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南宋时期(1127—1279) 第四章 南宋水师的建立(1 / 1)

北宋京师开封,时称汴京,于1127年1月9日遭到金兵攻击。大雪冰封,入侵的金人冲过冰冻的护城河,攀上城墙,逼退守城士兵,结束了三十天的围城。北宋京师的沦陷,标志着宋朝与新崛起的金朝之间的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达到**。宋廷中的主和派和主战派、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削弱了宋朝军事防御。[452]朝廷对金人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主战派占上风时便号召全国武装戒备,主和派占上风之时便解散了各地援军。

攻下开封后,金兵在城外驻扎了五个月,直至城中百姓用大量金银赎城。之后,金兵掳走皇帝宋钦宗、太上皇宋徽宗及皇族朝臣三千人,最终激起汉人反抗。6月12日,宋钦宗之弟,庙号宋高宗的赵构称帝重建宋朝。背负着国恨家仇,宋高宗重组政府,并起用主战派中的李纲辅助自己。

李纲任尚书右仆射的两个月间,积极重整涣散的宋军,供以军备,激励尚武军士,修建防御工事。他要求训练大量的骑兵,并为北方仍在积极抗金的义军提供军备。1127年7月31日,李纲上言,朝廷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守卫南方,“习水战以击其济渡,使进无所掠,退不得归”[453]。他的提议得到准许后,李纲立即着手重置水军七十七将,造舟船,招募水兵。[454]这一系列行动成为南宋新建水师力量的开始。

新建南宋水师

北宋时期建立的水师尚存,为李纲新建水师的重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宋朝的开国皇帝积极支持水师的建立,[455]各路都建立水军。[456]此外,禁军中有两支“虎翼”水军,[457]广州有东南道巡海水军。[458]1001年,步军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亲制火箭、火球及其他用于水战的燃烧性武器,[459]造船务匠项绾等献海战船式。[460]

然而,北宋时期大部分的水师都隶属厢军,士兵除了汉人也有“契丹、渤海、日本外国人”[461]。宋神宗时期(1067—1085),各路水师得到重组和扩建,驻扎在全国79个地区(见表14)。有些地区,如广州和江苏等有两支水师,而泗州(在今安徽)等地有三支水师。[462] 表14 各路水师[1]1068—1085[463]

宋朝河东路相当于今天的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为作者的原文)

续表

当时应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

当时应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

当时应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

从地图上看,似应为成都府路和梓州路。

当时应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

湖北永平,湖南长沙和常德,浙江杭州、明州和金华等地设有造船坊,安徽池州(今贵池)有水师补给仓库,广州有大型造船坊建造远洋船舶。[464]广东澄海(汕头附近)有教阅中心训练东南道巡海水军。[465]

各地部署的水师规模并不大,可能一两艘武装的舢板就组成一支水师,内河水战时,使用的可能就是大一点儿的划艇。陕西路的四支水师驻扎在今青海省黄河源头,后来因对战吐蕃受损,北方的一些水军则因对金作战受损。因此,李纲于1127年开始重组水师之时,只剩77支水军。

巡海水师的规模比较大,且都由皇上赐名(见表15)。

表15 北宋巡海水师[466]

造船坊事务繁忙,既为水师制造战船,也负责制造漕粮运输用船。[467]1086年,温州和明州的造船数量减少至600艘。[468]1114年,规定这两个港口的造船坊打造三百料船舶三百艘。[469]这一造船政策一直执行至与金朝对战前。

李纲制定的防卫战略十分依赖水师的力量。他曾上奏言:“虽有高城深池,弗能守也,则何以战?虽有坚甲利兵,弗能战也,则何以和?”[470]他认为最牢固的守卫之道是依靠水师,因为南方之人习水,擅长操控舟楫,能成为出色的船员;而北方人惧舟,不敢登船水战。[471]除了重整原各路水师之外,李纲还建议建造战舰,为各路水军配一支舰队,以守卫黄河、长江及淮河。他认为朝廷应当招募“习水而能操舟”之人为水兵,“以楼船凌波为号”组成楼船军,并将他们都记录在案,“平时许其自便,有故则纠集而用之”[472]。他特别强调水战中火器的运用。[473]

