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元军征战东亚海域(1 / 1)

1260年是欧亚大陆历史上的转折点。蒙古人从戈壁滩崛起,最初的十年,他们横扫欧亚大陆。除灭了金国,他们最惊人的战绩是在陆地上一路速战速决地西进。1258年,钦察汗国征服俄罗斯南部,牢牢地稳固了汗国的地位,而波斯的伊利汗国攫取了巴格达,将势力范围向西推到小亚细亚。蒙古西征达到了**。1260年,蒙古人准备向埃及发兵,但在叙利亚的艾因贾鲁被马穆鲁克骑兵击退,蒙古人停下了西征的脚步。[1014]

蒙古人减弱了西征的攻势,同时加快了东征的进度。1257年,蒙古人再次加强攻势,全面侵宋;1258年初,一支蒙古军入侵安南;1259年,历经46年、6次东征,蒙古终于降伏高丽。[1015]1257年,蒙古帝国的首都从哈拉和林迁到上都,1264年又从上都迁到大都,蒙古人两次迁都,1260年忽必烈成为强大的蒙古帝国大汗,这些都标志着他们的目标从西方转向了东方。

新大汗首先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下令从朝鲜海岸向海上扩张势力。1260年,蒙古人决定加强对济州岛(亦称奎尔帕特岛)的防守,因为宋朝的商船和日本的海寇经常在此出没。[1016]高丽王元宗王禃[4](1260—1274年在位)奉命执行这一任务。王禃几年前离开了高丽王室避难的江华岛,回到开京,承认大汗对高丽的统治。命令一出,他很快得知,高丽作为附属国必须完成宗主国交办的任务。

高丽,远征日本的跳板

1266年,忽必烈派一名特使,令高丽准备军事物资,并建造海船,为蒙古攻打宋朝和日本作准备。[1017]元宗提出异议并故意拖延,1267年初,他便收到元朝强硬的诏书,指出内属之国的六事:(1)纳质;(2)助军;(3)输粮;(4)设驿;(5)供户数籍;(6)置达鲁花赤。这些条件根本不容他拒绝。[1018]

但高丽王维持拖延的状态。1268年春,勃然大怒的忽必烈传诏高丽使者、王禃的弟弟王暙入朝,当面斥责,并让其持信带回高丽王廷。在信中,忽必烈提醒元宗勿忘附属国的责任,并斥责其故意拖延时间,未完成任务。信中最后说:“今将问罪于宋,其所助士卒舟舰几何?输粮则就为储积,至若设官及户版事,其意谓何?故以问之。”[1019]

6月,元宗派使者李藏用前往谒见忽必烈,忽必烈说:

今此军事,将诏谕尔主,其舟舰之事,则尔等备言之。当造舟一千艘,其一千艘能涉大海,可载三千四千石,新而坚好者。若苟备名数,而有旧裂或小有朽者,则朕亦知之。[1020]

李藏用回复忽必烈,称高丽会即刻应命,但高丽的人口数量少,他担心没有足够的人手,无法及时完成造船任务。且高丽原有4万士兵在册,但30年的战乱,士兵死的死走的走,元宗已无兵可用。忽必烈对这些意见置之不理,说:“自尔来者言,海中之事,于宋得便风可三日而至,日本则朝发而夕至。舟中载米,海中捕鱼而食之,则岂不可行乎?”[1021]

事实证明,李藏用确实是个精明能干的外交家。大汗要求高丽发兵5万,但李藏用最后成功说服大汗,将人数降到了1万。大汗不相信高丽人来不及造船,因此李藏用建议大汗派使臣随他一起返回高丽亲眼察看。[1022]8月,高丽王廷同意开始调集军队和造船,两名元使赶来视察、监督进度。他们建议在耽罗造100艘船,因为耽罗是济州岛的主要港市,可作为攻打日本的跳板。同时,忽必烈听说黄海上有一岛名黑山,可在此设立水师驻地进攻宋朝,因此派这两名元使前往调查。[1023]

其中一名使者王国昌11月初从高丽木浦港起航。当时正值暴雨季节,海上波涛汹涌,属下受惊,敦促他返航,但王国昌不答应。他到达黑山岛,巡视之后返回。这一往返距离不过1300里左右,但元朝典籍中对王国昌的勇气大加赞扬,大汗也对他赞不绝口,说明这趟旅程可能是元朝第一次在深海远航。[1024]

王国昌向忽必烈汇报,称黑山无法设立水师驻地对付宋朝。因这座岛面积太小,且无合适的港口容纳大型舰队。于是,忽必烈又将目光投向济州岛,认为可以在此设立水师驻地,同时对抗宋朝和日本,并切断这两国之间的联系。[1025]1269年8月,王国昌和另外两名官员到达高丽,要求高丽王廷为他们准备船舶前往济州岛。他们向元宗解释,称济州岛是控扼南宋前往日本的要塞,大汗决定在此设立水师驻地,下诏在岛上尽快建造100艘船。[1026]

当时,元军和宋军的战事处于胶着状态。元军在四川山区举步维艰;在河南和江苏北部,无法削弱宋朝在淮河及支流上固若金汤的防线;在湖北发动攻势,却无法撼动如铜墙铁壁一般守卫汉水的襄、樊二城。现在,元军寄希望于从海上攻击东南沿岸,或能解开这一死局。

然而,在济州岛设立水师驻地,海攻沿岸的计划因为高丽王的私兵三别抄军突然叛乱而中断。元宗下令解散三别抄军,但遭到拒绝。三别抄军控制了朝鲜半岛东南的离岛珍岛,[1027]突袭了沿海的村镇,但都被金方庆率领的高丽军击退。[1028]

1269年,蒙古人攻占了高丽北部,派兵驻守平壤和60个城镇。[1029]但直到1271年,忻都和金方庆攻下珍岛,驱逐叛军,才平定叛乱。他们俘获了不少船舶和上千男女俘虏,但由金通精率领的大部余众已经逃之夭夭,将据点转移到了济州岛上的主要城市耽罗。后来,从南海岛逃离的另一支叛军首领率80艘船的舰队也来到耽罗,加入他们。[1030]

蒙古和高丽联军没有乘胜追击,摧毁叛军在济州岛上的据点,叛军更加肆无忌惮地侵袭沿海。于是1272年5月,在高丽王的授意下,忻都和洪茶丘率舰队前往济州岛,攻占了叛军的据点,抓获并处决了其头领金通精。[1031]但朝廷的舰队一撤离,叛军又卷土重来。最终,忻都奉旨统领1万大军和108船的舰队前往济州岛,一举歼灭叛军。洪茶丘和金方庆为副将,[1032]军队中有2000人是屯兵,2000人是从忽必烈禁军中抽调的蒙古兵,6000人是高丽士兵。

