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 《宋史》,卷379,第11页。
[489]. 参见张汇进的论述,收入于《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四库全书珍本),卷6,第19页(译者注:原始出处为《三朝北盟会编》卷132)。
[490]. 据《宋史》卷25第7页,这一天的日期为1129年3月3日。
[491]. 《宋会要辑稿》,兵二十九,第31页(译者注:应是兵二十八)。
[492]. 曾我部静雄《南宋的水师》(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 593.)。
[493]. 《宋会要辑稿》,兵二十九,第31页(译者注:应是兵二十八)。
[494]. 同上。
[495].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11页。
[496].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5,第13页。
[497].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第6—7页。
[49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5,第13页。
[499].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4,第14页。
[500]. 赵鼎《建炎笔录》(函海),卷1,第6—7页。
[50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5,第15页。
[502]. 据《宋史》卷25第15页,日期为2月9日,据《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第24页,日期为1130年2月11日。2月4日可能更精确,因为赵鼎亲历该事件。
[503]. 赵鼎《建炎笔录》,卷1,第10页。
[504]. 龟鉴,转引自《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第24页。
[505]. 《金史》卷80,第2页。
[506].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6,第1页。书中记录的场景更为让人惊叹,但真实性也更为可疑。
[507]. 同上,第2页。
[508].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第22页。
[509]. 同上,卷7,第9页。
[510].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4,第14页。
[511]. 这一日期载于《宋史》及《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其他文献中的日期有所不同。如,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8第2页,引自赵甡之《中兴遗史》的日期为1130年6月2日。
[512]. 赵甡之《中兴遗史》同上转引。
[513].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7,第10页;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6,第2页;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四朝别史),卷6,第2页。
[514]. 《东南防守利便》(学海类编),卷3,第28—29页(译者注:应是36页)。
[515].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59,第2—3页。
[516]. 《历代名臣奏议》,卷334,第5页(译者注:应为第22—23页)。
[517].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11,第16页。
[518].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第4页。
[519]. 同上,兵二十九,第35页(译者注:应为兵二十八)。
[520]. 同上,第10页。
[521]. 同上。
[522].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37,第2页(译者注:应为卷167)。
[523]. 同上,卷27,第3页。
[524].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第4页。
[525]. 同上,第6页。
[526]. 同上,第9页。
[527]. 同上,卷40,多处;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7—28,多处。
[528]. 同上。海州的驻地建立于1127年,并在同年废除,参见《宋会要辑稿》兵二十九,第9页(译者注:应是兵二十八)。
[529].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8,第8—9页。
[530].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67,第533页。
[53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79,第10页。
[53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20,第3页。
[53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7,第10页(译者注:应为卷379)。
[534].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19,第10页。
[535].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8,第5页。
[536]. 同上,第4页。
[537].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11页;同时参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第6页。
[538]. 《宋会要辑稿》,同上转引,第32—33页。
[539]. 同上,第8页。
[540]. 同上,兵十,第20页。
[541]. 李延寿《南史》,卷79,第9页。
[542]. 《宋会要辑稿》,兵十,第20页。
[543].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12,第4页。
[544]. 同上。
[545].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15页。
[546].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第16页。
[547].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16页。
[548].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17,第17页。
[549]. 同上,卷12,第2页(译者注:应是卷18)。
[550].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34页。
[551]. 同上,第5页。
[552]. 《宋会要辑稿》,兵二十九,第31页(译者注:应是32页)。
[553].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第36页。
[554]. 《宋会要辑稿》,兵二十九,第31页。
[555].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第2页。
[556]. 《淳熙三山志》卷14,转引自曾我部静雄《南宋的水师》(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 596.)。
[557].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第1页。
[558].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13页。
[559]. 同上。
[560].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7,第13页和第15页。
[561]. 同上,卷193,第15页。
[562]. 同上,卷29,第7页。
[563].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19,第18页。
[564]. 同上。
[565]. 朱彧《萍洲可谈》,卷3,第1页(译者注:应是卷2)。
[566]. 转引自王婆楞《历代征倭文献考》(重庆:正中书局. 1943),第375页。
[567]. 同上。
[568]. 同上,第377页。
[569]. 《宋会要辑稿》,兵十四,第22页。
[570].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6、卷15;《宋会要辑稿》,兵十四,第9页、第22页。
[57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6—30,多处。
[572]. 《宋会要辑稿》,兵十四,第11—12页(译者注:应是兵十三)。
[573]. 《宋会要辑稿》,兵十三,第18—21页。
第五章 1161年宋金之战及水师的扩张
[574].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74,第600页。
[575]. 同上,卷74,第601页。
[576]. 同上,卷74,第602页。
[577]. 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四朝备要),卷14,第3页。
[578].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3,第28页。
[579]. 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四朝备要),卷14,第3页。
[580]. 同上。
[736]. 《金史》,卷89,第1页。
[582]. 《续文献通考》,卷131,第3968页,第1列。
[583]. 《金史》,卷89,第1页。
[584]. 同上,卷79,第5—6页。
[585]. 《续文献通考》,卷131,第3968页,第1列。
[586].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0,第4页。
[587]. 同上,第2页、第6页。
[58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1,第9—10页。
[589]. 《宋会要辑稿》,兵十三,第21页。
[590]. 同上,食货五十,第18页。
[591]. 同上,第15页。
[592]. 同上,第18页;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1,第9页。
[59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1,第13页。
[594].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卷13,第17页。
[595].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1,第13页。