李纲的水师中有各类战船,共九种:(1)桨轮船,海鳅;(2)哨马;(3)双车;(4)得胜;(5)十棹;(6)大飞;(7)旗捷;(8)防沙;(9)水飞马。[474]李纲提议朝廷鼓励私人船主进献船只,并启动造船计划。他认为鱽鱼战船最为方便灵活,为发展造船业,提议以此建造统一标准的船。[475]

1127年8月20日,李纲上奏:

濒海沿江巡检下,鱽鱼船可堪出战……头方小……尾阔可分水,面敞可容人兵,底狭尖如刀刃状,可破浪。粮储、器仗置黄版下,标牌矢石分两掖,可容五十人者,面阔一丈二尺,身长五丈,依民间工料造打,每支四百余贯。今来召募诸路水战人,且以三万人为率,每船可容五十人,合用鱽鱼船六百只,计用钱二十四万余贯。

江淛州县虑财赋窘迫,欲许人户入中,每十五只,进士补迪功郎;十八只,补承节郎;十四只,补承信郎。不以进纳出身为官户。有官人愿入中,四只,许占射乡便合入差遣一次。[476]

上交官府的民船都被改造成战船。但有些船舶若需要改头换面,官府就直接出钱收购。[477]

不过,私人船主很少有听从李纲号召的,徒有虚名的贵族头衔对他们并无太大吸引力。金人计划从海上进犯的消息传来后,水师的规模便不断扩大,对船舶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朝廷决定派一支三千人的水军赴山东登州港和莱州港,以及江苏海州港。[478]户部尚书吕颐浩在10月时建议纠集所有海船守卫沿海。[479]朝廷征用大型商船,立即引起了船主的强烈反对,朝廷最后同意只征用一半商船。[480]1128年7月,一场大规模的造船计划启动,江(江西和安徽南部)浙(浙江和江苏南部)的造船坊受命于15日内完成战船舶的建造。[481]

招募水军之初,官员并未意识到要寻求合适的人选。如吕颐浩提议召“能没水经时伏藏之人”[482]。1127年8月时,各地水军的人员名额为200人,但至10月及次年7月时,又再次招募人员。[483]

至1128年秋,水师已形成相当规模。宋高宗及朝臣于10月28日在镇江检阅了部分舰队后,对战舰的造型和强度印象深刻。浙东路马步军都总管杨应诚,早前曾提出在高丽建立水师基地以对鸡林(今吉林)的女真发动海战,借道迎回被俘的宋钦宗和宋徽宗。宋高宗阅兵时,望着驶过的战船,便应允了杨应诚的计划,派其于次年7月前往高丽。

女真人的威胁

当时高丽王朝(918—1392)的国王十分忌惮邻国大宋和金国,但对金国忌惮的程度更深,因此他婉拒了宋朝使者在高丽建立水师基地的提议,并指出大宋可以从山东半岛对金国发动海上攻击。但杨应诚坚持认为,高丽离金国的距离更近,更适合建立水师基地。后来,一位高丽官员去驿馆拜访杨应诚时,向他坦承,高丽朝廷十分畏惧金国。杨应诚提出:“女真不善水战。”这位官员告诉他,金人当时已十分精通水师事务:“彼常于海道往来,况女真旧臣本国,今反臣事之,其强弱可见矣。”[484]

尽管大宋的商人为绕过辽国,曾与女真人通过海路进行贸易,但这是宋朝第一次得知女真人的水师实力。事实上,历经100多年,女真人的海上力量已经越来越强大,曾一度侵袭高丽的海岸。1019年,甚至有一支刀伊部落的女真人曾乘坐50艘船穿过对马海峡,攻占了壹岐岛,并登陆九州的博多海湾。[485]

杨应诚带着高丽国王(1128年7月21日)的信回国,信中告诫宋廷不要执行这项莽撞的计划:

且金国东面临海,金人尤其擅长水战。其使团曾携带淮南路(江苏北部)和两浙路(浙江和江苏南部)的信息回国。若金人遣战船从海路突袭,我担心宋朝北方会遭遇陆战,而南方会有水战,腹背受敌之下危机四伏,到此时便悔之晚矣。[486]

