调整至今仍在持续。将来,
是否能完成美国和英国双方都接受的IFRS,现在还不清楚。
在这里犹豫不决的“大雄[10]日本”被夹在胖虎和小夫之间左右摇摆。当时日本的公开企业,根据以下三种会计规则“任选一种”进行结算。
日本基准(大雄基准)、U.S.GAAP(胖虎基准)、IFRS(小夫基准)。
500年来会计主角的变化
“国际会计基准”是世界上“唯一”的会计规则是件好事,原本曾是IA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的标准发展之后变为了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两者在日语中皆被翻译为“国际会计基准”,所以日本人没有注意到,以前的“A:Accouting”(会计)一词变为了“R:Reporting”(报告)。
从“会计”到“报告”,这绝不仅是名字的问题,其背后有着巨大的变化。
最重要的,就是会计“主角的变化”。
从中世纪意大利时的簿记开始,到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时代为止,说到会计,它的主角是经营者本人。会计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赢利。
但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中,从蒸汽机出现开始,情况就逐渐发生了改变。
铁路公司从陌生人股东那里筹措大规模资金,不断引进监察,这时就需要向股东出具可靠的财务报告。
接着,以美国的大萧条为契机,开始保护“广义的投资者”,制定了由CPA进行监察的企业信息公开制度。这样一来,财务报告的可行度才得以保证。
最后,全球投资者一出现,会计的目的就成了“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在这里,主角不是“自己”,而变成了“接收信息的投资者”。
也就是说,在500年的历史中,会计从“为了自己”,变成“为了他人”而进行。
当然,会计的基本目的是“记录、计算和说明经营活动”,在此限定之下“为了自己”而进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英国到美国,还有全球化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向“投资者”提供信息一点点地被重视起来。
这样的转变,影响了会计规则产生了重大的变更。比如说围绕资产评价的“原价主义向时价主义”的转变。
围绕资产评价而展开的“原价VS时价”的战争
在资产评价中,“原价VS时价”的战争正如“天主教VS新教”的战争一般,难以决出胜负。除了当事人之外,在不清楚对立的本质这一点上也非常相似。
原价和时价的不同
如果追溯到意大利,商人记账、明确赢利是为了“分配赢利”。账本中所计算的赢利(利润),成了给股东分红和给国家支付税金的标准。利润能够调整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
人们讨厌资金中虚拟的利润,虚拟利润中的分红和税金都无法支付。因此,在重视利润的规则中,人们比较喜欢基于“原价”的资产评价,而讨厌计算无法分配账面收益的时价。
与之相对,在乔·肯尼迪之后,逐渐强调投资者保护而开始出现的新型规则中,为投资者“提供信息”是比什么都要优先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人们则希望以更好地表现资产现状的“时价”来评价。
综上所述,根据将会计的目的放在“为了自己的利润”上,还是“为了投资者的信息提供”上,人们所期望的规则有所不同。
那么,让我们将话题拉回到国际会计上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围绕主导权而发生争执,但实际上,这两个国家都是时价主义的爱好者。也就是说,接下来,国际规则一定会由原价主义向时价主义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已经开始了。
这为长期以来“喜爱原价主义”的日本带来了困惑和混乱。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制定会计规则的时候,都是以德国为样板的。与喜欢时价的美国和英国相反,德国和日本非常喜欢原价主义。
时价主义爱好者英美VS原价主义爱好者德日,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美两国的喜好与推进了“从工业到金融的产业转变”有着很大的关系。与之相对,德日两国都喜爱制造东西,是制造业强国。
对建筑物和机械比较依赖的制造业,一边对建筑、机械进行“原价”评估,一边进行着折旧计算;而在金融业中,固定资产非常少,大部分资产是金融资产,人们更习惯于“时价”评估。
在制造业中,“利润”才是最重要的,它注重计算利润的损益表;金融业中,比起利润,以时价评估的“资产负债表”更受重视。
目前,在日本的公开企业中有“三种会计规则”,对此我已经进行了说明。那就是“日本基准(大雄基准)、U.S.GAAP(胖虎基准)、IFRS(小夫基准)”。
这三种规则全都是沿袭了最近英美流派“重视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的倾向而制定的,但是其中,按照“日本基准→ U.S.GAAP→IFRS”的排序,“喜欢时价主义”的程度逐渐加强。
像这样喜爱时价主义、重视资产负债表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即便如此,人们对英国IFRS“爱好公允价值(时价)”除了惊讶,还留下了一些感慨。
有价证券我们可以理解,但有时,英国认为连建筑物都应该用“公允价值”来评价,不愧是在伦敦大火之后禁止木造建筑而推进石造建筑的国家。确实,石造建筑也有经历了岁月流逝而价格上涨的时候,这对有着木造建筑文化的日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