[596]. 李宝曾经是岳飞军队的一名军官。参见《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25,第19页。
[597].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1,第13页。
[598]. 同上,卷373,第12页。
[599]. 同上,卷31,第13页。
[600].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74,第603页。
[60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21,第2页。
[602]. 同上。
[603]. 同上。
[604].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19页。
[605]. 同上。
[606]. 藤田丰八《宋代对商船的监督与管理条例》(Fujita Toyohachi, "The Superintendencies of Merchant Ships and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erchant ships during the Song period", Toyo Gakuho 7, 2, May 1917, 202.)。
[607]. 《淳熙三山志》,卷14,转引自曾我部静雄《南宋的水师》(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 600.)。
[60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2,第3页。
[609].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20,第1页。
[610]. 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汗筠斋丛书本),卷15,第3页。
[61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2,第4页。
[612]. 《宋会要辑稿》,兵二十九,第9页。
[61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2,第3页。
[614]. 同上。
[615].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1,第1页。
[616].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70,第2页。
[617]. 同上。
[618].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1,第1页。
[619].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3,第28页。
[620].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7,第1—2页。
[621]. 同上,卷239,第5页。
[622].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7,第3页。
[62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68,第7—8页。
[624]. 同上,卷370,第4页。此处提到他们用的是火箭。
[625]. 同上,第3页。
[626].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9,第5页。
[627]. 《金史》,卷89,第1—2页。
[628].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20,第2页。
[629].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74,第607页。
[630]. 藤田丰八《宋代对商船的监督与管理条例》(Fujita Toyohachi, "The Superintendencies of Merchant Ships and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erchant ships during the Song period", p. 202. )。
[631].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8,第9页。
[632]. 藤田丰八《宋代对商船的监督与管理条例》(Fujita Toyohachi, "The Superintendencies of Merchant Ships and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erchant ships during the Song period", p. 202. )。
[633]. 《淳熙三山志》,卷14,转引自曾我部静雄《南宋的水师》(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p. 600-601.)。
[634].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4,第8页。
[635].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74,第609页。
[636].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8,第13页。
[637]. 蹇驹《采石瓜洲毙亮记》(瀚海),第4页。
[638]. 同上。
[639].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38,第11—12页。
[640]. 傅路德与冯家昇《中国早期火器的发展》(L. Carrington Goodrich and Feng Chia-sheng,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Firearms in China", Isis 35, 104, pt. 2, Jan. 1946: 116.)。
[641]. 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卷44,第8—9页。
[642]. 冯家昇《火药的发现及其传播》,发表于《史学集刊》5(12.1947): 65。
[64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83,第8页。
[644]. 同上,卷383,第9页。
[645]. 同上。
[646]. 同上。
[647]. 同上。
[648]. 同上,卷32,第7页。
[649]. 同上。
[650].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备要),卷47,第11—12页。
[65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2,第7页;卷370,第3页。
[652]. 同上,卷383,第9页。
[653]. 同上,卷383,第2页。
[654].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77,第631页。
[655].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2,第9页。
[656].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77,第635页。
[657]. 同上,第637页。
[65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3,第3页。
[659].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第13页。
[660]. 同上,食货五十,第34页。
[66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3,第10—11页。
[662]. 同上,卷34,第9页。
[663].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二,第45页。
[664]. 夏德,柔克义等译《诸蕃志》(Freidrich Hirth and W. W. Rockhill, Chau Ju-kua, St. Petersburg: Printing Office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11, pp. 165–166.)。
[665]. 《宋会要辑稿》,职官五十,第26页。
[666].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78,第653页。
[667].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4,第4页。
[668].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第23页。
[669].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30页。
[670].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第23页。
[671]. 同上。
[672]. 范成大《吴郡志》,卷5,第31页。
[673]. 同上。
[674]. 同上。
[675].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第23页。
[676]. 吴潜《许国公奏议》(十万卷楼丛书),卷3,第3页。
[677].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8,第23页(译者注:应是第27页)。
[67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8,第8—9页。
[679]. 同上。
[680]. 同上。
[681].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24页与第29页。
[682]. 范成大《吴郡志》,卷5,第31页。
[683]. 定海位于明州(今宁波)辖境内。
[684].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0,第9页。
[685]. 楼钥《攻瑰集》(丛书集成),卷58,第792页。
[686].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24页。
[687]. 范成大《吴郡志》,卷5,第31页。
[688]. 《宋会要辑稿》,兵二十,第33—34页、第45页。
[689]. 同上。
[690]. 同上,1186年的数据来自第33—34页,1189年的数据来自第45页。
[691].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61,第12页。
[692]. 《宝庆四明志》,卷7,转引自曾我部静雄《南宋的水师》(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 596.)。
[693]. 包恢《防海寇申省状》,卷1,第10页。
[694]. 潜夫(周密)《武林旧事》(宝颜堂秘笈本),卷1,第5页(译者注:应为卷7)。
[695].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21页。