高丽国王信中的担忧后来得到了应验,但当时杨应诚回国呈上书信的时候,宋高宗勃然大怒。右仆射黄潜善建议“以巨舰载精兵数万,径捣其国,彼宁不惧”[487]。但曹勋建议派水师航海远征攻打鸡林,救回徽宗和钦宗。[488]但当时朝廷内多是谨小慎微的官员,所以两人的意见都未被采纳。

幸好当时这些不切实际的意见都未被采纳,因为1129年3月,金兵对南宋发起突袭,几乎逼近长江。宋高宗南下杭州避难,并将杭州定为“行在”。这时,长江成为第一道防线,水师力量亟须壮大。当时一位文人写道:“朝廷岂不知其(金兵)所利者骑也,我所利者舟师与步兵也。江浙(淮)之地……此皆骑之危地也。舟师步兵之利地也。”[489]

水师规模急速扩张后,各小队需要统一指挥,协调作战。由于沿江防御和沿海防御的性质不一样,两者需要有所区别。因此,1129年4月2日,[490]朝廷下诏:

吏部郎官郑资之除沿江措置防托,监察御史林之平为沿海措置防托,并许辟置僚属。所管地分,之平自杭州至太平州,资之自池州至荆南府。[491]

分别任命掌管沿海防御和沿江防御的官员,是将远洋舰队和江河舰队区分开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标志着南宋水师的建立。[492]沿海防御官员掌管的范围从建康沿长江以北一直到当涂,从这一点或许也能说明朝廷更重视沿海防御。

两位官员通过收购民船的方式建立水军。

既而之平言:“应海船乞于福建、广东沿海州军雇募,分作三等:上等船面阔二丈四尺以上,中等面阔二丈以上,下等面阔一丈八尺以上,并以舡中堵为侧(则)。上等船募稍工二人,水手四十人;中等稍工一名,水手三十五人;下等稍工一名,水手二十五人。舡合用望斗、箭隔、铁撞、硬弹、石炮、火炮、火箭及兵器等,兼防火家事之类。募舡候到日,别作旗号,令布沿江,各认地分把隘。如有探报及观望烽堠,节次应援。舡十只为一,差所募官一员管押。”[493]

其中一名官员林之平受命从商户处征募六百多只船舶,并将其分为三组,每一组轮流为官府服役半年。如此一来,剩下的三分之二船舶还能归商户使用。[494]平江府(今苏州)浒浦的造船坊受命建造长八丈的八橹战船,每艘用钱一千一百五十九贯,以及长四丈五的四橹战船,每艘用钱三百二十九贯。[495]

10月中旬,谍报金人将由海道攻打江苏和浙江。[496]南宋水师加紧备战,并让各路军队中的士兵转为水军。[497]部分战舰前往长江口的福山,由韩世忠指挥。[498]

1130年的海上会战

兀术率领金兵,于1129年下半年如履平地般渡江攻下建康。守卫在附近的南宋舰队眼睁睁看着,却无人迎敌。南宋战船的消极行为可能是由于水军统制邵青的力竭战败。[499]

金兵绕开宋军,**长江以南的富庶地区。1130年1月22日,金兵攻下临安,宋高宗也差点被围困,但幸好林之平率一百艘军粮船及时抵达。[500]宋高宗及其随从官员打算登船之际,禁军发生暴乱——因为禁军中大部分是惧海的北方人。十七名带头作乱的人被处决后,其余将士都上船了。[501]1月26日,船队出海。

金兵的先头部队于2月4日到达明州。[502]金人的骑兵势如破竹,将宋兵逼退到城墙。就在宋兵无力抵挡之际,突然有一支南宋船队破浪而至,弓箭手和十字弩手登陆从两翼包抄金兵。金兵被打得措手不及,近千人被击杀,于是火速撤兵。[503]尽管这是一次人数少的后防战,却是宋兵四年来对金人的首次胜利,大大提升了宋人的士气。[504]