一场暴风雨毁坏了54艘船,延误了远征的行程。但5月下旬,金方庆带着增援赶到,船数达到180艘。[1033]这支舰队被分成两队,小分队有20艘船,从西侧攻打,牵制对方;主力舰队的160艘船由金方庆率领攻打东侧。两队的士兵登陆后在耽罗城会合,利用火器让叛军毫无招架之力,击溃三别抄军和海寇,俘虏1300人。[1034]

朝廷的舰队撤离时,留下失里伯统领1700人在岛上戍卫。失里伯曾参与成吉思汗对西夏的战争,也是蒙古攻打襄阳时的水军将领。1275年元军攻下襄阳后,他被派往高丽。[1035]高丽的叛乱平息之后,元廷才开始远征日本。

第一次远征日本

1273年的事件让忽必烈开始关注日本。攻陷襄阳不仅让他如释重负,不再担心宋军反击,而且能让他抽调更多的军队前往高丽。忽必烈以镇压叛乱为名义,派大批元军进驻高丽,高丽人不得不全力服从调配。

忽必烈关注日本多年。据传该地丰衣足食,但他们无视元朝的行为,惹怒了忽必烈,让忽必烈有心征服这个岛国。他先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劝诱日本与蒙元帝国建立联系。他遣使持国书前往日本,国书中提到,因两国邻近,应该敦睦和善:“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1036]一些使者抵达对马海峡后返航,其他人虽然到了日本,但未能劝服天皇派使臣前往元廷。[1037]

身在元廷的高丽人坚定了忽必烈轻松征服日本的信心。1271年秋,一名高丽的日本通事告诉忽必烈,他知道一条通往日本的捷径,若是顺风半日便可抵达。如果大汗要派舰队前往,他愿意随同做向导。忽必烈回复说:“如此则当思之。”[1038]同时,高丽王廷也对日本怀有不满,加重了事态发展。一个济州岛的本地人在九州海岸遭遇船只失事,返程后上报说日本正在准备舰队攻打高丽。[1039]

1273年,元朝使臣赵良弼第二次出访日本结束返回。他在日本逗留了一年,除了身负使者的职责外,还暗中从事间谍行为。他一回到朝廷,就向忽必烈上呈了一份文书,详细说明了日本的朝廷和政治形势、城镇数量及地理位置、道路及防御工事、民俗风情及国民性情。他劝告大汗不要征伐日本,因为日本并不富庶且民风彪悍好战。[1040]

忽必烈没有听从赵良弼的意见,反而派遣更多军队前往高丽备战,并派萨木哈去教习高丽军。[1041]

1274年4月下旬,元廷命忻都和洪茶丘调集一万五千人的远征军准备攻伐日本。这些士兵包括从高丽北部屯所抽调的屯兵,从东北抽调的女真兵,以及抽调的水师。忻都和洪茶丘还受命率领由九百艘船组成的舰队,而这九百艘船当时还在建造之中。[1042]

造船工程在1273年末至1274年初的冬天进行。有一队士兵专门在全罗道的山上伐木。高丽将军金方庆又征募了一支30,500人的队伍,包括船匠、木匠、捻缝工、装配工和修帆工来建造船舶,元廷要求“造船依蛮(中国南部)样”[1043]。其中有一位叫綦公直的造船师一直负责造船之事。此人从山东过来,之前曾在北方为忽必烈造船,1274年受命来到高丽。几个月后,他又被派往襄阳协助伯颜造船,为攻打南宋作准备。[1044]在高丽建造的船舶包括三种:三百艘千料船、三百艘巴图鲁轻疾舟及三百艘汲水小舟。[1045]

造船工程从1274年2月24日正式开始。洪茶丘受命督造千料船。[1046]另一名叫洪察球尔的军官负责督造巴图鲁轻疾舟。[1047]尽管高丽王廷提出异议,认为高丽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完成如此浩大的造船工程,且需要很长的工期,但还是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提供造船的人力、物资和经费。[1048]4月,元廷下诏7月之前须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计划8月远征日本。[1049]洪茶丘和洪察球尔逼迫工人夜以继日地赶工,终于在7月5日完成了任务。[1050]所有船舶锚泊在金州沿海的港口和海峡,15,000名元军整装待发。[1051]

远征军的基本构成如下所示:

元都元帅:忻都

统领蒙汉军(此处的“汉”指女真人及北方汉人)

右副元帅:洪茶丘[1052] 左副元帅:刘复亨

统领高丽军

中军都督使:金方庆 左军副使:金侁

右军副使:金文庇

远征军的人员构成如下所示:[1053]

1.蒙汉军:

忻都麾下:4500

洪茶丘和刘复亨麾下:5000

主力部队:15,000

总计:24,500

2.高丽军:6000

士兵总数:30,500

3.高丽水手及艄公:6700

总员:37,200

大军以一千人为一营编制,共15营蒙汉军和8营高丽军。将士们戴轻钢头盔和皮革盔甲,行动自如,手持长矛、战斧、射程200米左右的反曲弓、火箭和铁炮(由石弩射出的弹药)。[1054]

万事俱备,顺风顺水,但起航却延期了。忻都和刘复亨都到9月才赶到。7月23日,高丽王元宗驾崩。高丽军不得不等到10月中旬元宗出殡、新王王昛(历史上的忠烈王)登基以后才能出发。[1055]

直到11月2日,首批远征船队才从合浦(今庆尚道马山)起航,两日后的清晨到达对马岛,主力舰队于下午抵达。岛主宗助国在海滩集结八千士兵,并派使者打听对方的来意,但未等到任何回音。11月6日,包括大量高丽签军在内的元军从两处登陆,一小队士兵在西海岸的佐须贺(今小茂田)登陆,主力军在对马岛狭窄的中部浅茅浦(今尾口湾)登陆。在向内陆推进的过程中,元军歼灭了守军,斩杀了宗助国。在对马岛停留一周后,舰队驶向壹岐岛。11月13日日落时分,战舰上的石弩向岸上狂轰滥炸地投射弹药,其中两艘船上的五百士兵乘机登陆。守军退守城内。翌日,更多士兵登陆,破城而入。

后面两日,联军舰队沿九州海岸巡航,出现在松浦和福冈附近。11月18日,50艘船进入博多湾,准备登陆夺取龙古岛。历史学家在梳理该战役时,对元军接下来的行动有所争论。一位历史学家认为,一部分联军在今津西的长滨(或后滨)登陆,并一路杀向东面的百道,舰队随后在百道停泊。[1056]另一位历史学家认为,联军在长原登陆后,发现此处多丘陵,影响布兵,因此又撤回停靠在今津和龙古岛的船上。次日,元军才登陆百道,向内陆推进,攻占龟原高地。[1057]

