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生如流星,刹那芳华(1 / 1)

好诗好在哪里 都靓 1789 字 4个月前

这两年我在互联网上讲诗人,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王勃。有时候翻一翻大家的评论,有夸《滕王阁序》写得神的,有感慨王勃英年早逝的,有羡慕王勃的,还有想“魂穿”王勃的。其实最终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情绪落在一起,汇成王勃的批语,只有四个字:天妒英才。

王勃有多可惜?公元676年,王勃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而当时同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已五十八岁,卢照邻四十岁,杨炯二十七岁。而后世称道的盛唐气象,似乎近在眼前。此时,张九龄三岁;十二年后,大唐生太原王之涣;十三年后,生襄阳孟浩然;二十二年后,生太原王昌龄;二十五年后,生剑南李白,生河东王维;二十八年后,生沧州高适;三十六年后,生巩县杜甫。如果王勃能顺利活到六十岁,开启盛唐的文坛领袖,或许就会是他。

少年成名

王勃出生在山西河津一户书香门第,祖父王通在隋朝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因此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各种名家典籍。他有两个哥哥,都对他关爱有加,读书碰到不懂的地方,王勃总喜欢拿着书去问他们。

他六岁起便能作诗。曾经有一次,他写的诗被父亲的朋友杜易简看到,赞不绝口,直言是“王氏三株树”。九岁时,他读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发现问题重重,便熬了好几个大夜,写出了十卷《指瑕》,痛斥其学问不精。

之后,在父亲和哥哥的建议下,王勃开始专注科举,希望能够求取功名。这时他积极拜谒各种名流,又上书当朝宰相。在文章里,他极尽文采之能事,纵横捭阖,对方看后大惊,直呼神童。

十六岁,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相当于县处级干部,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官员。之后,在昔日主考官的介绍下,他成为沛王府的修撰,侍读左右。少年平步青云,他恍惚看到眼前的大路上有金光阵阵,气魄辉煌的亭台楼宇中飘浮着搭建起的宫殿。

在长安,王勃开始结交名士,过上了舒适自得的生活。有一天,他的好友杜少府要离京赴任川蜀,他有感而发,洋洋洒洒,写下了一首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五律是初唐时期最为出名的一首送别诗。王勃现存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为主,兼有一些七言和杂言。五言是南北朝时期诗歌的主流体裁,并且齐梁时出现了“永明体”,开始将四声格律用于诗歌创作。这种探索一直持续到初唐时期,五律方逐步成熟定型。我们来对比一下,同样是五律的送别诗,盛唐的李白有一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二十多岁刚刚出蜀时所写,也是一身的少年潇洒,但读起来更加明朗洒脱。大江大海为我流淌,天下唯我独尊,这是李白。而王勃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初唐时期就已经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律诗写作技法,并且从诗的格调上来说,王勃也并不输李白。离别本来难过,但这首诗处处透露着昂扬慷慨之气,尤其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完令人豁然开朗。

两次挫折

在沛王府任职期间,皇子们和王勃年纪相当,每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就拉着他一起,时间一长,他逐渐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有一次,沛王和英王斗鸡,王勃便在一旁兴致高昂地观战,战斗激烈时,他取出笔墨,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不久后,这事儿传到了唐高宗耳朵里,他龙颜大怒,将王勃逐出长安。那一刻,如晴天霹雳,王勃方才大梦初醒。

这是仍未满二十岁的王勃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巨大的挫折。他在心里一次次地设想:如果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写那篇文章。

在此之后,他去过川蜀一带,散心的同时,也在寻找机会。我们可以看看他写于这个时期的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一)》)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这些诗很能反映他当时的心境。远游的人悲伤落寞,连长江看起来都似乎已经停滞,这样何时才能回家呢?这是非常绝望无助的情感。

几年后,王勃经人介绍去虢州任参军一职。在此期间,他被人下套藏匿罪犯曹达。他得知后,惊惧之下私刑处死曹达,却因此犯了死罪,幸好遇到大赦,才没有被处死。王勃的父亲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贬到南荒之地交趾。这是王勃人生中遇到的第二次巨大的挫折,也是最为致命的一次。