2月16日,金兵的主力部队随后赶到并包围了明州,并于2月20日攻占港口。宋兵虽然奋力抵抗,但只是为了掩护宋兵主力部队从海上撤离。宋高宗乘坐战船,随南宋战舰安全抵达温州。待金兵将领发现目标已经顺利逃脱时,虽然懊悔不已,但仍然不肯放弃追击。金兵中有一名老将斜卯阿里曾与高丽人作战,歼灭过契丹(辽国)战舰,颇有水战经验。也正是因为他连破宋兵,获南宋战船二百艘,兀术才能率军渡长江南下。[505]

斜卯阿里集结明州及附近港口的所有船舶,出海追击宋高宗。他沿海南下三百多里,于3月6日,遭遇张公裕率领的一支舰队。双方在狂风暴雨之夜交战,阵形都来不及布置。张公裕命大型海船击沉无数金兵的轻型舰,斜卯阿里只得退战,逃回明州港。[506]

由于宋军日益逼近,兀术对临安烧杀抢掠之后,决定撤离。金兵过太湖时,被宋军统制陈思恭率领的一小队水军击败。[507]4月24日金兵到达长江南岸的镇江后,发现自己又被韩世忠的部队拦截。韩世忠自2月初便集结军力,建造战舰,希望能在兀术回程时伺机狙击。[508]

世忠以海舰进泊金山下。将战,世忠预命工锻铁相连为长绠,贯一大钩,以授士之骁捷者。平旦,敌以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为两道出其背,每缒一绠,则曳一舟而入,敌竟不得济。[509]

兀术率军逆流而上到达建康,希望找到宋军防线的突破口渡江,但再次战败。诸多人献计,他接受了其中一条建议,即从一片芦苇地中开凿出20里(约7英里)大渠。金兵一夜间开凿完成,但船舶刚一驶出,即被宋军发现并逼退。

之后兀术悬赏求计。据史书记载,一王姓福建叛徒,教金军在小船中填土,上铺平板,以抵挡宋军的火箭和火油攻击,然后用火箭射向宋船的篷帆。金兵连夜准备箭弩,兀术伺机作战。韩世忠见到敌军备战,便派信使招安邵青共同抗敌。邵青当时有一支规模较大的民间水军,但他拒绝了韩世忠。[510]

5月22日,[511]天气闷热无风,兀术认为天时已到,用一匹白马祭天后,率兵过河。金兵的战舰做好了万全准备,划桨飞速前进,从黄天**越过长江。

天霁无风,丽日赫天,海船皆不能动,篷则火起。世忠海船本备水陆之战,人皆全装,马皆铁面皮甲,每船有兵、有马、有老少、有粮食、有辎重,无风不能行。火烘日曝,人乱而呼,马惊而嘶。[512]

宋人的船舶被火箭射中燃烧,船上的人惊慌失措,纷纷跳江。大部分船只遭到焚毁或沉没。混战中,兀术成功率军北渡长江。[513]战祸频仍的南宋,只有水军迸发出了获胜的希望的光芒,因此南宋朝廷加大了对水军的扶持力度。[2]

持续扶持水师

这几场战争震惊朝野,更坚定了宋人抵抗金人的决心。尽管这几场战争不起决定性作用,也无法影响战争的总体进程,但却是宋人第一次阻止了看似锐不可当的金兵。而在战争中一鸣惊人的是南宋的水军,而非陆军。因此,南宋朝廷开始重视水军的建设。

1131年,陈克、吕祉和吴若共同撰写的兵书中写道:

盖被江负海,则骑不如步,然则戎马之未蕃,亦非所患也。惟是江海之间,舟楫之便,周瑜尝论之矣。泛舟举航,朝发夕到,上风劲勇,所向无敌。又以谓舍鞍马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以我之长,攻敌之短,胜负可见矣。[514]

前宰相李纲于1132年上奏:“近年以来,大将拥重兵于江南,官吏守空城于江北,虽有天险而无战舰水军之制,故敌人得以侵扰窥伺……加以战舰水军,上运下接,自为防守。敌马虽多,不敢轻犯。”[515]户部尚书章谊热切支持水师建设,他曾三次上奏陈述筹备水师的重要性。其中一份奏章中提到:

今朝廷暂驻浙东,襟带江海,实凭川险以却敌骑。然则巨浸湍流盖今日之长城也,楼船战舰盖长城之楼橹也,舟师战士凿工没人盖长城之守卒也,火船火筏强兵毒矢盖长城御攻之具也。设有江城万里,则尺寸之地不容于不守。

今有巨浸湍流顾,岂可无守御之备哉?守御之备莫如舟师,用舟师之策莫如中流以守。且金人攻城长于用炮,我之舟师中流以守则矢石有所不及。金人野战长于用骑,我之舟师中流以守则骑兵不能奔冲。[516]

与此同时,因为临安的位置会受到海战影响,所以朝廷也十分惧怕金兵从海上进攻。1132年,监察御史沈与求的一份奏章中提到,金兵正在备造海船,如果他们攻占明州,便“已入吾腹心之地”[517]。之后不久,吕颐浩也提到:“然虏舟从海道北来,抛大洋……直至定海县。此海道一也,系浙东路。若自通泰州……放洋至洋山,沿海岸南来,至青龙港[3]。又沿海岸至金山,入海盐县澉浦镇黄湾头,直至临安府江岸。”[518]

再加上韩世忠及其他朝臣武将的反复忠告,[519]朝廷和百姓也开始意识到筹备水师的紧迫性。为断绝金兵获取沿海水域的消息,南宋朝廷纠集江苏北部的火长和远洋船员,威逼利诱,让他们为南宋舰队效命。

为防止造船、导航技术泄露到敌方,朝廷也严禁福建、广东和浙江的商人派船与北方通商。[520]1130年,陈思恭在太湖之役中一鸣惊人,朝廷将其调遣至隶属明州的定海岛任水军都统,命其在此检查、拦截前往北方的船舶。[521]

沿海制置的官员

宋廷在明州定海设立沿海制置使司[522],专门处理水军事务,这是推动水师规模扩张的关键性举措。1132年,设立这一机构的计划初步形成。[523]8月14日,沿海制置使仇悆上陈:“已被旨制置使叙位依发运使例,所有本司属官亦乞依发运司属官条例。”[524]

沿海制置使司成立之初,人员和预算都不多。1133年10月,沿海制置使郭仲荀请求朝廷“乞辟差书写机宜文字一员”,之后又请求设参议、干办、准备差使人吏等。[525]至于运转经费,1136年户部支银二千两、绢一百匹、钱二千贯及日常用粮。[526]

沿海制置使司的权力和管辖范围十分灵活机动,有时南宋的所有沿海地区都归其掌管,如1133年至1135年期间;有时只有浙江和江苏是其管辖范围。有时设两位制置使,一位负责北方沿海事务,一位负责南方沿海事务。[527] 表16 水师驻地(1127—1132)[528]

这一改革改变了水师的性质。北宋时,大部分水师隶属各路陆军,到南宋时则隶属禁军。[529]北宋时,80多支小规模的水军驻扎在全国内陆各个地方,而南宋舰队则集中在几个战略要塞。

水师规模的扩张

沿海防御机构设立后的几年内,不断有金兵准备从海道进攻的消息传来,让宋人一直处于警备中,扩大水师规模的事宜被迅速提上日程。1133年5月,南宋统制徐文(亦称徐大力)准备起兵造反,朝廷得知消息后,派军追捕他。徐文听到风声,决定逃跑。他率4000人,乘坐60只海船从定海港出发,北上前往江苏盐城,投靠刘豫在金国扶植下所建立的伪齐政权。他告知刘豫,尽管南宋已经有所准备,但其实际沿海防御力量十分薄弱,而两浙路可由水军轻松攻破。刘豫接受了徐文的建议,并任命其为山东莱州知州,负责督造战船,而他则率60艘大型战船袭击江苏的通州(今南通)和泰州。[530]

两年来,宋廷不断收到谍报称,刘豫在通州、海州、莱州和密州(今山东高密)等港口准备战船,一旦等金兵从陆上对南宋发动攻击,他就趁机从海路进攻。[531]1135年初,又有消息传来,刘豫已经向金国皇帝完颜亶上呈海岸图和海船设计图。完颜亶下令继续推行水军计划。[532]

