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学到《江雪》,只觉得这首诗写得如此动人心魄又意境悠远。“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妙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雪》都是我心中极佳的五言绝句,可直到后来了解了更多柳宗元的故事,才品味出这诗里的万千孤独。
为了这首诗,我去了湖南永州,想看看柳宗元当年被贬的地方。那里修起了仿古的古城景区,各种汉服店、美食店鳞次栉比,柳子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而我跟着指示牌,走向愚溪,走近小石潭、钴潭、西小丘——一个个曾经只出现在柳宗元诗文里的地方。那里人迹罕至,鸡犬炊烟,偶有村民站在愚溪中央的浮石上洗衣。那一刻,我才终于从人山人海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回到了柳宗元来到永州的那个清晨。
重振荣耀
柳宗元出身于名门望族柳氏。在古代,柳、薛、裴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所谓河东,指的是现在山西临汾、运城一带。这三大家族从秦汉开始延续数百年之久,枝繁叶茂。
柳氏到底有多厉害?柳宗元的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唐高宗时期,柳氏官居尚书省的就多达二十三人。但也只能说,柳氏曾经辉煌过。
到了武则天时期,柳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逐渐家道衰落。柳宗元曾祖、祖父都只做到县令。安史之乱后,柳宗元的父亲柳镇率领家人躲进王屋山归隐避难,后来才出山。而柳宗元的母亲出身于范阳卢氏,说起来也曾经是北朝时期非常顶级的名门望族。但在进入唐朝之后,范阳卢氏逐渐被打压,家道没落。名门望族间的联姻在盛时是进一步巩固势力的手段,而在衰时,却是大厦倾倒,一损俱损。
公元773年,柳宗元生于京城长安。父亲长期在外为官,因此他自幼便在母亲卢氏的教育下勤学苦读。九岁时,遭逢建中之乱。所谓建中之乱,是当时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后传位给儿子,结果唐德宗不允,想要趁此削弱藩镇势力,结果引起了各地藩镇叛乱。唐德宗逃出长安,顿时祸乱四起。十二岁时,柳宗元一家搬到了父亲柳镇当时的任所夏口,也就是武汉。这是他作为普通老百姓,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残酷。随后,他跟着父亲四处漂泊游历。
父亲柳镇一辈子起起落落,只做到了宦海微末。他和卢氏一共生下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些年,他陆续为两个女儿找到了合适的婆家,博陵崔氏和河东裴氏。已经快熬不动了,他想。他不止一次地拍着柳宗元的肩膀说道:“家族之兴衰,在你。”所以,在往后无数个日子里,柳宗元都会想起父亲的话。他曾写道:“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然而,“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与杨京兆凭书》)生在没落的望族,是不幸也是幸。对无志者,那是招摇撞骗的门面,而对有志者,那是天道酬勤的奖励。而柳宗元,显然属于后者。
凌云入海
公元793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声名大振。有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在古代参加科举,三十岁考中明经算年纪大,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年纪小的。而柳宗元才二十岁出头,可以说是天纵之才。等了那么久的柳氏家族,终于等到了希望。
在同科之中,有个叫刘禹锡的青年,与柳宗元志趣相投,于是二人结为好友。刘禹锡大他一岁,为人豪放,性情洒脱,和柳宗元截然不同。两人都正值风华正茂,约定了以后进入仕途要共同进步。这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最初的相逢相识,那时壮志凌云的青年谁也没有想到,未来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他们会成为彼此的依靠。
也是在这一年,柳镇去世,柳宗元回家守丧。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失去至亲之痛,柳宗元只觉心如刀割,却不知寸寸余生都将受此煎熬。二十四岁时,他娶了门当户对的杨氏为妻,满心盼望白头相守,可不久后杨氏病逝,他又失至爱。
这个时期,他一方面失去至亲,饱受离别苦痛,另一方面,他的人生却真真切切地走在飞速上升的快车道上。二十四岁任秘书省校书郎,二十六岁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九品上,二十九岁任蓝田尉,三十一岁升监察御史。后来柳宗元受到身居要津的王叔文等人的赏识,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公元805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这位新皇帝针对自唐玄宗后期存在的宦官专权,以及安史之乱后愈演愈烈的藩镇割据两大问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起用以王伾、王叔文为首的一批年轻官员,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等人,也逐渐成为这个革新派的成员。一场试图改变整个大唐颓势的革新运动,就在这一年拉开了序幕。那一年柳宗元三十三岁,仕途看起来是一片光明。年少成名,踌躇满志。“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
刚上位,他们便全力出击,先是罢宫市五坊使,打击鱼肉百姓的宦官;接着取消进奉,断绝各地节度使搜刮民脂民膏以贿赂中央的行为。然而,改革还没有进行多久,唐顺宗就因中风不能亲政,宦官和宠妃趁机从中作梗,开始反扑。他们拥立李纯为太子,唐顺宗被迫禅让帝位,于是唐宪宗即位。这一变,风向逆转,宪宗开始打压革新派,一干人等轻则被贬,重则赐死。这就是历史上仅持续了一百多天的永贞革新。而王伾、王叔文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相继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
柳宗元对这段时间的状况是这么描述的:“交游解散,羞与为戚,生平向慕,毁书灭迹。”(《答问》)每次想到这里,都觉得一切发生得太快,让人无法看清。不久前,他还是光耀门楣的凌云才俊,然而不过几个月间,却跌入万丈深渊,废为囚籍,世人避而远之。而之后的人生里,等着他的尽是无望。