[696].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73,第17页。
[697].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22页。
[69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73,第13页。
[699]. 《淳熙三山志》,卷14,转引自曾我部静雄《南宋的水师》(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p. 600-601.)。
[700].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22页。
[701]. 叶适《水心文集》(四部丛刊),卷19,第222页,第2列。
[702].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30页。
[703]. 同上,第30—31页。
[704]. 同上,第21—23页。
[705]. 同上,第32—33页。
[706]. 同上,第30—31页。
[707].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4,第26页。
[708].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16页。
[709]. 同上,第22页。
[710]. 同上,第30—31页。
[711]. 同上,第27—32页。
[712]. 同上,第32页。
[71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4,第9页。
[714]. 吴潜《许国公奏议》,卷4,第9页。
[715]. 同上,第6页。
[716]. 《宋会要辑稿》,蕃夷七,第52页。
[717]. 同上,兵十三,第43页。
[71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39,第9页。
[719]. 吴潜《许国公奏议》,卷3,第56页。
[720]. 同上,卷3,第3页。
[721]. 同上,卷4,第12页。
[722]. 同上。
[72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2,第19页。
[724]. 同上,卷43,第5页。
[725]. 吴潜《许国公奏议》,卷3,第53页。
[726]. 佚名《宋季三朝政要》(丛书集成本),卷2,第27页。
[727]. 吴潜《许国公奏议》,卷4,第1页。
[728]. 同上,卷3,第55页。
[1169].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3,第5页。
第六章 海外贸易的发展
[729]. 全汉昇《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949):192。
[730]. 王志瑞《宋元经济史》(第2版. 上海. 1935),第21页。
[731]. 同上,第29—30页。
[732]. 同上,第31—32页。
[733]. 全汉昇《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第219页,表20,表21。
[734]. 同上,第202页,表7。
[735]. 同上。
[883]. 同上。
[737]. 同上,第205页。
[738]. 托马斯·弗朗西斯·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其在西方的传播》(Thomas F.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5: 70-81.)。
[739].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1,第1页。
[740]. 全汉昇《北宋物价的变动》,发表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1947):381—397。
[74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79,第12页。
[742]. 全汉昇《北宋物价的变动》第409页。
[743].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第1页;卷15,第4—5页。
[744]. 全汉昇《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第200—201页。
[745]. 王应麟《玉海》,卷185,第28页。
[746]. 周密《齐东野语》(1291年)(《学津讨原》本),卷12,第4页。
[747].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74,第13页。
[748]. 杨时《龟山语录》(1164年)(续古逸丛书),后录,卷2,第6页。
[749].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5,第4—5页,第8—9页。
[750]. 同上,第17页。
[751]. 同上。
[752]. 《续文献通考》,卷14,第144页,第3列;第145页,第1列。
[75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3页。
[754].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 6.)。
[755]. 同上,第12页。
[756].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页。
[757].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3页。
[75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0(译者注:应是卷18),转引自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Kato Shigeshi, To So Jidai ni okeru Kingin no Kenkyu, Tokyo: Toyo Bunko, 1925-6: 213.)。
[759].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3页,使用“榷署”一词。
[760]. 同上,第15—16页。
[761]. 同上,卷186,第13页;《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2页。
[762]. 藤田丰八《宋代对商船的监督与管理条例》(Fujita Toyohachi, "The Superintendencies of Merchant Ships and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erchant ships during the Song period", Toyo Gakuho 7, 2, May 1917, 313-314.)。
[76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4页、第18页。
[764]. 苏轼《东坡奏议》,载《东坡集》(四部备要),卷18,第469页,第2列:第460页,第1列。
[765]. 同上。
[766]. 藤田丰八《宋代对商船的监督与管理条例》(Fujita Toyohachi, "The Superintendencies of Merchant Ships and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erchant ships during the Song period", Toyo Gakuho 7, 2, May 1917, 317.)。
[767]. 朱彧《萍洲可谈》,卷2,第1页。
[768]. 《文献通考》,卷20,第198页,第2列。
[769]. 藤田丰八《宋代对商船的监督与管理条例》(Fujita Toyohachi, "The Superintendencies of Merchant Ships and the regulations of the merchant ships during the Song period", Toyo Gakuho 7, 2, May 1917, 317, 319.)。
[770]. 藤田丰八《宋元时代之海港杭州(附上海、泉州)》(Fujita Toyohachi, "Seaports of the Song-Yuan period such as Hangzhou, also Shanghai and Chiaochou", Shigaku Zasshi 28, 9-10, Sept.-Oct. 1916, reprinted in Tosai Koshoshi no Kenkyu: 253.)。
[771]. 同上。
[772]. 刘铭恕《宋代海上通商史杂考》,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汇刊》,基于《宋会要辑稿》蕃夷四。
[773]. 藤田丰八《宋代对商船的监督与管理条例》(Fujita Toyohachi, "The Superintendencies of Merchant Ships", p. 323.)。
[774].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5,第17页。
[775].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6页。
[776]. 王应麟《玉海》,卷183,第11页。
[777].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8页。
[778]. 同上,卷187,第13—14页。
[779].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7页。
[780]. 同上,第20页。
[781]. 《文献通考》,卷14页。
[782].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9页。
[783].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5,第17页。
[784].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27页。
[785]. 同上。
[786].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3页。
[787]. 同上,卷180,第10页。
[788]. 同上。
[789]. 同上,卷180,第16页与第18页。
[790]. 同上,卷185,第26页。
[791]. 同上,卷400,第17页。
[792]. 《续文献通考》,卷30,第3075页,第2列。
[793].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第2页以后。
[794].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3,第17页。
[795]. 同上,卷191,第10页。
[796].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9页。
[797].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69,各处(译者注:应是卷185)。
[798]. 同上。
[799]. 同上,卷185,第16页。
[800]. 同上。
[801].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0页。
[802]. 同上,第15页。