敌军对南宋沿海各地区的威胁,迫使宋廷加快制订扩大水师规模的计划。1135年初,平江知府胡松年上言:

况海道阔远,苏、秀、明、越最为要冲,乞选精兵万人,命一大臣往驻建康,亲督世忠、光世守采石、马家渡,以张两军之势,仍以兵五千屯明州、平江,控御江海。[533]

1136年,前宰相李纲也写了长篇奏章,再次强调朝廷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守卫沿海的必要性:

海道去京东不远,乘风而来一日千里,而苏、秀、明、越全无水军,则海道当预备。[534]

接到这些奏章后,朝廷同意削减三分之一的江河战舰,将人员和经费用于加强远洋战舰,[535]并决定通过开展造船计划和租用商船来增加战船,尤其是大型海船的数量,用以防守沿海要冲。[536]在建造远洋舰队方面,南宋的优势是拥有造船的设施,以及在建造大型商船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但同时,远洋舰队的建造成功,也体现了南宋人民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创新,以及将新思想付诸实践的热切精神。

最常提到的战船有以下几种:

大型桨帆战船,又称戈船或棹船。宋高宗登基后的几年中,浒浦造船坊生产出两种战船:(1)四百料的八橹战舰,长八丈,用钱一千一百五十九贯;(2)四橹“海鹘”战船,长四丈五尺,用钱三百二十九贯。[537]

宋朝常用的另一种战船叫鱽鱼船,这种船面阔一丈二尺,身长五丈,头尖尾阔,有大量空间可存放石块、弓箭和物资,可载五十人,由朝廷出钱四百余贯,交民间工匠打造。[538]

规模最大的海船“海鳅”由广东和浙江的官方造船坊制造,面阔三丈,约载二千料,“比鱽鱼船数已增一倍,缓急足当十舟之用”[539]。这种船也被称为鳅头船。[540]

所有的船中,最奇特的是车船。这种船的产生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创新才智。早在5世纪时,就有这种奇妙之船出现,[541]但到了南宋,它们才被改进到最完美,并发挥最大的作用。1132年,一位宰相在评论某场水战时称:“贼有车船,如陆战之阵兵;鳅头船,如陆战之轻兵。”[542]

1132年8月,无为军(在今安徽地区)守将王彦恢上陈了自己所著的关于车船如何在战争中使用的文章,称车船轻便快捷,可用于拦截敌船;同时他还展示了自己创制的飞虎战船,船旁设四轮,每四人踏一轮。[543]

宋廷肯定了他创制的战船,下令建造一批“飞虎战船”,并单独组建了一支“飞虎”船队。[544]1134年至1135年,宋军在洞庭湖与农民起义军的交战中,使用了长二十至三十丈的大型车船,每艘船除船工外能容七百至八百名士兵。这些战船造价十分昂贵,二十丈长的车船用钱两万贯,“若以系官板木,止用钱一万贯”[545]。有些车船甚至长达三十六丈,而宽达四丈一。[546]

1134年,两浙路的造船坊奉旨在一年内打造九车和十一车海船,共二十八艘。[547]显然两浙路顺利完成了此次任务,因为次年该地区于3月奉旨建造十二艘九车战船和八艘十三车战船,[548]6月又奉旨建造三十艘五车十桨小船。[549]同时,所有的造船坊都进行了重组,清退了闲职人员。[550]

1113年,朝廷下诏各船“仍逐路雕凿字号,打造州军、年月记验”[551]。之后船队中的船都有番号,如广东水军的战船根据《千字文》的顺序编号。

关于船上的武器装备,朝廷于1129年下诏“备战之具,合用纸甲、手炮(一种原始的手榴弹)、钩枪、木弩”[552]。每副铠甲重五十斤。[553]同年,另一份诏书上规定“舡合用望斗、箭隔、铁撞、硬弹、石炮、火炮、火箭及兵器等,兼防火家事之类”[554]。

南宋军在水战中使用过一种十分有效的武器,名为“灰炮”。“用极脆薄瓦罐,置毒药、石灰、铁蒺藜于其中,临阵以击贼船,灰飞如烟雾,贼兵不能开目。”[555]