选择今津登陆不仅是因为此处有海滩和可以容纳船舶的避风港,还因该处离前往亚洲大陆的海道最近,并且通往太宰府,此外,元军也很熟悉这一带。日本国第一次遭异国入侵就在此处发生。1019年,女真海盗刀伊人乘五十艘船前来,侵袭今津。[1058]今津港常有中国和高丽的商船往来。[1059]随行出使日本的元朝细作甚至还测量过今津港外的水域深度。[1060]

对马岛和壹岐岛失守后,九州岛上的日本人严阵以待,据史书记载,由武士和岛上地主家臣组成了102,000人的守军,[1061]太宰少贰资能任统领。他们聚集在博多与今津之间的平原上准备与元军一战。

金方庆率领的高丽军最先遭遇了日本守军,他们在船上密集发射炮火,掩护忻都和刘复亨的军队登陆。[1062]九州守军英勇奋战,顽强抵抗,但却毫无章法。有些武士一马当先想与元军单兵作战,却刚到敌军阵前就被斩落马下。元军通过号旗和锣鼓声的变化而变换阵形。他们手持一人高的木盾,以方阵前进,由一次能抛射三十发弹药的石弩急风暴雨般地发射铁炮掩护。[1063]元军还投射烟弹掩护士兵的行动。[1064]

九州守军被高丽签军击退至赤坂,但坚守阵地。主帅少贰资能的儿子少贰景资率五百骑兵向元军登陆的百道发起攻击,遭遇失利。但元军副元帅刘复亨被骑马冲回自己阵营的少贰景资射伤,跌落下马。

黄昏时分,联军在博多北部的小镇箱崎第三次登陆,对日本守军的右侧形成威胁。日本人向太宰府方向回撤,于清晨在水城重整待发。他们藏身在一处老旧的防御工事后。这处工事还是7世纪时由征召的朝鲜人所筑,当时日本人在朝鲜半岛的海岸被唐朝舰队击败后,担心唐军会乘胜追击入侵日本,故召集一批朝鲜人筑造了这处工事。

但让日本守军诧异的是,元军并未穷追猛打。联军此役伤亡惨重,弓箭和火箭已经耗尽。而且,一些官员抱怨在白天的战争中士兵并未遵循既定的阵形作战。[1065]是夜,倾盆大雨,狂风大作。高丽向导认为舰队应该马上解开缆绳到远海中寻找安全之地。一些船舶被大风所刮,触礁失事,向导的意见得到重视,元军决定撤兵,并放火烧了箱崎沿岸的神社和屋宇,以掩护自己的撤兵行动。刘复亨因在战争中受伤,麾下的战舰率先起航,随后是忻都率领的主力舰队。[1066]日本守军还不知道对方已经撤退。11月20日,即次日早晨,他们看到元军最后一批船队从博多湾扬帆出海,俘获了两百名掉队的元军,送往太宰府受处决。[1067]

该战后一周,联军的舰队返回当时起航的合浦。忻都、洪茶丘和刘复亨被传召至上都接受忽必烈的诘问。他们回答说此战已入敌境,只要再一次决战便定能征服日本,元廷对此展开争论。忽必烈支持再次远征,但一些大臣持反对意见,其中一位叫王磐的官员说:

今方伐宋,当用吾全力,庶可一举取之。若复分力东夷,恐旷日持久,功卒难成。俟宋灭,徐图之未晚也。[1068]

1275年3月的这次讨论决定,再派一名使臣前往日本,期望通过外交手段达成此前武力未能达成的愿望。这已经是元朝第七次遣使前往日本,但结果和前几次一样没有什么进展。更有甚者,元使杜世忠和手下刚到日本,便因间谍罪的名目遭到拘捕。然而,这一消息直至五年后才传到忽必烈耳中。

1276年春,临安失陷后,南宋投降。忽必烈再次提出要远征日本。前南宋将领夏贵、吕文焕、范文虎和陈懿都支持这一决定,认为可以拿下日本,但耶律楚材之孙希亮表示反对。他说三百年来,宋朝百姓已经先后和契丹人、女真人及蒙古人斗争,因此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他建议将远征延后几年,[1069]得到忽必烈的赞同。

发生在高丽的事件可能也是忽必烈推迟远征的原因之一。三别抄军听说联军在日本受挫,备受鼓舞,又开始四处活动。但元廷这次没有派武力镇压,而是谕高丽王用和平手段招安珍岛和济州岛上的叛军,使其解甲投降。[1070]之前宋朝的军队已经被纳入元军,派往戍卫高丽沿岸城镇。但事态恶化,有传言高丽军勾结叛军,准备起兵造反,高丽将军金方庆也被卷入其中。金方庆曾在1276年夏作为高丽使臣入元谒见忽必烈,恭贺大汗征服南宋,忽必烈赐他虎头金牌。几个月后,忽必烈收到匿名举报,称金方庆拥兵自重,囤积武器和物资,并建造战船。忽必烈勃然大怒,未加详察就立即决定拘捕金方庆。尽管众人都猜测匿名信是洪茶丘因嫉妒生恨而写的,但忽必烈还是任命洪茶丘为高丽军民总管,派他前往拘捕金方庆。高丽王廷以洪茶丘为判官,对金方庆的会审持续了两个月,但其间并未搜出任何罪证。金方庆下狱后,由高丽忠烈王前往大都为金方庆辩诬,他才于1277年8月获释,而洪茶丘则被召回元朝。[1071]

尽管忽必烈没有彻底为金方庆平反,但还是下令让他官复原职,并归还了他的虎头金牌。可能忽必烈考虑到高丽在远征日本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得到高丽王廷的支持。蒙古人作战的主要策略是每次集中火力攻击一处,而不是多线作战。因此,只要忽必烈还在与南宋作战,他便只能利用高丽的人力物力镇压珍岛和济州岛的叛军,以便攻伐日本。

而且,忽必烈自负地认为,只要三万人便足以踏平日本,因此他派去远征的元军和增援的高丽军正好凑满三万人。在博多湾作战时,只有五分之一的士兵登陆与守军交战。此外,忽必烈强行让高丽供给船舶和物资,而高丽因为半个世纪的战乱已经国力空虚,穷困潦倒。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元军作战一日便耗尽了弓箭和其他弹药。

高丽士兵和水手被他们所憎恨的宗主国强行征召入伍,去攻打一个和他们并无直接矛盾的民族。因此,他们并不在乎谁胜谁负,接下来还要看看南宋倾覆后,元军全力出兵征服日本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第二次备战远征日本

