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以海运和IT掌握霸权的英国全球化战略(1 / 1)

被处以绞刑的男人

距离伦敦29公里远的斯劳发生了杀人事件。

被害人是一名50岁上下的女性。她的交往对象被视为犯罪嫌疑人,从现场逃脱了!

这位嫌疑犯从斯劳站,乘上了驶往帕丁顿站的列车。

这一消息传来时,恰好是1845年元旦。事件正巧发生在前一年透纳所画的那条铁路上。

斯劳站的工作人员发送了“嫌疑犯从这里去往帕丁顿站”的电报。

“穿着贵格教徒风格的服装,褐色外套下摆较长,在从前往后数第二节的一等车厢尾部上车。”

收到了电报的铁路警察,在列车到达后立刻开始尾随嫌疑犯,不久后就逮捕了犯罪嫌疑人约翰·泰威尔。

他在杯子中放入氰化钾,毒杀了他的情人。之后,他离开现场,企图乘火车逃走。

如果使用其他方式就有可能逃脱,但可惜的是他选择了最早引入电报的西部大铁路。

他被判处了绞刑。

《电线勒住了犯罪嫌疑人的脖子》这出逮捕戏码成了新闻头条,令世人震惊,当时“电信”还没有广泛普及。通过电报就能逮捕犯罪嫌疑人,“电信”展示了它的实力。

“电信”是铁路公司梦寐以求的技术。

早期的蒸汽机车刹车技术有所欠缺,经常发生追尾和脱轨事故。

列车的运行数量增加后,如果前面的列车一会儿故障,一会儿脱轨,就会发生追尾。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站与站之间传达“安全运行”“发生故障”等信息。

铁路公司都非常渴望得到电信技术,避免铁路事故发生。

从有线通信到无线,接着是雷达

连接车站的电信技术,是由英国人库克和惠特斯通开发,并卖给铁路公司的。在数条铁路上,爆发了反对电信的示威游行,乔治·史蒂文森的儿子罗伯特·史蒂文森也参与到了游行当中。

最后,西部大铁路引入了电信技术。无论从先前折旧方案的提出看,还是从电信的引入看,西部大铁路都是一个非常“喜欢新事物”的公司。

铁路公司使用了电信技术,能安全有效地运行列车。不久后,莫尔斯电码代替了库克-惠特斯通系统,进一步扩大了通信范围。

通信网络的扩大是一次飞跃性的进步。英国国内的通信网扩大了,连接英国和新大陆的横穿大西洋的电缆也应运而生。

继有线通信之后,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使用电磁波的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信,航行船舶之间能实现通信,航海的安全性得以提升。进入20世纪后,无线通信除了活用于广播、电视,英国还推进了军用“雷达”的开发。

英国开始开发“雷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伦敦市民在一战中受到德军空袭,对这一经历感到恐惧和愤怒。由于这样的经历,英国围绕“怎样才能应对敌机的来袭”,进行了多次探讨。

“镭射激光”就是这些对策中的一条。使用强有力的激光破坏来袭的德国飞机,这种想法虽然像科幻片,但也曾被认真探讨过。

尝试开发雷达的,是英国国立物理学研究所的罗伯特·沃特森·瓦特。沃特森·瓦特是詹姆斯·瓦特的孙子,他认为激光这个想法“非常愚蠢”,对此付之一笑。但是他积极地研究无线电来探测敌机。

发送电波后,让飞机反射回来,通过捕捉这一信号就能测量位置。沃特森·瓦特的试验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技术就是雷达(radar: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

英国城市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很多次空袭,但是因为有雷达,它们至少成功防御住了安装DB引擎的纳粹战斗机的攻击。

使英国繁荣的三角贸易

有线、无线、雷达……由于铁路的出现而诞生了无线电通信的英国,因为技术进步一气呵成地扩大了通信网。

20世纪后半叶,网络连接了电脑,人们开发出将信息详细地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达,在终端再解码的技术。有了因特网,我们才能收发电子邮件,进行信息检索、网络金融交易。

我们可以看出,从铁路分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个发展方向”。

一条是从蒸汽机车向汽车、飞机发展的交通工具的“工业化”。

另一条是交互信号,向无线、因特网发展的“信息化”。

20世纪后半叶,以铁路为起点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漫长轨道,再次交会到一起,人和物能在短时间内移动,钱和信息跨越了距离,可以瞬间结算和通信。这样一来,我们终于到达了“全球化”的新世界。

从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出现的1830年开始,全球化发展的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世界的霸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英国走向全球化。其成功的原因,在很多时候被一言概括为是工业革命的功劳,但不仅是这一点。

我们知道,由于工业革命,曼彻斯特的纺织工厂成功实现了机械化。但是由于英国处于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无法栽培作为原料的棉花,因此他们考虑“从别的地方低价进货”。美国南方等地就被选为了栽培产地。从非洲运送奴隶到这里,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在机械化的英国工厂完成棉织品加工——这样的“三角贸易”体制就形成了。

从非洲向美国南方运送奴隶,在美国南方采摘棉花运往英国,将棉质品和枪运往非洲。三角贸易体质,让英国开始统治这一地区的海上贸易。

正是大型蒸汽船和活用了蒸汽船的海运网络,支撑着这个三角贸易体制。

利物浦可以说是这一海运的要塞港口。利物浦是将黑人奴隶运往美国的中转地,另外,它也是棉织品运往各地的出发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都是海运和造船的重要地点,所以这里才最先被纳粹德国盯上。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关键词“全球化”

为了维持三角贸易体制,英国对蒸汽船、港湾设备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投资。

另外,在19世纪,英国在扩大通信网络上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英国在设置海底电缆以及横穿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等通信网络的设备上投入了巨大精力。

这样一来,英国构建了包围大西洋,既运输物品又运输信息的网络。使用这一电信网络,就可以进行贸易货款的结算。利用了通信网络的结算服务,使得英国在意大利银行网络服务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由于领先于世界各国构建了通信网络,英国将巨额的手续费收入囊中。第一个构建便利网络的人会赚钱——这是历史的经验。

英国所完成的海路与通信网络缩短了英国和美国的距离。

移民、资金、信息,还有贪欲,各种各样的东西渡过了大西洋。在那之后,通信网络也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各国,全世界因此被连接到了一起。最终,因特网一出现,就一口气推进了世界的全球化。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也在使用“全球”(Global)这一词语,但是它拥有“国际”这一意义,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在此之前说到“国际”,首先会让人联想到“国际间的”(International)这个词。

我认为,“全球化”这一关键词突然间开始被使用,是从因特网出现、柏林墙被推倒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Global的词源“Globe”原本指的是地球。将它转换一下,Global就意为“整体”。Global含有这样的意义:国家与国家并非只是连接了起来,我们其实已经是“一个整体”了。

从1995年发售的Windows95开始,电脑开始联网。

1997年,四散的世界各国航空公司组成了联盟。

1998年,欧洲引进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欧元。

这些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事情,全都是超越了“联结”,想要成为“一体”的行动。20世纪90年代,德国某家非常有名的企业向着“全球化”踏出了一步,那就是戴姆勒-奔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打击中重新站起来,戴姆勒-奔驰成了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高级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奔驰在20世纪90年代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德国企业首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