[803]. 同上。
[804]. 同上,第33页。
[805].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91,第6页。
[806]. “对公民在外交上予以保护是一种相对现代的现象”,参见埃德温·博查德《对于海外公民的外交保护》("The diplomatic protection of citizens is a comparatively modern phenomenon", Edwin M. Borchard, Diplomatic Protection for Citizens Abroad, p. 3),转引自宓亨利《中国人在海外》(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第4页。
[807]. 岳珂《桯史》(《学津讨原》本),卷11,第4—6页。
[80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77,第8页。
[809].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第22页。
[810].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 87.)。
[811].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Vol.1, London, 1938: 351.)。
[812].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
[813]. 周密《癸辛杂识》(《学津讨原》本)续集卷2,第26页。
[814]. 夏德,柔克义等译《诸蕃志》(Freidrich Hirth, W.W.Rockhil, Chau Ju-kua, St.Petersburg: Printing Office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11: 45.)。
[815].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七,全文。
[816].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要录》,卷61,第1051页。
[817]. 《宋会要辑稿》,蕃夷七,第46—47页。
[818]. 同上,第48页。
[819]. 同上,第50页。
[820].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7页。
[821]. 《图书集成》,食货,卷189,第3页。
[822].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7页。
[823]. 《续文献通考》,卷28,第3046页,列1。
[824]. 《图书集成》,食货,卷189,第14页。
[825]. 《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12页。
[826]. 《续文献通考》,卷28,第3046页,列1。
[827].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87,第7页。
[828]. 马欢《瀛涯胜览》(丛书集成),第16—17页。
[829]. 哈罗德·罗德埃弗雷特,约翰·休伊特《关于山都望——沙捞越河离岛的历史》(Harold H. Everett and John Hewitt, "A history of Sanubong, and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Sarawak",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Straits Branch 52, Mar. 1909: 1-10.)。
[830]. 夏德,柔克义等译《诸蕃志》(Freidrich Hirth, W. W. Rockhil, Chau Ju-kua, St.Petersburg: Printing Office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11: 68.)。
[831]. 同上,第159—160页。
[832]. 同上,第83页。
[833]. 同上,第156页。
[834]. 同上。
[835]. 同上,第161—162页。
[836]. 同上。
[837]. 同上,第88—89页。
[838]. 亨利·裕尔,亨利·考狄埃《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阁下关于东方诸国奇事之书》(Henry Yule, Henri Cordier, The Book of Sir Marco Polo, 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 Vol.2, London: J. Murray, 1903: 391.)。
[839]. 汪大渊《岛夷志略》第85—86页。
[840]. 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上海:东方出版社. 1929)第48—49页。
[841]. 沈括《梦溪笔谈》(四部丛刊),卷25,第10页。
[842]. 黎正甫《郡县时代之安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5),第117页。
[84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88,第17页。
[844]. 周密《齐东野语》,卷19,第8—9页。
[845].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2,第4页。
[846]. 同上。
[847]. 文莹《玉壶清话》,卷3;转引自刘铭恕《宋代海上通商史杂考》,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汇刊》68。
[848]. Dong Gu.Xu Zhi(译者注:疑似董谷修撰的《续澉水志》),转引自Ikeda Shizuo, Suiri Chirishi Kenkyu, Tokyo: Seikatsusha(1940: 221.)。
[849]. 黄溍《永嘉县重修海堤记》,转引Ikeda Shizuo, Suiri Chirishi Kenkyu, Tokyo:Seikatsusha(1940: 253)。
[850].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第11页。
[85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5页。
[852]. 袁燮《絜斋集》,卷12;转引自藤田丰八《宋元时代之海港杭州(附上海、泉州)》(Fujita Toyohachi, "Seaports of the Song-Yuan period such as Hangzhou, also Shanghai and Chiaochou", p. 245.)。
[853]. 《江南通志》,转引自《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574页。
[854]. 孙觌《鸿庆居士集》(常州先哲遗书),卷34,第3页。
[855]. 藤田丰八《宋元时代之海港杭州(附上海、泉州)》(Fujita Toyohachi, "Seaports of the Sung-Yuan period such as Hangchou, also Shanghai and Chiaochou", Shigaku Zasshi 28, 9-10, 1916, pp. 246-247.)。
[856]. 夏德《赵汝适所记海南岛》(Friedrich Hirth, "Die Insel Hainan nach chao Ju-kua", Bastian Festschrift 1896: 483-512.)。
[857]. 王象之《舆地纪胜》【惧盈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卷124,第9—10页。
[858]. 刘铭恕《宋代海上通商史杂考》,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汇刊》69—70。
[859]. 《长乐县志》卷6,第23—25页。
[860].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 231.)。
[86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186,第18页。
[862]. 《文献通考》,卷14,第147页,第3列。
[86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04,第6—7页。
[864]. 同上,卷183,第14页以后。
[865]. 同上,卷186,第15—16页。
[866]. 《宋会要辑稿》,蕃夷七,第48页。
[867]. 范坰《吴越备史》,卷2,第4—5页。
[868]. 加藤繁《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第557页以后。
[869]. 《宋会要辑稿》,蕃夷七,第48页。
[870]. 同上(译者注:应为职官四十四)。
[871]. 《淳熙三山志》,转引自曾我部静雄《南宋的水师》(Junxi Sanshan Zhi, ch. 14,cited in 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 598.)。
[872].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13页。
[873]. 同上。
[874]. 《淳熙三山志》,转引自曾我部静雄《南宋的水师》(Junxi Sanshan Zhi, ch. 14, cited in 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p. 600-601.)。
[875]. 《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十,第30页。
第七章 元朝水师的崭露头角:1279年崖山海战
[876]. 特罗洛普《江华岛》(M.W.Trollope, "Kang Wha", Transactions of the Korean Branch of the EAS 2, 1901: 1-36.)。
[877]. 卡尔·尔,魏特夫,冯家昇《辽代中国社会史(907—1125)》【Karl Wittfogel and Feng Jiash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907-1125),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49, p. 19.】。
[878]. 《元史》,卷4,第2页。
[879]. 柔克义《鲁布鲁乞东游记1253—1255》(W. W. Rockhil, ourney of William of Rubruck to the Eastern Parts of the World, 1253ney,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00: xv.)。
[880]. 《元史》,卷151,第10页。
[881]. 同上,卷166,第10页。
[882]. 同上,卷4,第10页。
[1021]. 同上,卷98,第4页。
[884]. 同上,卷165,第9页。
[885]. 同上,卷161,第10页。
[886]. 同上,卷6,第1页。
[887]. 同上,卷6,第5页。
[888]. 同上,卷165,第6页。
[889]. 同上,卷6,第5页。
[890]. 同上,卷6,第10.