成为流星

在家闭门思过一年后,王勃乘船南下去看望父亲。那一天,他途经南昌中转休息,正感到旅途枯燥无聊,恰逢滕王阁修成,阎公大摆宴席,便干脆去凑凑热闹。酒足饭饱,阎公起身走到席间,大声说道:“哪位公子愿意为这座滕王阁题篇序文?”一时间无一人敢上前。这时,人群之中,醉醺醺的王勃突然起身,说道:“就由我来试试吧。”

借着酒意,王勃信手提笔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他越写越快,文思泉涌。那一瞬间,他突然想起这些年的悲欢苦乐,爱恨得失,不可自控。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节选)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阎公和众人看完,惊为天人。在嘈杂欢闹的盛赞之中,王勃却早已陷入沉沉的梦乡。

再醒来时已在交趾境内,阔别许久,王勃终于见到了被自己拖累的父亲。此时父亲两鬓斑白,脸上的皱纹深陷,仿佛沟壑纵横。他背有些驼,眼睛却眯着,带着笑意看着王勃。那一刻,王勃终于像个孩子一样,跪地抱着父亲的腿,大声哭了出来。那哭声里,是委屈,是不甘,是愧疚,是失落。父亲什么都没说,只是用温热的手掌,一直摩挲着他的头。

在交趾和父亲待了一段时间,王勃终于重拾信心,踏上回程的水路。站在船边,他看着眼前的风浪,天空正在明暗转换。回想起了父亲的叮嘱,暗自发誓要继续好好读书,再寻出路。那颗一度疲惫冰冷的心好像正在一点点回温。他想到之后重新回到长安,要去重访故交,甚至可以先去一趟蜀州,看看杜少府。正这样想时,一阵风浪突然拍打船体,紧接着另一阵巨浪卷起,面前的天空被完全遮蔽,他下意识地闭眼退后,可终究已来不及。

那一刻,沧海混沌,浮生若梦,过往如同走马灯,混入层层浪里,鱼贯入口。他恍惚想到,人心沉浮,宦海危途,虽顶奇才之名,一路凯歌,但小人暗箭亦十面埋伏;自恃天纵之才,终逃不过笼中戏弄。此时,生机被盗,等他被救上来后,不久便惊悸而死。后人只笑他是被吓死的,却不知天才高处不胜寒,这寒光亦能杀人。

星光消失在同一片星空

讲完王勃,如果我们再横向去展开历史,会意外地窥见历史的玄机。当我们为王勃不幸的命运感慨时,去看看“初唐四杰”中其他三位的人生,会发现同样有着诡异的宿命捉弄。

杨炯,和王勃同岁,也是同样的天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便出自他手。对于四人的排名,他曾说“愧于卢前,耻居王后”,可见其自信。他九岁便被称为神童,二十六岁拜校书郎,三十二岁一跃成为太子詹事司直,掌管太子东宫庶务,并充任崇文馆学士,平步青云。正当他满心欢喜之际,不过两年,因他的堂兄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他们一家受到牵连,被贬四川。之后的几年,他不断极力歌颂武则天,但仍无济于事。四十二岁出任浙江盈川县令,第二年便于萧索之中病逝。

卢照邻,出身当时五姓七望之一的范阳卢氏,曾写下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他擅写骈文、七言,先受朝廷重臣来济器重,后得皇叔邓王青睐,常年跟随邓王左右。后来,他因《长安古意》一诗得罪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被害入狱。等到出狱后,他先是长病不起,避居太白山养病,随后丧父,家道中落,以一介布衣,寄食友朋。生命迟暮之时,他反观一生:高宗尚吏,他独尊儒;武后尚法,他为黄老。一辈子格格不入,生不逢时。于是他环水建墓,终日卧居其中。风雨如晦,疾病交加,他最终投水而亡,年仅四十岁。

骆宾王,也是头顶神童之名,七岁便写下了《咏鹅》,声名大振。然而他早年丧父,四处流离。成年后,进入道王李元庆府中,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他又被贬西域戍边多年。他一生的仕途都没有平坦过。武则天当政,他任长安主簿,上书论政,随后被贬为临海县丞。没过多久,他便弃官而去。武则天废中宗,徐敬业起兵伐武,骆宾王便为其代写檄文。等到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也自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被杀,有人说他落发为僧。

这就是“初唐四杰”的人生。杜甫曾写诗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年华峥嵘,岁月坦**,终敌不过万物造化。但仍旧有东西不灭,留下来成为历史,成为故事,成为传奇,也成为午夜的唏嘘和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