1279年3月19日,在崖山的历史性一战中,新兴的元军水师摧毁了南宋舰队,平息了南宋小朝廷最后一丝抵抗,征服了整个中国。巧合的是,次日,3月20日,忽必烈在大都与谋士商讨之后决定再次征讨日本。[1072]

当时最迫切需要的是船舶。决定远征的当天,朝廷敕令扬州、长沙和泉州[5]造战船六百艘。[1073]至于军队,忽必烈不仅有凯旋的元军,还有新附军,即战败投降的原南宋军和水师。沿海具有海战经验的军队已集结起来准备攻打日本,远在内陆长沙等地的军队也被调来作为补充兵。[1074]派遣一名将领前往沿海省份,筛选新附军中的士兵,并从蒙古人、回族人、女真军、元军逃兵及六百汉人中选出擅长制造和使用巨石炮之人。[1075]

那年夏天,朝廷扩大了造船工程。元廷派了一名蒙古将领督促高丽建造九百艘船舶,[1076]还要求高丽为中国南方供应木材,但并未见史书有记载高丽如何执行这一任务,且高丽是否会答应这一要求也值得怀疑。崖山之战中俘获的158名张世杰部将被分派到南方各地和高丽,协助建造征日所用之船。[1077]元廷也接受了范文虎的建议,检阅在沿海交战时俘获的数百艘宋军战船,从中甄选适合航海的用于海战,并修复轻微受损的船。[1078]

范文虎向忽必烈进言时,可能是想逢迎讨好他以获得奖赏。1276年朝廷讨论征日事宜时,不少大臣持反对意见,但忽必烈坚持己见认为可以占领日本,范文虎就是其中极力支持大汗想法的官员之一。[1079]但当忽必烈指派他前去挑选、修缮船舶时,范文虎觉得自己可能会被派去远征,又犹豫不决了。他向忽必烈提议,在武力征服日本前,可以先派使者去劝服日本人自愿臣服元朝。范文虎知道日本人信奉佛教,宋朝和日本曾有紧密联系,他便派一名僧人和亲信持国书和“大宋国牒”前往日本,告诫日本人宋朝已为蒙古所灭,如果日本不归顺元朝,就会落得和宋朝同一下场。[1080]

一行人刚到日本,就发现此处防备森严。1274年之前,日本还未从源平合战中恢复元气,而京都皇室和北条时宗控制的镰仓幕府之间又发生了权力斗争。但蒙古人入侵日本反而让这个国家团结一致,上至天皇和幕府,下到大名及其家臣,所有阶层都联合起来防御外敌。而前往日本避难的汉人僧侣们目睹了蒙古人入侵中原时的残暴,他们激愤的宣传也勾起了日本人内心的好战性。其中有一位名叫无学祖元(日文名祖元)的汉人高僧,曾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的故友。他在日本获得了北条时宗的支持,是地位颇高的佛教禅师。而他也影响并激发了北条时宗抗击蒙古人的决心。[1081]

日本人增强了九州西海岸的防御,并于1277年在博多湾沿箱崎、赤坂、龟原、今津和后滨等1274年之战的战场,建造了一条一米五至三米高的海塘。从本州岛上调集的军队纷至九州,增援博多湾一带的防守,并在整个西海岸巡游。同时,日本还开展了造船工程,尽管所造的都是小型摇橹船。[1082]

日本统治者从到访过中国港口的商人口中得知了元朝攻打宋朝的过程。1277年,日本商人携带黄金到中国交换铜和铁时,听说了南宋行在临安沦陷的消息。他们返程时,带着宋朝旧臣给日本友人的书信,提醒对方蒙古下一个可能要对付的就是日本。[1083]因此,当范文虎派去假冒宋朝使臣的人到了日本以后,无人相信他们。他们在博多登陆后,立刻就被日本人当作间谍抓捕斩杀。[1084]

这一次,处决元朝使臣的消息可能通过使臣船上的海员传回了元廷,忽必烈也始闻日本已处死1275年派出的使臣。盛怒之下,他想马上调集兵马征伐日本,但一些大臣劝他再缓一缓,其中就有1275年曾劝阻过大汗的王磐。他说日本只是小国,海道险阻,很难征服。“胜之则不武,不胜则损威。”[1085]

另一大臣昂吉儿指出,备战日本已导致国内形势动**,如果百姓有不满情绪,难以旗开得胜。他在奏章中上书:

臣闻兵以气为主,而上下同欲者胜。近来连年对外用兵,三军屡受挫败,谈不上士气,海内不靖,一遇调军征粮,上下愁怨,说明并非都愿用兵,请罢兵息民。[1086]

磋商远征事宜从3月元廷收到使臣被斩的消息开始,一直持续到1280年6月。武将都赞同远征,最终忽必烈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决意加紧步伐备战。[1087]

元廷立即令沿海各省造船坊建造三千艘船舶,敕济州岛供应木材,[1088]命范文虎前往南方调集军队筹备远征。[1089]能参加远征的军队主要由以下几类将士构成:

曾自愿参与1274年征日之战的将士,[1090]由曾在高丽督造船舶的洪茶丘统领;曾在张世杰麾下的前南宋军及南宋水师,在沿海参与过抗元斗争的;[1091]曾因避罪附宋的蒙古、汉(包括女真人和北方汉人)、中亚人等将士,这类宋军将士可加入远征军赎罪。[1092]

海贼若愿意加入远征军,也可赦免罪责。[1093]

1280年末,范文虎上奏:已在南方沿海调集十万大军,江南军已筹备完毕。由于队伍中很多将士曾经隶属敌军阵营,或是逃兵叛将、海贼,他们的忠诚度和可信度还有待观察,为了监视这些人,朝廷又从上都的卫所调集三千名蒙古人加入江南军。[1094]

高丽忠烈王王昛亲自前往元朝京师,告知大汗他已调集一万名士兵,一万五千名水手,搜集到九百艘船舶,囤积十万石米粮,准备征伐日本。他请求大汗发三万元兵和高丽军组成四万东路军。[1095]

忽必烈对高丽王廷的表现大为满意,赏赐征日本东路军钱钞,[1096]善射军及高丽火长水军所获赏赐均高于其他部队。[1097]忽必烈命洪茶丘另调集元军,如人数不足可从牢犯中征召。[1098]最终,洪茶丘只征召到一万五千人。

忠烈王离开时,一位高丽武将抵达上都,奏报枢密院时称:

小国已备兵船九百艘,梢工水手一万五千名,正军一万名,兵粮以汉石计都十一万,什物、机械不可缕数,庶几尽力,以报圣德……除见在兵粮七万七百二十七汉石……粗备四万汉石……得正军一万名一朔粮凡三千汉石……今新佥四千六百军元无一物,何以防身?伏望善奏赐以衣甲五千,弓五千,弓弦一万,增其气力……兵船总九百,合用稍工水手一万八千。以此至于农民征发丁壮凡一万五千人,其不敷水手三千,于何调发?有东宁府所管诸城及东京路沿海州县,多有稍工水手,伏望发遣三千人补乏。[1099]

因此忠烈王在上奏高丽备战情况时没有如实说明,或是被部下误导,或是为取悦大汗。元廷对此反应相当吝啬,只给了一千弓箭和一百副盔甲。[1100]

1281年初,元廷设立日本行省,[1101]也称为征东行省,[1102]阿剌罕任右丞相,范文虎任左丞相。远征军的基本构成如下所示:[1103]

元帅:阿剌罕

江南军

司令官:范文虎

副司令官:李庭 张禧[1104]

东路军

司令:忻都

蒙汉军

副司令:洪茶丘

高丽军

司令:金方庆

副司令:朴球 金周鼎

1月25日,范文虎、忻都和洪茶丘拜会大汗,定下作战方案:(1)忻都和洪茶丘麾下将士从陆路前往高丽港口出发,其军备由海路运输;(2)江南军从庆元、澉浦和上海港出发,东路军从合浦和金州港出发;(3)李庭殿后,统领后备军,并保护庆元、澉浦和上海等港口,并取代参加远征的哈剌带麾下的沿海水师。[1105]

范文虎请求再派一万汉人(北方汉人)签军增强实力,忽必烈应允,但他又请求增援两千骑兵和巨石炮炮匠时,忽必烈不从,问他:“战船安用此?”[1106]但是他调遣一支高丽弓弩手前往江南军。

2月5日,忽必烈检阅了来自各地的远征兵。[1107]这些将士得到一个多月的假期后,于3月11日离开大都。在将领的践行宴上,忽必烈敕戒众人,提出两点:

始因彼国使来,故朝廷亦遣使往,彼遂留我使不还,故使卿辈为此行。朕闻汉人言,取人家国,欲得百姓土地,若尽杀百姓,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实忧之,恐卿辈不和耳。假若彼国人至,与卿辈有所议,当同心协谋,如出一口答之。[1108]

万事俱备,却还不能扬帆起航,一是要等风向适宜,二是计划出了一点变故。在大都布置战略时,议定让江南军先向北行至高丽的金州港,与东路军会合后,再一起横渡对马海峡登陆日本岛。但有人提出反对,认为此时的风向和水流不利于此次行动,于是计划变更为两军在壹岐岛会合。

诸将领赶赴出发港口、统领麾下舰队后不久,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年初时,高丽王廷曾向元廷求助驱逐侵扰沿海的倭寇,因此高丽东南海域有一小支水军巡游。[1109]3月,水军在高丽海岸俘获一艘日本船,船上发现了日本海岸的地图和要塞的详情。从地图中可知,太宰府以西的九州海岸有一座叫平户的离岛,岛上并未设防,也有能锚泊大船的深水港口。有人提议,如果江南军攻占此岛,再派轻舟去壹岐岛向东路军传信,两军可以夹击九州。忽必烈听到这项提议后,批复说:“此间不悉彼中事宜,阿剌罕辈必知,令其自处之。”[1110]

忽必烈传令两军必须在7月2日会合攻打日本时,舰队已经准备起航。舰队的实力如下所示:[1111]

东路军(高丽军)

蒙古汉军:15,000人(包括4000禁军)

高丽军:10,000人(9960在册)

高丽水手梢工:17,000人(17,029在册)

战船:900艘

粮食:123,560石

江南军(中国南方)

蛮子军(南方汉人):100,000人[1112]

(汉人水手梢工:65,000人)[1113]

战船:3500艘[1114]

粮食:500,000石

除去没有战斗力的水手梢工外,兵力总计达到125,000人。这支多民族联军的部队中,东路军有高丽人、蒙古人、北方汉人和女真人,辽阳官军和新附军(前南宋军)中有南方汉人。[1115]远征军不仅携带武器,还带了农具。[1116]这样看来,元廷可能许诺士兵征服日本后,会分配到田地。

江南军中也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将士,有南方汉人、北方汉人、女真人、蒙古人、中亚人以及高丽人分队。[1117]操控这支4400艘船的舰队的人数达82,000人,军队总计达20万人。

东路军的行动

1281年5月21日,东路军的首批战船从合浦起航,舰队花了几日光景扬帆,并在远海上排布阵形。之后,舰队遇上风暴,被迫在附近的巨济岛避难。[1118]两周后,舰队终于出发。

6月8日,征伐的舰队到达对马岛。一名高丽通事上岸劝诱日本人束手投降,遭到拒绝。金周鼎率领一支高丽军小分队在佐贺浦登陆。一番鏖战,血流成河,高丽军折损两员大将后击溃了守军。[1119]一名信使返回大陆,快马加鞭赶往朝廷向忽必烈汇报战况,称对马岛已经被攻占,从俘虏的敌军口中得知,筑前国的守军已经转移,留下六十里无人防守的海岸线,联军将领最后计划趁机攻打九州。[1120]

舰队驶往壹岐岛的途中,一艘乘载113名士兵和36名水手的大船被大风刮离航线,不知所终。6月13日,舰队用火炮对壹岐岛发起猛烈攻势,掩护高丽军在濑户浦登陆。壹岐岛被攻占后,成为进攻九州的据点。

此后一周,东路军派出轻舟在九州西岸的海域四处游弋,勘探海湾,测量水深,了解日本守军的海防。一支由三百艘船组成的舰队曾出现在长门海岸。[1121]同时,主力舰队涌入博多湾,在6月22日和23日两日,疾风骤雨般发射火炮,掩护金周鼎率领的高丽军登陆箱崎的志贺半岛。其他部队攻占了元海和龙古的岛屿。

高丽军夺取了志贺,但无法越过狭窄的半岛。他们在箱崎建立滩头堡,但被海塘拦截。日本守军在人数上更占优势。[1122]6月25日,元军企图从志贺沙嘴突防,失利后又增派更多士兵登陆,扩张箱崎的滩头堡。

登陆未遭抵抗就失败了。因6月23日夜间,日本人已经派出一小队武装小船侵扰元军,高丽史书记载,洪茶丘命高丽军发动总攻:

六月壬申(八日),金方庆、金周鼎、朴球、朴之亮、荆万户等与日本兵力战,斩首三百余级。日本兵突进,官军溃,茶丘乘马走,王万户复横击之,斩五十余级,日本兵之退,茶丘仅免。翼日复战,败绩。[1123]

从6月8日登陆对马岛到6月26日攻伐失利,双方有80多次交战,[1124]攻守战还在继续,胜负未卜。本州岛源源不断地派兵支援九州守军,形势对元军越来越不利。[1125]吸取了1274年战役的教训,这次日本人坚守在海塘后面,而不贸然冲出迎敌。为攻克壁垒,元军在一些船上搭置瞭望塔,行驶至深水区靠近海塘,方便炮手向对方发射火炮。元军用这种方式在海塘好几处打开了缺口,抄近路向内陆行进,甚至一度到达宗像。但元军没有稳固胜果,夜晚来临,他们就退守到滩头堡。

一周的鏖战让联军将领明白,对马岛战俘所说的筑前国海岸防守薄弱的消息并不正确,他们决意返回壹岐岛等待江南军的到来。[1126]6月30日高丽水军佯攻长门,掩护大军撤退。[1127]日本军乘小船追击撤退的舰队,一旦有船漂离阵形,他们就俘获登船。联军舰队在壹岐岛的濑户浦外抛锚后,立即布置对抗日本攻击的最佳阵形。大船相衔形成环状,小船居于中心。船舶之间用粗缆绳相连并架木板以确保安全。大船外架起发射火炮的石弩,向逼近的日军战船开火,弩手被安排在从甲板上伸出的木板上,向乘坐在没有保护措施的小船上的日军射箭。

这些战术让东路军不断击退试图登岸的敌军。此时,一支更为勇猛的敌军攻来。双方在暑气熏蒸的夏日激烈厮杀,不少从凉爽地区来的士兵筋疲力尽。很多士兵食用腐坏的粮食,饮用咸涩的海水后,一病不起。

军中又大疫,死者凡三千余人。忻都、茶丘等以累战不利,且范文虎过期不至,议回军,曰:“圣旨令江南军与东路军必及,是月望会壹岐岛。今南军不至,我军先到数战,船腐粮尽,其将奈何?”方庆默然。

旬余,又议如初。方庆曰:“奉圣旨,赍三月粮,今一月粮尚在,俟南军来合攻,必灭之。”诸将不敢复言。[1128]

江南军的到来

此时,壹岐岛的东路军将领并不知晓,江南军起航的日期因一场变故而延期了。在庆元、澉浦和上海的将士都已登船准备出发,但东征军统帅阿剌罕突然病逝,这让江南军的司令范文虎进退不得。大汗有令,他必须在7月2日与东路军会合,但军中又不能一日无主帅。他决定先派三百船前往壹岐岛知会东路军阿剌罕的死讯,同时又派信使赶往大都请求大汗指示。

三百艘船于7月10日到达壹岐岛,日本的巡逻兵马上向太宰府汇报这一军情,将这些船描述成了“宋朝”舰队。[1129]江南军送去的消息对东路军的将领而言并无太大价值,也无法提高士气,因为他们还是不知主力舰队究竟何时才能到达。新到的五十艘船加入了金方庆率领的小分队,突袭日本海岸。[1130]与此同时,忽必烈一接到阿剌罕的死讯,当机立断地指派阿塔海接任主帅。阿塔海火速赶到庆元,7月5日,江南军终于出发。经过集合整顿,在东海和黄海航行七昼夜,[1131]首批战船于7月16日到达九州肥前的离岛平户。[1132]

或许是为了拖延、组织江南军和东路军的会合,日本守军马上发动进攻,一边阻挠江南军在平户登陆,一边集中主要火力攻击停泊在壹岐岛佐贺浦的东路军舰队。7月16日,龙造寺季时、山代荣神和少贰资时率先发动第一轮攻势。但由于他们乘坐的小船没有任何遮蔽,而东路军的战船环成一周又箭炮齐发,日军无法靠近登船。只有其中一船日军在河野通有的带领下成功杀出一条血路。日本武士特有的无惧生死的精神,让他们踩着小船直挺挺地冲向了联军的舰队。东路军以为这些人是来谈和的,船上的弓弩手便没有向他们放箭,准许他们靠近。而这些日本武士将小船绑在一条东路军战船上后,便蜂拥登船,大开杀戒,放火烧船。两日后,日本守军又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攻击。这一次,联军舰队万箭齐发,抵挡了攻势,少贰资时则身中火炮而亡。[1133]

之后,双方不知为何停战了三周。日本人经过一个月紧张的斗争,片刻不得放松警惕,内陆的城镇已经开始陷入恐慌,市场上粮食短缺。然而,联军没有好好利用日本守军的不利形势,且他们自己的物资也在日益减少,再拖延下去并没有任何好处。

最后,8月9日至15日这周,江南军从平户向鹰岛转移,8月12日,东路军也起锚离开壹岐岛的据点,前往鹰岛北海岸。[1134]一大批日本武士驾舟楫从松浦赶来,试图阻止元军,但未能成功。江南军和东路军在8月15日完成了会合。是夜,肥前海岸上的日本人能看到海面上元军舰队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听到船上锣鼓铙钹的铿锵声。

鹰岛是位于今津湾入口的一处天然港,可以通往太宰府。与东面一百里外的博多湾相比,它因没有石坝保护而守卫相对薄弱。两军决议于8月10日进入今津湾。[1135]8月16日,江南军的战船首先靠近今津湾。战船航速很慢,因舵手小心谨慎,犹豫不决,不敢进入海湾而耽误了不少时辰,结果午时快过,舰队还在入海口徘徊。当日天气闷热阴沉,水面平静无波。舵手见海中有异物,不敢确认是礁石还是阳光下的山影。黄昏时,海面冒出一缕刺鼻的水汽向岸边飘去,元军在雾气中看到黑色的水柱喷向云端,他们认为这是预示暴风雨的黑龙。舰队中的舵手们惊恐万状,迷信的水手向将领汇报看到了海怪。

更让人震骇的是,此时海上狂风大作,暖熏熏的,带着硫黄味,接二连三地一阵比一阵猛烈。海上开始刮起了令人生畏的台风。船上的将领们大惊失色,无暇看顾士兵船员,大家都各寻活路。很多人试图将船驶入今津湾寻找港口避难,但由于吹的是东风,海面又惊涛骇浪,失控的船舶要么相互挤压撞击,要么触礁撞成碎片。