[891]. 柯立夫《公元1338年的汉蒙文碑铭》(Francis Cleaves, The Sino-Mongolian Inscription of 1338, 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41-2, June 1951: 27.)中将“总管”翻译成director。
[892]. 《元史》,卷165,第2页。
[893]. 同上,卷6,第10页。
[894].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6,第6—8页。
[895]. 《元史》,卷128,第1页。
[896]. 同上,卷7,第1页。
[897]. 同上,卷161,第11页。
[898]. 同上,卷7,第2页。
[899]. 王恽《秋涧集》,卷86,第13页。
[900]. 《元史》,卷7,第2页。
[901]. 同上,卷161,第11页。
[902]. 同上,卷131,第4页。
[903]. 同上,卷7,第2页。
[904]. 同上,卷165,第2页。
[905]. 同上,卷7,第9页。
[906]. 陈仁锡刻本《宋元通鉴》,卷123,第10页。
[907]. 根据《宋季三朝政要》(丛书集成)卷4,第49页。为阴历五月(1272年5月29日到6月26日),根据《宋史》,卷46,第13页,则为阴历四月(1272年4月29日到5月28日)。
[908]. 《宋季三朝政要》,卷4,第49页。
[909]. 《元史》,卷7,第13页。
[910]. 同上,卷165,第2页。
[911]. 同上,卷161,第11页。
[912]. 同上,卷7,第14页。
[913]. 同上,卷161,第12页。
[914]. 同上,卷8,第1页。
[915]. 同上,卷8,第5—6页。
[916]. 同上,第2页(译者注:应为卷161)。
[917]. 同上。
[918]. 同上,卷8,第6页。
[919]. 同上,卷131,第2页。
[920]. 同上,卷8,第7页。
[921]. 同上,卷121,第1页。
[922]. 同上,卷8,第8页。
[923].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第2页。
[924]. 苏天爵《国朝文类》(四部丛刊),卷41,第14页。
[925]. 同上。
[926]. 同上,卷41,第16页。
[927]. 《元史》,卷127,第3页。
[928]. 同上,卷127,第4页。
[929].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第4页。
[930]. 《国朝文类》,卷41,第16页。
[931]. 同上。
[932]. 《元史》,卷127,第3页。
[933]. 同上,卷8,第15—18页。
[934]. 同上,第12页。
[935]. 同上,第18页。
[936]. 《国朝文类》,卷41,第17页。
[937]. 《元史》,卷8,第18页。
[938]. 《国朝文类》,卷41,第17页。
[939]. 《元史》,卷156,第4页。
[940]. 《宋季三朝政要》,卷5,第59页。
[941]. 《元史》,卷132,第8页。
[942]. 同上,卷156,第4页。
[943]. 刘敏中《平宋录》(守山阁丛书),卷2,第3页。
[944]. 《元史》,卷8,第20页;卷132,第11页。
[945]. 《元史》,卷9,第2页;《国朝文类》,卷41,第18页。
[946]. 对于元军没有追到张世杰等人有众多解释。根据《宋季三朝政要》第5卷62页,及第6卷65页中的描述,张世杰及两位幼主于1月29日从临安逃离,抢了一周的先机,直到2月5日伯颜才收到消息,并下令追击。
[947]. 同上,卷5,第62页。
[948]. 同上,卷6,第65页。
[949]. 同上,卷6,第66页。
[950].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第2部分,第1页。
[951]. 《国朝文类》,卷41,第18页。
[952]. 《元史》,卷9,第7页。
[953].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66页。
[954]. 《元史》,卷132,第8页。
[955].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66页。
[956].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多处。
[957]. 《元史》,卷9,第5页。
[958].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 230-231.)。
[959]. 《元史》,卷156,第8页。
[960].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67页。
[961].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 237-238.)。
[962].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第18页。
[963].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 202.)。
[964]. 《元史》,卷263,第10页。
[965]. 同上,卷132,第10;卷10,第11页。
[966]. 同上,卷132,第9页。
[967]. 同上。
[968]. 文天祥《文山集》(四部备要),卷19,第16页。
[969]. 《元史》,卷9,第15页。
[970].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第18页。
[971]. 《国朝文类》,卷41,第18页。
[972]. 同上;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第19页。
[973]. 《元史》,卷10,第2页。
[974].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第18页。
[975].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68页。
[976]. 《国朝文类》,卷41,第18页。
[977]. 《元史》,卷128,第7页。
[978]. 同上,卷10,第3页。
[979]. 同上,卷156,第12页。
[980]. 同上;卷10,第5—6页。
[981]. 同上,卷10,第7页。
[982]. 同上,卷10,第8页。
[983]. 同上,卷10,第7页。
[984]. 《国朝文类》,卷41,第18页。
[985].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69页。
[986].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1,第18页。
[987]. 伊东忠太《崖山》(Ito Chuta, "Gaisan", Shigaku Zasshi 24, 9, 1913: 1121, 1123, and 1125.)。
[988].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 10页。
[989]. 同上,卷47, 19页。
[990]. 同上;《元史》,卷156,第13页中的日期为3月10日。
[991].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70页。
[992].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51,第7页。
[993]. 《元经世大典》共880卷,目录12卷,附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1329年开始编纂,1331年完成,1332年进献朝廷。
[994]. 《宋季三朝政要》中所附的陈仲微逐日抄录的从二王入广目击当时之事。
[995].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70页。
[996]. 《国朝文类》,卷41,第19页。
[997].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70页。
[998]. 《国朝文类》,卷41,第19页。
[999].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51,第7页。
[1000]. 《国朝文类》,卷41,第19页。
