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死在浴缸也就算了,还被全世界围观!(1 / 1)

雅克·路易·大卫

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年

1793年1月21日,随着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流行了近一个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就如同国王的脑袋般滚落进历史的尘埃里。不到100年的时间,法国经历了多次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和帝制的交替执政,在这浩浩****的社会变革中,艺术家又要如何面对呢?

当洛可可艺术的奢华走到极致,一场由底层人民掀起的革命即将到来。法国路易十五时期,蓬皮杜夫人领导下的法国参与了多场团体混合战争。打仗靠什么?是钱。战争结束后的法国人噼里啪啦打着算盘一清点,才发现国债总量已经高达20亿法郎。

波旁王朝此时命数已尽,在1788年的春天,命运放上了压死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一年开春,法国再一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饿殍遍野,国王和王后却还在为了买珠宝而增加赋税,这还有天理吗?伏尔泰等人不是整天在沙龙里说要自由、平等、博爱吗?得了,革命吧。革了国王的命。

事态愈演愈烈,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法国上空。雅克·路易·大卫画的这幅《马拉之死》就是一幅描绘革命者被暗杀的作品。画中的青年男子名叫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雅各宾派当政后,他被推选为主席。因为在革命工作初期,他经常需要躲在阴冷的地窖中,因此患有严重的湿疹,他不得不泡在洒有药水的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

《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1793年

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一个相貌普通的女子敲响了马拉家的大门,说是有重要情报要向他透露。正当马拉沉浸在获得情报的欣喜中时,女子从披巾下掏出了一把匕首,精准而有力地刺穿了马拉的肺部,鲜血溅满了浴巾,马拉的惨叫声久久地回**在浴室里。

在这幅画中,马拉垂下的右手提醒我们注意画面右前方的木箱,这个暗黄色的木箱有几处艺术家精心安排的细节。在木箱上,墨水瓶、几张钞票和一张纸条依次排开,纸条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木箱的底部有两行字:第一行是致辞“献给马拉”,第二行签着画家的名字“大卫”。

暗杀发生的前几天,大卫还曾拜访过马拉,亲眼看到过他在浴缸中忍受着病痛的同时,还在书写着行动计划。当死亡的消息传开后,大卫感到震惊而又愤怒,他拿起手中的画笔,开始创作这幅作品。画家就像是凶案现场的目击证人,马拉在庄严肃穆中倒下,而刺杀他的凶手应该遭到大家的讨伐。

大卫对于革命是充满热情的,他用自己最擅长的画笔投入革命,因此他还有一个外号叫“革命画家”。他擅长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题材和风格来创作鼓舞人心的作品。他曾经画过一幅《荷拉斯兄弟之誓》——一个父亲高举三把利剑,将它们分发给他自己的三个儿子,让他们投入战斗。就在他的身后,母亲与妻子相拥哭泣。

《荷拉斯兄弟之誓》(Oath of the Horatii)

1784年

法国大革命之后,其他帝国主义担心这种革命的野火会烧到自己,英、普、奥、俄等老牌帝国组织了反法联盟,宣称是“帮法国国王平定内乱”。小个子拿破仑发挥神勇,率军打赢了50多场大型战役,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以至于许许多多的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形式歌颂这位伟大的将军,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也正是为拿破仑所作。后来,拿破仑重蹈覆辙,想要恢复帝制,贝多芬气得把《第三交响曲》改成了《英雄交响曲》。

按理说,革命画家大卫知道拿破仑干了这么一件事,非气得心脏病突发不可。毕竟大卫曾经是多么积极拥护着法国人民的革命。然而,大卫不但没有生气,还成了拿破仑当皇帝的积极参与者。如今,在巴黎卢浮宫里,人们还能看到一幅巨型画作《拿破仑加冕》,这幅画便是大卫为拿破仑画的。画中的拿破仑英俊潇洒,正在为自己的皇后戴上王冠。而大卫,也从革命画家变成了新皇帝的首席画家。

讲到这里不难看出,为什么洛可可艺术和新古典主义这两种时间距离很近的艺术形式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既然要宣传、推广革命,洛可可那种带有奢靡气息的风格当然不适合了,而且还得坚决摒弃,甚至指责那是封建贵族的邪恶统治。只有像大卫这样具有革命**的艺术家,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才是正确的道路。

只不过,在很短的时间里,断头台上人来人往,革命的初衷与自由平等的渴望似乎已经在权力和屠杀中改变了方向,甚至连艺术也会成为铲除异己的工具。

《拿破仑加冕》(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1805—1807年

意公子说

事实上,咱们今天讲的大卫,如果不谈他的艺术造诣和他对新古典主义的贡献,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因为他一会儿画革命党人,一会儿又成为宫廷御用画师,是人们眼中典型的墙头草。

大卫的转变,让人难以理解。但是历史已经随着时间的长河奔向远方,我们难以辨出唯一的真相。也许,像《马拉之死》这样的革命作品,像大卫这样的革命画家,就是出现在了历史需要他的位置。他用创作的方式,为我们记录下了那段为了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