北方军和辽阳军的将士不通水性,伤亡最惨重。阿剌帖木儿麾下的人跳海时有三分之二溺亡,剩余三分之一游向鹰岛获救。万户厉德彪和副官拒绝服从命令驶入今津湾,驾船驶向大海安然躲过风暴,未有折损。范文虎和李庭的船舶都遭到破坏,他们紧抱一块浮板才设法漂抵平户。[1136]

驻在平户的将领是张禧。台风来临之际,他让部下下船,在岸上建造避风所。他命人将船锚泊在离岸一段距离的海上,每只间隔五十步,避免相互碰撞或撞击海岸。

将领们商议前程时,范文虎主张撤退,但张禧认为尽管在风暴中折损了一半兵力,但幸存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士兵。如今他们在异国遇难,一定会破釜沉舟,顽强作战,从敌人手中抢夺口粮。但范文虎坚持己见,一定要退兵。他对张禧说:“还朝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然后范文虎便逼张禧分出条件最好的船舶给他,于8月20日率部下前往高丽。[1137]随即,张禧命部下登船。当时他有四千人,船舶不够用,他发现其中一些船上有75匹战马,便下令弃马,尽量挤出位置让士兵登船。[1138]

根据《元史》记载,远征军士卒十丧六七,死伤惨重。[1139]流尸被冲刷到今津湾海滩,堆积如丘陵,可踩踏而行。[1140]根据《东国通鉴》记载,江南十万大军全部阵亡,但因为高丽船舶质量较好,高丽军只损失了四分之一,余众8月20日回到合浦。[1141]并非所有将士都溺亡,有一大批人被日军所俘虏。

这场灾难后不久,一名叫于阊的士兵千方百计回到了国内,几年后又有两名士兵莫青和吴万五逃回。“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1142]他们陈述的情况成为元廷审判远征将领的证供,结果范文虎获罪,而张禧则受到赦免。

三人透露,范文虎和部将挑选了最好的船舶于8月20日返航后,有十万人留在九州众岛上。众人推张百户为主,听其号令。张百户让大家伐木造舟返家。8月22日,日本人来战,大部分元军被杀,余下二三万人被俘虏,并于8月24日被送至八角岛关押,除新附军外,蒙古人、高丽人及汉人(北方汉人和女真人)皆被杀害。[1143]

日本典籍记载,日本人于8月20日和22日两次向鹰岛的幸存元军发起攻击。直到9月3日将一队被逼得无路可退的蒙古人消灭后,才肃清了元军所有的残余势力。两千人并三艘船投降。[1144]

筹划第三次远征

这次元军远征的失利,不仅日本举国欢庆,祈福感激“神风”天佑,而且高丽和元朝也有诗人赋诗称颂。[1145]

大都的元廷中,官员们灰心沮丧、忧心忡忡,害怕日本人乘胜追击攻打大陆。

最薄弱的防守地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高丽的东南沿海。应高丽王的请求,元廷从金州和合浦到全罗道沿海置镇边万户府,加强防守。[1146]江南的后备军仍驻庆元、澉浦和上海,以防敌军侵袭。返航的船舶被送去修整。[1147]

随后的几个月,高丽和南方三番五次地受到侵扰。1283年初,日本人袭击了高丽海岸,烧居室、掠子女。[1148]晚些时候,在南方发现了日本谍者。从一名被抓捕的间谍口中得知,他和其他同伙都是被日军俘虏的江南军士卒,被日本征召从事间谍活动。他们乘坐日本商船回到元朝境内,刺探造船及兵力,并混入新附军的队伍。[1149]

经历元朝两次东征后,日本可能想探听元朝的军备情况,以便早作应对。但对元廷而言,传播日本侵扰高丽和日本谍者在南方活动的消息,目的可能是故意激起百姓对日本的不满,支持朝廷准备再次东征。

第二次东征失利,舰队受损严重,让忽必烈大为震怒。他命阿塔海马上着手第三次远征。朝廷上无人敢劝说大汗打消念头,只有第二次远征幸存回来的江南军将领相威,在奏章中上言:

倭不奉职贡,可伐而不可恕,可缓而不可急。向者师行迫期,战船不坚,前车已覆,后当改辙。今为之计,预修战舰,训练士卒,耀兵扬武,使彼闻之,深自备御。迟以岁月,俟其疲怠,出其不意,乘风疾往,一举而下,万全之策也。[1150]

大汗答应收回对阿塔海的诏令,并解散日本行中书省,暂缓东征的行动,[1151]但备战并未中止。因为大汗希望下一次远征的军队必定要实力最强,装备最先进,胜过前两次。元廷还于1282年和1283年两次下令,将除谋反和杀人外的所有重犯都发配充军,远征日本、中南半岛,[1152]任命阿塔海为总帅,阇里帖木儿和刘国杰为副将。除已经调集的军队外,忽必烈还派两千蒙古人、一万探马赤(蒙古其他部落的人)和两万禁军参加水战训习。[1153]

大汗还应阿塔海的请求,指派富有水战经验的大都炮队指挥张林(前南宋将领)、海道运粮招讨使万户张瑄和朱清(二人均曾为海寇)加入重置的日本行中书省。[1154]前南宋将领程鹏飞设置了赏罚制度,有军功者当即予以奖励。[1155]

与此同时,朝廷推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船工程。1282年曾就造船事宜五次发诏:(1)2月,遣使往乾山(热河南部),造江南战船千艘;(2)6月,造船工程从乾山转移到平滦(今河北东北的滦县);(3)8月,应允高丽国王请自造船一百五十艘;(4)10月18日,敕平滦、高丽、耽罗及扬州、隆兴(南昌)、泉州共造大小船三千艘;(5)修整范文虎东征所带回的三百艘船舶。[1156]1283年初,綦公直奉命前往南方造船千艘。1274年东征日本,綦公直奉命在高丽督造战船;1275年攻打长江,綦公直奉命在襄阳督造战船,经验颇丰。

木材需求也因如此浩大的造船工程而增加。如为平滦造船提供木材,巴延岱率九千探马赤军于乾山(热河南部)和都山(河北东北)伐木,[1157]八千军民将木材运下山,并从滦河漂运到平滦的造船坊。[1158]巴延岱曾上报,砍伐的树木达十四万二千有奇。[1159]乱砍滥伐造成山体**,一位僧人见此曾赋诗感叹:

万木森森截尽时,

青山无处不伤悲。

斧斤若到耶溪上,

留个长松啼子规。[1160]

士兵们从木材场抢占贮存的木材,拆下庙宇民居的横梁,朝廷允诺给予赔偿。[1161]