[1001].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第19页。
[1002].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70页。
[1003]. 《国朝文类》,卷41,第19页。
[1004]. 同上。
[1005].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7,第19页。
[1006]. 同上。
[1007]. 《宋季三朝政要》,卷6,第71页。
[1008]. 《国朝文类》,卷41,第19页。
[1009]. 脱脱,欧阳玄等《宋史》,卷451,第7页。
[1010]. 《元史》,卷13,第11页中提到,1286年5月下诏在中南半岛一带搜寻赵昺下落。
[1011]. 伊东忠太《崖山》(Ito Chuta, "Gaisan", Shigaku Zasshi 24, 9, 1913: 1127.)。
[1012]. 桑原骘藏《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Kuwabara Jitsuzo, So-matsu no Teikyo shihaku Saiikijin Bu Ju-ko no Shiseki, Tokyo, 1923: 234.)。
[1013]. 曾我部静雄《南宋水师》(Sogabe Shizuo, "The Navy of Southern Song", Haneda Toyoshi Ronzo, p. 585.)。
第八章 元军征战东亚海域
[1014]. 亨利·霍渥斯《蒙古历史3》(Henry H. Howorth, History of the Mongols, Vol.3, London: Longmans, Green, 1888: 169.),“埃及人的这次胜利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他们阻止了蒙古人的侵略”(The victory of the Egyptians w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world's history ... It stopped the tide of Mongol aggression.)。
[1015]. 箭内亘《蒙古对高丽的征服》(Yanai Watari, "The Mongol conquest of Korea", Mansen Chiri Rekishi Kenkyu Hokoku 4, Apr. 1918: 227-97.)。
[1016]. 徐居正,郑孝恒《东国通鉴》(So Ko-jong, Tongguk T'onggam, Seoul: Chosen Kenyukai, 1915, ch.34, p. 424.)。
[1017]. 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国学基本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卷3,第1页。
[1018]. Aoyama Koryo《日元关系中的高丽》(Aoyama Koryo, "Korea in Japan-Yuan relations", Historical Journal of Japan 32, 9, Sept. 1921: 645.)。
[1019]. 《元史》,卷208,第8页。
[1020]. 《元高丽纪事》(国学文库 43)(北京.1937)第21页。
[1198]. 《元史》,卷208,第6页;《东国通鉴》,卷34,第443页。
[1022]. 《东国通鉴》,卷34,第444页。
[1023]. 《元史》,卷6,第11页。
[1024]. 同上,卷167,第9页。
[1025]. 同上,卷208,第13页。
[1026]. 《元高丽纪事》,第23页。
[1027]. 池内宏《关于高丽的“三别抄”之乱》(Ikeuchi Hiroski, "Concerning the Sampy?l-ch'o of Korea", Historical Journal of Japan 37, 9, Sept. 1926: 848-8.)。
[1028]. 《东国通鉴》,卷35,第465页。
[1029]. 《元史》,卷59,第4页。
[1030]. 《东国通鉴》,卷36,第476页。
[1031]. 同上,卷208,第10页。
[1032]. 同上,卷7,第13页;卷8,第1页。
[1033]. 根据池内宏《元军的新研究》(Ikeuchi Hiroshi, Genko no Shin Kenkyu, Tokyo: Toyo Bunku Ronzo, 1931, p. 85.),金方庆带来了160艘船,另有54艘在风暴中存活下来,船只总数变成了214艘。
[1034]. 《东国通鉴》,卷36,第482页。
[1035]. 《元史》,卷208,第13页;卷8,第3页;卷133,第7页。
[1036]. 同上,卷208,第14页;1266国书。
[1037]. 1268年,京都朝廷曾打算作出回复,但镰仓幕府将信拦截。参见詹姆斯·默多克《日本史》(James Murdoch, A History of Japan, Vol.1, Tokyo: Asiatic Society of Japan, 1910: 500.)。
[1038]. 《元史》,卷208,第12页。
[1039]. 此事发生在1269年;郑麟趾《高丽史》(Chong In-ji, Koryo Sa, Tokyo: Kokusho Kankokai 1909 ed, ch.26, p. 398.)。
[1040]. 《元史》,卷208,第14页。
[1041]. 同上,第10页。
[1042]. 同上,第6页。
[1043]. 郑麟趾《高丽史》(Chong In-ji, Koryo Sa, Tokyo: Kokusho Kankokai 1909 ed, ch.104, p. 223.)。
[1044]. 《元史》,卷165,第10页。
[1045]. 池内宏《元军的新研究》(Ikeuchi Hiroshi, Genko no Shin Kenkyu, Tokyo: Toyo Bunku Ronzo, 1931, p. 210.)。
[1046]. 郑麟趾《高丽史》(Chong In-ji, Koryo Sa, Tokyo: Kokusho Kankokai 1909 ed, ch.27, p. 425, col.2.)。
[1047]. 《东国通鉴》,卷36,第486页。
[1048]. 同上。
[1049]. 《元史》,卷208,第16页。
[1050]. 郑麟趾《高丽史》,卷27,第425页,第2列。
[1051]. 《东国通鉴》,卷36,第486页。
[1052]. 蒙古人的风俗是以右为尊,这和汉人以及高丽人以左为尊的风俗相反。
[1053]. 根据NakakojiSho《元军》(Genko, Tokyo, 1937, p. 186.)。
[1054]. 同上,卷188。
[1055]. 郑麟趾《高丽史》,卷27,第425页,第2列。
[1056]. NakakojiSho《元军》(Genko, Tokyo, 1937, pp. 209-210.)。
[1057]. 竹内荣喜《元军的研究:附蒙古袭来绘词》(Takeuchi Eiki, Genkō no kenkyū: Fu Mōko Shūrai ekotoba, Tokyo: Yūzankaku, 1931: 12-3.)。
[1058]. Takeya Mizuki《关于刀伊入侵中入侵者身份的真实记述》(Takeya Mizuki, "A true account of the Toi invasion of the invaders", Rekishi Chiri 48, 5, Nov. 1926: 35-49; 6, Dec. 1926: 47-64.)。
[1059]. Kinoshita Santaro《今津与海外的联系》("Overseas relations and Imatsu"),载于Shiseki Genchi Koenkai《元军史迹新研究》(Genko Shiseki no Shinkenkyu, Tokyo:Maruzen Kabushiki Kaisha, 1915: 172-218.)。
[1060]. NakakojiSho《元军》(Genko, Tokyo, 1937, p. 209.)。
[1061]. 《新元史》,卷250,第5页。
[1062]. 竹内荣喜《元军的研究》(Genkō no kenkyū, p. 63.)。
[1063]. 同上,第221页。
[1064]. 同上,第13页。
[1065]. 《元史》,卷208,第16页。
[1066]. 《新元史》卷250,第6页。
[1067]. 竹内荣喜《元军的研究》(Takeuchi Eiki, Genkō no kenkyū, p. 17.)。
[1068]. 《元史》,卷160,第2页。