跌落深渊
公元805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距离长安大约一千二百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坐高铁需要九小时二十三分钟,自驾至少十三小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唐,这段路柳宗元走了三个月。唐代从长安到湖南的主流路线是:步行或乘马车前往陕南,经汉水到达武汉,过洞庭湖后再经湘江,再前往湖南各地。柳宗元一开始被贬邵阳,在途中又改为更偏远的永州。
经过一番折腾,这一年初冬,柳宗元带着一家老小来到永州。他满心想着,运气运转一时捉摸不定,但只要家族在,气就在,运会再来。可偏偏造化弄人,在他拖家带口来到永州的第二年,母亲去世。而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柳宗元又陆续失去众多亲朋好友。
简单整理了一下柳宗元在这些年为故去的亲友写的墓志铭:《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叔妣吴郡陆氏夫人志文》《万年县丞柳君墓志》《亡妻弘农杨氏志》《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亡姊前京兆府参军裴君夫人墓志》《亡姑渭南县尉陈君夫人权厝志》。写的祭文:《祭六伯母文》《祭独孤氏丈母文》《祭从兄文》《祭弟宗直文》《祭姊夫崔使君简文》《又祭崔简旅榇归上都文》《祭崔氏外甥文》《祭崔氏外甥女文》《祭外甥崔骈文》……母亲、姐姐、姑姑、叔母、兄弟、姐夫、外甥,从老到小,亲朋凋落,孤雁悲鸣。此时的柳宗元,不再是那个在欢笑中长大的世家子弟,也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凌云才俊,牙齿掉光,头发稀疏,形容枯槁,仿佛一夜之间苍老百岁。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知道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还学过其中的《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我曾经特意跑到永州,看着如今的小石潭,试图去想象柳宗元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竟然会觉得一池潭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去了之后发现不过如此。但直到后来,我把这段历史对照着读了又读,才发现了其中的细节。这篇游记的最后,柳宗元特意提了一下同行的人:吴武陵、龚古,是他的朋友,柳宗玄是他的堂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同辈人一同出游叫同游,“隶而从者”,意思是还带了两个姓崔的年轻小辈跟着。这两人是谁呢?我猜想应该就是柳宗元的大姐和大姐夫崔简的孩子,柳宗元的外甥。柳宗元只有两个亲姐姐,但命运都非常坎坷。大姐早逝,留下一堆孩子需要照顾。大姐夫崔简仕途不顺,几经起伏。他后来被任命为永州刺史,本想着可以来永州和柳宗元一家团聚,结果犯了事,被流放州,死于当地。后来他的灵柩被暂时安置在了永州,崔氏一家人也终于有机会和柳宗元相聚。如果这么想的话,就完全可以理解,柳宗元当时在潭前凝神端坐却心有寒意的心境了。
我一直觉得柳宗元的《江雪》写的是古代最孤独的事。而这首诗,也是在永州期间所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种孤独是一种极为深沉的孤独,不是生来一无所有的孤独,而是经历了从有到无、由盛转衰的彻底的孤独。千山本来有鸟,但鸟却飞绝;万径本应有人,但人迹全无。柳宗元在另一篇文章中写了自己风光时和落魄时的不同:“吾在京都时,好以文宠后辈,后辈由吾文知名者,亦为不少焉。自遭斥逐禁锢,益为轻薄小儿哗嚣,群朋增饰无状,当途人率谓仆垢污重厚,举将去而远之。”(《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这种孤独不仅是在写失去,还在讲失去背后的因缘。所以,万籁俱静,江雪独钓,他钓的会是什么呢?一眼万年,往事走马:少年峥嵘,壮年翱翔天际,四海为朋。眨眼霹雳惊雷,羽翼全无,亲朋尽丧。到如今,坠落这清江孤影。能钓什么呢?钓(吊)至亲,钓(吊)至爱,钓(吊)至交。
从另一种角度想,“失”的反面也可能是新的“得”。回头来看,被贬永州十年,也是柳宗元创作的高峰期。他一生创作六百多篇诗文,有一半多写于永州。班门弄斧、掉以轻心、垂涎三尺、黔驴技穷,这些成语都出自柳宗元的文章。粗略统计,他为汉语创造了近八十个成语。柳宗元最大的贡献,是为永州带来了文化的火种。当时有句话叫:“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根据《湖南通志》记载,唐朝湖南共有进士二十九人,其中永州占十人。而就在柳宗元离开永州的十三年后,一个叫李郃的年轻人,成为了湖南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公元815年,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我们现在都知道“柳柳州”的大名,这是因为柳宗元在柳州做了太多切切实实的好事,柳州老百姓口口相传,延续至今。在那里,他兴办学堂,开凿水井,大搞工程建设,把原来的荒地变成能够耕种的土地,让老百姓不再忍受饥饿。作为父母官,他大胆提倡移风易俗。当时柳州有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可出钱赎回。自此,那些妻离子散的贫苦百姓得以团聚。
公元819年,唐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终于召柳宗元回京。而也是这一年,柳宗元在孤寂之中闭上了双眼,终年四十七岁。他有恨,有憾,有泪、有不平,生前他一遍遍在诗中写道: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南涧中题》节选)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与崔策登西山》节选)
惩咎愆以本始兮,孰非余心之所求?处卑污以闵世兮,固前志之为尤。始予学而观古兮,怪今昔之异谋。……幸余死之已缓兮,完形躯之既多。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颇。死蛮夷固吾所兮,虽显宠其焉加?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惩咎赋》节选)
世人皆知柳柳州仁义,却忘了他迎风立雪,寒江独钓,用一生演绎才子挽歌。我恍惚觉得,那雪下得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