远征定于1283年夏出发,高丽王廷受命储备二十万石军粮,[1162]远征之举遭到强烈反对。刑部尚书崔彧上奏请求暂缓两三年再出征。他认为征召水手、建造船舶已经让百姓怨声载道,南方盗贼相继而起,召募水手,当从所欲。[1163]大汗又让太常寺卿汪忠良选择吉日出征,汪忠良也建议先取消东征计划,因为他认为征用自己国内资源去跨海征服一座小岛,得不偿失。[1164]忽必烈无视谏书,命在南方的忙兀台镇压叛乱。

之后,忽必烈突然之间又改变主意,令阿塔海放松对船匠的要求,并返还强征的商船。[1165]原本纳入东征军的一万禁军被遣回上都,遣散在热河南部和河北东南部伐木的探马赤军,恢复屯田。忽必烈突然改变主意,可能是因为1283年夏他派往暹罗和马拉巴尔的使臣被占城人扣押。

1283年下半年,元廷派兵从广州出发征讨占城。原先被征召入伍准备远征日本的重犯加入了攻打占城和缅甸的军队。[1166]1284年3月中旬,阿塔海受命从麾下分派一万五千人和两百艘战船支援远征占城的军队。[1167]

深入部署东征日本

尽管征日计划暂且推迟再议,但并未取消。因反对意见过多,且困难重重,元廷决定换个方式建造战船和征兵。1283年9月,浙西道宣慰使史弼上言,建造远征日本的五百艘战船为百姓带来了过多负担,可以取阿八赤手下“新开河”的船只,交付阿塔海,并付钱在沿海招募有航海经验的水手,而不可强征。[1168]1284年又下谕,长年向导、舵手、篙手及其他水手,除军饷外,再额外付钞奖赏,[1169]这些人连同原来从事海运而转来入伍的人都参加水战训习。[1170]至于造船和奖赏所需的经费,元廷敦促官员和民间捐赠,很多投降元朝的前南宋官员,如陈懿等人,献出巨资以求讨好大汗。[1171]

然而,造船工程和征兵计划都没有很大进展。前往南方巡视造船坊的官员回来说承揽人渎职,当地官员袒护。[1172]朝廷试图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监督并协调江苏、江西和湖南等地造船坊的任务,但数月之后又撤了这一机构。[1173]高丽建造船舶时,也发生了官员腐败渎职,百姓民不聊生的状况,1284年高丽暂停造船工程。[1174]朝廷允许高丽王保留自行出资建造的一百艘船。[1175]

1285年秋,东征日本的计划又被提起。朝廷设征东行省,以阿塔海为左丞相,刘国杰和洪茶丘为副手。[1176]除加重在高丽和南方的造船任务,朝廷还命改造漕船为战船,并征用商船。[1177]

由于自愿应征入水师的有航海经验的人寥寥无几,朝廷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其中一项措施是募水工至千人者为千户,百人者为百户。忙兀台建议,赦免贩运私盐之人,招其入伍,服役期间给予钱钞奖励。[1178]另一项措施是征兵制度,元廷下令征召水手,“括江淮水手”[1179],及曾在造船坊干活的南方汉人、高丽人、女真人。[1180]为补充士兵人数,朝廷赦囚徒,黥其面,招入伍。[1181]朝廷还收集占城散军,纳入征日队伍。[1182]又增阿塔海征日本士兵万人、巨石炮炮手五十人。[1183]

1285年12月22日和23日两日,大汗在朝上议会,制定征日战略及确定出征日期。计划从高丽派一支远征军进攻日本。征东行省受令派战船护送一百万石米从南方海运至高丽合浦港。[1184]令高丽贮米十万石,发兵一万人,除小船和登陆船外备船六百五十艘。[1185]粮食和兵力须在次年3月于合浦准备完毕,征讨日期不得晚于次年8月。[1186]

一个月后,计划突然取消。1285年夏,东京的安南人埋伏突袭元军,让元军蒙受重创。不少元军将领被杀,元帅皇子脱欢也匆匆撤回元朝境内。或许到当年末,忽必烈才意识到在南边所受到的巨大挫败。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中南半岛却控制了中国和南亚和东南亚诸国的水路要塞。和平的中南半岛才能保障商船的安全,给元朝带来了东印度群岛和印度地区的财富。于是大汗于1286年正式下诏,推迟东征日本,称不值得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远征一海之隔的日本,而且日本未曾相侵,如今安南犯边,应全力以赴应对安南。[1187]

朝野内外听闻停止征日的消息,皆大欢喜。吏部尚书上言:“江浙军民欢声如雷。”[1188]但忽必烈并未完全放弃征日计划,直到1294年驾崩前,他还下令让南方及高丽继续调集军马、教习士卒并建造船舶。[1189]

结论

元军将领之间长期不和,纠纷不断破坏了元军的团结,造成了远征日本的失败。1272年远征珍岛时,金方庆和阿塔海之间有过冲突,1274年征日时,金方庆和洪茶丘之间又有对抗。将领之间意见不合、民族矛盾尖锐以及私人恩怨都已经不是秘密,且根深蒂固,所以1281年登船出征日本前,忽必烈不得不出面让将领们和睦相处,完成任务。

不仅作战的武将之间没有统一的目的。1280年,昂吉儿指出,军队上下级之间,各部队之间都相互妒忌猜疑、相互对立。更严重的是,大汗和赞同征日的武将与反对征日的文官之间也多有争执。每一回要备战日本时,在京师及地方众多反对此举的官员中,王磐、耶律希亮、昂吉儿、相威、崔彧、汪忠良和刘瑄只是少数敢于发声的朝臣。高丽的官员不情不愿地拖延备战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征日的准备工作。

在反对远征时,文官的言行代表了百姓的情感意见。高丽百姓经受了半个世纪的战乱,南方的百姓也遭受了三百年的战事,元朝又要他们为征战国外提供兵力和物资。因此,朝廷置办物资、造船、征兵及其他一切需要民众的计划,都阻碍重重。高丽人乞求五千战具、五千弓弩和三万元兵时,元廷只同意调拨一百战具、一千弓弩和一万五千兵马,且还有很多人是从犯人中征召的。范文虎请求巨石炮支援时,则遭到了拒绝。

江南军的船舶数量不充裕,质量也不上乘。1281年,蒲寿庚受命打造两百艘海船用于征日,但他只完成了五十艘。[1190]这些船舶粗制滥造,都沉没在日本海岸,而大部分的高丽船舶却经受住了暴风雨的侵袭。正如元朝将领相威指出,百姓匆忙赶工,在大兵出征前草草完成任务,船舶质量堪忧。后来,又发现了承揽工程之人敷衍了事,因为很多造船坊的工人都是出自原南宋水师的将士,他们很可能暗中破坏工事。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远征的失利,忽必烈耀武东海异域的雄心寂然而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