[1069]. 同上,卷180,第2页。
[1070]. 同上,卷8,第17页。
[1071]. 池内宏《元军的新研究》(Ikeuchi, Genko no Shin Kenkyu, Vol.1, pp. 153-178.)。
[1072]. 《元史》,卷10,第11页。
[1073]. 同上。
[1074]. 同上。
[1075]. 同上,第12页。
[1076]. 《东国通鉴》,卷38,第524—525页。
[1077]. 《元史》,卷10,第14页。
[1078]. 同上,第18页。
[1079]. 同上,卷180,第2页。
[1080]. 同上,卷10,第18页。
[1081]. 竹内荣喜《元军的研究》(Takeuchi Eiki, Genkō no kenkyū, p. 27.)。
[1082]. 同上,第24—26页。
[1083]. 王婆楞《历代征倭文献考》,第82—83页,注释3页。
[1084]. 《元史》,卷11,第2页。
[1085]. 同上,卷160,第3页。
[1086]. 同上,卷132,第6页。
[1087]. 同上,卷11,第2页。
[1088]. 同上,卷11,第3页。
[1089]. 同上。
[1090]. 同上,卷208,第16页。
[1091]. 同上,卷11,第5页。
[1092]. 同上,卷11,第4页。
[1093]. 同上,卷10,第15—16;卷11,第3;卷132,第9页。
[1094]. 同上,卷11,第5页。
[1095]. 同上。
[1096]. 同上。
[1097]. 同上,卷208,第16页。
[1098]. 同上。
[1099]. 《东国通鉴》,卷38,第531页。
[1100]. 同上。
[1101]. 《元史》,卷208,第16页。
[1102]. 池内宏《征东行省的设立与废除》(Ikeuchi Hiroshi,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abolition of the Ambulatory Department for the Invasion of the East", Kuwabara Toyoshi Ronzo: 1-16.)。
[1103]. 《元史》,卷11,第5—6页。
[1104]. 池内宏《元军的新研究》(Ikeuchi Hiroshi, Genko no Shin Kenkyu, Vol.1, Tokyo: Toyo Bunku Ronzo, 1931: 266.)。
[1105]. 《元史》,卷11,第7页;卷99,第20页;卷132,第9页。
[1106]. 同上,卷11,第7页。
[1107]. NakakojiSho《元军》(Nakakoji Sho, Genko, Tokyo, 1937: 327.)。
[1108]. 《元史》,卷208,第16页。
[1109]. 同上,卷11,第8页。
[1110]. 同上,卷208,第16页。
[1111]. 池内宏《元军的研究》(Ikeuchi, Genkō no kenkyū, pp. 28-29.)。
[1112]. 同上,第30页与第129页。
[1113]. 同上。
[1114]. 池内宏《元军的新研究》(Ikeuchi Hiroshi, Genko no Shin Kenkyu, Vol.1, Tokyo: Toyo Bunku Ronzo, 1931: 274-275.)。
[1115]. 《元史》,卷128,第7页。
[1116]. 《日本史》,转引自王婆楞《历代征倭文献考》,第121页。
[1117]. 《元史》,卷10,第12页。
[1118]. Nakakoji《元军》(Nakakoji Sho, Genko, Tokyo, 1937: 334-336.)。
[1119]. 《东国通鉴》,卷38,第535页。
[1120]. 《元史》,卷11,第9页。
[1121]. Nakakoji《元军》(Nakakoji Sho, Genko, Tokyo, 1937: 343.)。
[1122]. 同上,第341页。日本守军约有250,000人。
[1123]. 《东国通鉴》,卷38,第535页。
[1124]. Nakakoji《元军》(Nakakoji Sho, Genko, Tokyo, 1937: 365.)。
[1125]. 日本史页。转引自王婆楞页。历代征倭文献考:121页。
[1126]. 竹内荣喜《元军的研究》(Takeuchi Eiki, Genkō no kenkyū, p. 36.)。
[1127]. 池内宏《元军的新研究》(Ikeuchi, Genko no Shin Kenkyu, pp. 274-275.)。
[1128]. 《东国通鉴》郑38,第535页。
[1129]. 竹内荣喜《元军的研究》(Takeuchi Eiki, Genkō no kenkyū, p. 35.)。
[1130]. 《东国通鉴》卷38,第535页。
[1131]. 《元史》,卷128,第7页。
[1132]. 池内宏《元军的新研究》(Ikeuchi, Genko no Shin Kenkyu, Vol.1, p. 354.)。
[1133]. 《新元史》,卷250,第8页。
[1134]. 竹内荣喜《元军的研究》(Takeuchi Eiki, Genkō no kenkyū, p. 35.)。
[1135]. 《新元史》,卷250,第8页。
[1136]. 《元史》,卷208,第17页。
[1137]. 同上。
[1138]. 同上,卷165,第3页。
[1139]. 同上,卷128,第7页。
[1140]. 《新元史》,卷250,第9页。
[1141]. 《东国通鉴》卷38,第536页。
[1142]. 《元史》,卷208,第17页。
[1143]. 同上。
[1144]. 竹内荣喜《元军的研究》(Takeuchi Eiki, Genkō no kenkyū, p. 39.)。
[1145]. Nakakoji《元军》(Nakakoji Sho, Genko, Tokyo, 1937: 412; 417.)。
[1146]. 《元史》,卷11,第12页;卷99,第20页;卷208,第11页。
[1147]. 同上,卷11,第13页。
[1148]. 同上,卷208,第11页。
[1149]. 同上,卷12,第7页。
[1150]. 同上,卷128,第7页。
[1151]. 同上,卷11,第13页。
[1152]. 同上,卷12,第9页与第15页。
[1153]. 同上,卷12,第10页;卷208,第17页。
[1154]. 同上,卷12,第12页。
[1155]. 同上,卷12,第4—8页。
[1156]. 同上,卷12,第8页。
[1157]. 《元史》,卷12,第4页。
[1158]. 同上,第10页。
[1159]. 同上。
[1160]. 郑大和《贞和集》,转引自王婆楞《历代征倭文献考》89页,注释2。
[1161]. 《元史》,卷12,第4页。
[1162]. 同上,第10页。
[1163]. 同上,卷12,第13页;卷173,第7页。
[1164]. 王婆楞《历代征倭文献考》,第91页。
[1165]. 《元史》,卷12,第13—14页。
[1166]. 同上,第14页。
[1167]. 同上,卷13,第2页。
[1168]. 同上,卷12,第15页。
[1369]. 同上,卷13,第6页。
[1170]. 同上,第11页。
[1171]. 同上,卷131,第9页。
[1172]. 同上,卷13,第4页。
[1173]. 同上,第10页与第12页。
[1174]. 同上,第2页。
[1175]. 同上,第11页。
[1176]. 同上,第15页。
[1177]. 同上,第14页。
[1178]. 同上,卷131,第5页。
[1179]. 同上,卷13,第14页。
[1180]. 同上,第15页。
[1181]. 同上,第16页。
[1182]. 同上,第12页。
[1183]. 同上,第16页。
[1184]. 同上,第16页;卷131,第5页。
[1185]. 同上,卷13,第16页。
[1186]. 同上。
[1187]. 同上,卷14,第1页;卷208,第17页。
[1188]. 同上,卷168,第14页。
[1189]. 同上,卷13,第16页;卷14,第7页;卷16,第13页;卷131,第6页。
[1190]. 同上,卷11,第8页。
第九章 元朝水师征战东南亚
[1191]. 《元史》,卷209,第1页。
[1192]. 同上,第2页。
[1193]. 同上,第4页。
[1194]. 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Yamamoto Tatsuro, Annanshi Kenkyu, Vol.1, Tokyo: Yamakawa Shuppansha, 1950: 106.)。
[1195]. 《元史》,卷209,第4页。
[1196]. 同上,卷11,第10页。
[1197]. 同上,第13页。
[1198]. 同上,第12页。
[1199]. 同上。
[1200]. 同上,卷134,第10页。
