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诗人”李商隐到底有多厉害?如果你去翻一下古代文学史的教材目录,你就会发现,唐代能独自成章的诗人只有三个——李白、杜甫以及李商隐。有诗话记载,晚年白居易看了当时还年轻的李商隐的诗文后,居然说:“来生我愿当你的儿子。”清代学者评价,李、杜之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因为以前大家都是不爱写爱情的,觉得太小家子气。李白写自我,王维写自然,杜甫写天下,白居易写生活,而李商隐写爱情。他的独特之处恰恰就在于,他的爱情诗看起来如梦似幻,千百年来的人们读完以后,会下意识认为这是在讲很强烈的爱情,但又转念一想:“只是在写爱情吗?是不是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他一定还在讲别的什么更深奥的东西。”于是让人猜来猜去、捉摸不透,这就是李商隐的厉害之处。
心有灵犀
李商隐出身官宦之家,九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尝尽清贫之苦。他是家里的长子,要背负振兴家族的重任。在上学的时候,他就经常帮别人抄书挣生活费来贴补家用。这种责任感使他慢慢形成了那种敏感却又隐忍的性格。
后来,家里人送他上山学道,这其实也是当时的一个风气,很多人,包括大唐的公主也会进山入道。李商隐在玉阳山学道时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不知不觉喜欢上了同样在那里修道的宋华阳,后来还给她写过诗表达爱意,但可惜,他只是单相思。
再后来,他把重心转移到科举上,又因为才华结识了令狐楚,拜入他门下。令狐楚是朝廷的高官,非常器重李商隐,将自己颇为得意的骈文技法倾囊相授,甚至不管去哪里都带着李商隐,几乎把他当儿子看待。李商隐和令狐楚的亲儿子令狐绹的关系也非常亲密,可以说是情同手足。几年后,经过他的努力以及令狐绹的帮助,他得中进士。
不久后,令狐楚去世。公元838年春,李商隐在料理完恩师丧事之后,受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邀做了他的幕僚。在这段时间,他喜欢上了王茂元之女王晏媄。
李商隐有首非常著名的《无题》,据说就是在此期间所写: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迎娶王晏媄这件事是他一生的浪漫,也是他一生蹉跎的起点。只因为王茂元和令狐楚恰好分属当时对立的牛李二党,而李商隐一生悲剧皆因身陷牛李党争。
所谓牛李党争,是指唐朝后期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结束,持续近四十年。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属于牛党,他的岳父王茂元则属于李党。对于求娶政敌之女一事,尽管他极力解释,换来的却是挚友令狐绹的“此人不堪”的评价,并且从此与他成为仇敌。
很快,李商隐也为自己的这个行为付出了代价。在唐代,士人在获得进士资格后不会被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参加吏部的考试,而他在这次考试中被除名,直到一年后才顺利通过,官授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正是李党得势之时,别人都以为他会趁此高升,但实际上,岳父王茂元并不曾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他谋利,他这几年仕途只能算普通。公元843年,王茂元去世,李商隐在政治上彻底失去了依靠。他和王晏媄虽然恩爱,但生活却逐渐陷入穷困潦倒的地步。
乌鹊失栖
有时非常感慨,成为诗人的妻子,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不幸。诗人内心温柔,才华横溢,谁会不喜欢呢?但聚少离多,生活苦涩,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元稹在妻子死后才惊觉贫贱夫妻百事哀,李商隐和王晏媄也不能幸免。
李商隐有一首《夜雨寄北》我们都很熟悉,这是他写给妻子的诗。很多人以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他们分别时所写,但如果捋一下时间线,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首悼亡诗。
公元849年,长期不受重用的李商隐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他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可是不过一年多,卢弘正去世,李商隐又不得不重新返回长安。等他赶回家中才发现,妻子在不久前去世了。那个瞬间,李商隐仿佛失去了全世界。他在悼亡诗《房中曲》中写道:“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想起前年春天,你从不曾说你辛苦。如今我归来,只剩我们当时一起弹奏的锦瑟独存。
公元851年秋天,也就是在失去王晏媄几个月后,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妻子已去,留下的儿女还要靠他养活,他只能继续赶路。这件事被他写在《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里:
佳兆联翩遇凤凰,雕文羽帐紫金床。
桂花香处同高第,柿叶翻时独悼亡。
乌鹊失栖长不定,鸳鸯何事自相将。
京华庸蜀三千里,送到咸阳见夕阳。
畏之是李商隐的好友韩瞻的字,他们既是同榜进士,又都是王茂元的女婿。王晏媄去世,对他们来说都是失去了重要的人。所以李商隐辞别长安时,把一双儿女托付给了韩瞻夫妇,之后便独自前往川蜀。
在巴蜀,他过得并不开心,常常郁郁寡欢,甚至一度动了出家为僧的念头。以前执着的功名和成就,突然就变得轻如鸿毛,失去意义。终于在一个雨夜,他写下了那首《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现在身在巴蜀,夜里下起了雨。突然想起,你曾经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当时只说还不确定归期。这么想着时,窗外风雨潇潇,转眼一夜漫过了秋池。什么时候我们能再度共剪红烛,聊一聊此刻巴山夜雨中我对你的思念呢?什么时候呢?他的答案没有说出来,是因为知道今生已经不可能。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你会发现,这首诗不仅实现了时间的跨越,也实现了生死的跨越。两句“巴山夜雨”处于不同的时空,写诗时正是巴山夜雨,想起再聊巴山夜雨则是发生在未来,这样分别对应了现在时和未来时。而“君问归期未有期”这是发生在生时,“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发生在死后。借由这首诗,李商隐最终完成了时空和生死的穿越,达成了和妻子王晏媄的对话。