[1201]. 同上,卷210,第12页。
[1202]. 同路:卷12,第5页。
[1203]. 温雄飞《南洋华侨通史》,第44—47页。
[1204]. 《元史》,卷210,第15页。
[1205]. 同上,卷12,第5页。
[1206]. 同上,卷209,第6页。
[1207]. 今越南平定省附近。
[1208]. A.波伊纳,A.伯伊斯《法属印度现况》(A.Bouinais and A.Paulus, L'Indo-Chinese fran?aise contemporaine, Vol. 2, Paris, 1885: 633.)。
[1209]. 中国的史书中称之为木城。
[1210]. 《国朝文类》,卷41,第33页。
[1211]. 《元史》,卷210,第7页。
[1212]. 同上,卷128,第9页。
[1213]. 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古今说海)【中国:苕溪邵氏酉山堂,道光元年(1821年)】,简介。
[1214]. 《元史》,卷12,第13页。
[1215]. 同上。
[1216]. 同上。
[1217]. 同上,第4页。
[1218]. 顺化河口。
[1219]. 《元史》,卷13,第3—4页。有些士兵会回到中国,因为五月和六月朝廷下令在沿海地区抓捕叛逃的士兵。
[1220]. 《国朝文类》,卷41,第35页。
[1221]. 《元史》,卷13,第3页;卷210,第7页。
[1222]. 同上,卷13,第5页。
[1223]. 同上,卷209,第7页。
[1224]. 同上。
[1225]. 同上,卷13,第4页。
[1226]. 同上,卷209,第7页。
[1392]. 同上,卷13,第5页。
[1227]. 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转引自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Ngo Si-lien, DaiViet Su-ky Toan-tho', cited in 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147.)。
[1228]. 同上。
[1229]. 同上,第48页与第156—157页。
[1230]. 《元史》,卷13,第7页。
[1231]. 同上。
[1232]. 同上。
[1233]. 同上,第9页;卷209,第8页。
[1234]. 同上,卷209,第7页。
[1235]. 同上,第9页。
[1236]. 同上。
[1237]. 首场海战于4月14日在Sam-tri岛发生。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180.)。
[1238]. 《元史》,卷209,第7页。
[1239]. 同上,卷129,第14页。
[1240]. 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转引自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Ngo Si-lien, DaiViet Su-ky Toan-tho', cited in 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184.)。
[1241]. 同上,第189页。
[1242]. 同上,第192页。
[1243]. 同上。
[1244]. 也称西潟湖和东潟湖。
[1245]. 《元史》,卷13,第13页;卷131,第17页。
[1246]. 同上,卷13,第13页。
[1247]. 同上,卷208,第17页。
[1248]. 同上,卷209,第10页。
[1249]. 同上。
[1250]. 同上,卷14,第4页。
[1251]. 同上,卷168,第14页。
[1252]. 《新元史》,卷177,第24页。
[1253]. 《元史》,卷14,第2页。
[1254]. 同上,第5页。
[1255]. 同上,第7页。
[1256]. 同上,第9页。
[1257]. 同上。
[1258]. 同上,卷210,第11页。
[1259]. 同上,卷14,第11页。
[1260]. 黎崱《安南志略》,转引自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Le Tac, An-nam Chi-luoc, cited in 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218.)。
[1261]. 《元史》,卷14,第14页。
[1262]. 同上。
[1263]. 同上,卷209,第16页;卷14,第15页。
[1264]. 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p. 220-221.)。
[1265]. 《元史》,卷209,第11页;卷166,第13页。
[1266]. 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转引自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Ngo Si-lien, DaiViet Su-ky Toan-tho', cited in 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220.)。
[1267]. 《元史》,卷166,第13页。
[1268]. 黎崱《安南志略》,转引自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Le Tac, An-nam Chi-luoc, cited in 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227.)。
[1269]. 《元史》,卷15,第1页;卷209,第12页。
[1270]. 徐庆为何代替陶大明情况不明。
[1271]. 中文中称“云海”为“屯山”或“云屯山”;山本达郎《云屯——安南的商业港》(Yamamoto Tatsuro, "Yun-tun, Annam's Commercial Port", Toyo Gakuho 9, Jan. 1929: 286-294.)。
[1272]. 《元史》,卷15,第3页。
[1273]. 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转引自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Ngo Si-lien, DaiViet Su-ky Toan-tho', cited in 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237.)。
[1274]. 《元史》,卷209,第12页。
[1275]. 同上。
[1276]. 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转引自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Ngo Si-lien, DaiViet Su-ky Toan-tho', cited in 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243.)。
[1277]. 同上。
[1278]. 《元史》,卷16,第14页。
[1279]. 同上,卷17,第16页。
[1280]. 同上,卷209,第18页。
[1281]. 黎崱《安南志略》,转引自山本达郎《安南史研究》(Le Tac, An-nam Chi-luoc, cited in Yamamoto, Annanshi Kenkyu, p. 263.)。
[1282]. 《元史》,卷210,第12页。
[1283]. 同上,第8页。
[1284]. 同上。
[1285]. 同上。
[1286]. 同上。
[1287]. 同上,卷17,第7页。
[1288]. 《元史》,卷17,第9页。
[1289]. 同上,第6页。
[1290]. 同上,第8页。
[1291]. 同上,第13页。
[1292]. 据《元经世大典》,转引自《国朝文类》,卷41,第36页。
[1293]. 可能是泉州附近的港口。
[1294]. 可能位于海南岛东。
[1295]. 可能是今印度尼西亚格兰岛。
[1296]. 今苏腊巴亚南。
[1297]. 《国朝文类》,卷41,第36页。
[1298]. 同上。
[1299]. 《元史》,卷17,第16页。
[1300]. 之后到20世纪,蒋介石曾想利用类似的战术,暂时与苏联结盟收复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