因为不受重用,李商隐这些年来东奔西走,和王晏媄聚少离多,所以,她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你什么时候回来呀”?而李商隐也不知道多少次这么回应她:“我也不清楚,但我想快了,快了。”这是夫妻之间再寻常不过的对话。王晏媄去世时,李商隐仍然在路上。没能见所爱之人最后一面,这是一种深沉刻骨的遗憾。所以我坚信,以李商隐缠绵悱恻的风格来看,这首诗兜兜转转,却一直没有说出的谜底就是:“今生相约,来世相见。不要走太快,请等一等我。”
曲终人散
公元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出于照顾,他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油水丰厚。但此时已是李商隐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早看淡了这一切。最终,他将自己全部的心血汇聚成了一首诗。公元858年,他在故乡郑州去世。
而他留下来的那首诗,名字叫《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堪称古代最难懂的诗之一。我想,正是因为他把自己一生的苦涩爱恨都藏了进去,这是他留在人世间的自白。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里的“五十弦”出自《史记·封禅书》,里面讲了这么个小故事:太帝派素女弹奏五十弦瑟,因为太过悲伤,太帝听着泪流不止,所以下令“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我们常见的弦乐器也就四弦、五弦、七弦,但锦瑟偏偏有五十弦,这是为什么?“无端”的意思就是,无缘无故,天生如此。有些人生来就是比别人更加敏感多情,大家都说放下吧放下吧,但有些人就是放不下。所以这份多出来的情(弦),要一弦一弦追思华年。而锦瑟这个意象,恰恰也曾出现在他当年写给妻子王晏媄的悼亡诗中:“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等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周。于是庄周思考:“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到底是我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这是原本的典故,但李商隐这里重新诠释了它的内涵,“晓梦迷蝴蝶”,破晓时分的梦,也就是处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界处,一切似真似假。美丽梦幻即将破灭,我却仍然痴迷不舍。越到破晓越是迷恋,这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知道这终究是一场梦一场空,但我还是忍不住入迷。是不是在说,我知道人生终究会面对生离死别,我也知道如今一切都已成空,但我还是忍不住想你。
紧接着,“望帝杜鹃”出自《华阳国志·蜀志》,讲的是商周时期古蜀国的国王望帝,年轻时统治有方,后来禅让隐居西山。相传他晚年深陷悲愤之中,于是去世后化为杜鹃鸟哀声啼哭。李商隐同样借用了这个典故,又突破了这个典故。望帝是在讲一种耿耿于怀,但它是一种“晚景”,李商隐却用“春心”这种富有朝气的词来形成一组反差。他曾在其他诗里写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心莫争,因为结局是相思成灰。所以他明明知道“春心”的结局,却仍然要“托杜鹃”。其实和前面的晓梦迷蝴蝶是同样的含义,纵使知道结局注定,但我仍要至死不渝。
从第一句的天生多情追思,到第二句的痴迷不休,再到第三句,李商隐又翻出一层意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有泪,出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蓝田则是指当时长安附近的蓝田山,因盛产玉而闻名。所谓玉生烟,指的是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会蒙上一层朦胧的青烟。一个是沧海月明,一个是蓝田日暖,一个是明媚的夜晚,一个是温暖的白天,都是很美好的场景,然而接的却是“珠有泪”“玉生烟”。有泪代表着终究是意难平,生烟意味着终究还是缥缈无依。所以之前的所有追思,最终化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
这样情绪一层层递进,自然而然抛出了最后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事已至此,现在深情地追忆还有用吗?答案当然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背信弃义,另投别门,成为王晏媄的丈夫,导致后半生不受重用,到处奔波谋生,聚少离多。妻子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酿成了一生的遗憾。所以,这样的悲剧,其实是他一早就种下的。当时惘然,当时是一定比此时更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中又透着一股终有所失的怅然,连快乐都小心翼翼,怕它消散,但又知道它注定会消散。
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爱情不惜自断前程的人,偏偏天生敏感,后天经历又让他养成了隐忍不发的性格,所以才成就了他的独特。“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这世间一定会有人说智者不入爱河,但偏偏也有人天生“愚笨”,在看清所有得失代价之后仍然义无反顾。世人笑他笨,殊不知,他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