征用商船,招募水军,水上巡逻

除了官造战船外,朝廷也出钱征用商船作为补充。1132年,首任沿海制置使仇悆上奏,请示雇募海船五百只,并面阔一丈八尺至二丈,于定海港集结。[556]

朝中对此要求议论纷纷,因为当时南宋国库空虚,军费紧张,而对外贸易的税收占岁入的两成。[557]不少大臣担心该计划会招致商人的不满和反对。1132年9月21日,殿中侍御史江跻奏请:

福建路海船,频年召募把隘,多有损坏,又拘靡岁月,不得商贩,缘此民家以有船为累,或低价出卖与官户,或往海外不还,甚者至自沉毁,急可悯念。[558]

他又冒险提出建议,后被朝廷采纳:

乞令本路沿海州县籍定海船,自面阔一丈二尺以上,不拘只数,每县各分三番应募把隘,分管三年,周而复始。过当把隘年分,不得出他路商贩。使有船人户三年之间,得二年逐便经纪,不失本业,公私俱济。其当番年分辄出他路,及往海外不肯归回之人,重坐其罪,仍没船入官。如本州县纲运,即轮差不及一丈二尺海船,其系籍把隘船户,本州县纲并不得差使。[559]

1134年,朝廷从江、浙、荆、湖[560]招募“习水而善没”之人作为水军。每个指挥使须训练五百名水军士兵。[561]朝廷特别重视在两浙、江东、福建招募和训练水军中的弓弩手。[562]

1136年5月,官员王缙在上陈的奏章中特别强调了水师将士的培训:

舟师实吴越之长技,将帅之选既慎矣。而舟船数百,多阁水岸,士卒逾万,未闻训习。欲乞明诏将帅相视,舟船损漏者修之,士卒疲弱者汰之。船不必多取,可乘以战斗;人不必众取,可资以胜敌。分部教习,周而复始,出入风涛,如履平地,则长技可施,威声远震,折冲千里之外矣。[563]

最后朝廷任命马扩负责阅习水军战舰。[564]

该时期,宋朝水师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任务——肃清海寇。北宋后期,广州是一个重要的港埠,全国九成的海上贸易都通过广州,出入珠江的商船都由朝廷派船护航。广州至溽州岛(也称海陵山)的七百里沿岸海岛上,设有望舶巡检司。[565]但自开封沦陷后,兵荒马乱,朝廷已无暇顾及海道和海岸的治安。海寇日益猖獗,不但伏击商船,甚至抢掠沿海城市。

南宋初期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库收入来源有限,朝廷十分依赖海上贸易的税收,用它来填补行政和军费支出。因此,剿灭海寇成为朝廷的主要任务。前宰相李纲曾上表:

臣契勘广南、福建路,近年多有海寇作过,劫掠沿海县镇乡村及外国海船,市舶司上供宝货,所得动以巨万计。官司不能讨捕,多是招安,重得官爵,小民歆艳,皆有仿效之意。臣恐自此为患未艾,盖缘两路帅司,并无战舰水军,遇有海寇,坐视猖獗,不能进讨。[566]

李纲力劝朝廷,应加强水师力量以清除海患,不能一味退让、招安。[567]另一位官员鉴于广东的形势,提出:

今贼徒深入广南,正当舶回之时,必有遭其剽劫者,岂不亏失国课……况其在海,每劫客船,小则焚之,大即取而为己之船。其人或与斗敌,则杀之,懦弱不堪用,则纵放之,或沉之水中,而掳其强壮既能使船者为己之用,稍忤其意,辄加杀害。故被掳之人,只得为出死力。其始出海,不过三两船,俄即添至二三十只,始不过三五十人,俄即添为数百以至千人。今诸贼在海,人船已多,若不及早殄除,则日增月益,其害未有穷已。[568]

1131年,宋廷开始了剿灭海寇的行动。曾在几年前击败过金兵战舰的张公裕,受命将船队分成五组在海上巡逻,搜索海寇踪迹。12月,他在海门港外遭遇有五十艘船的海盗,将之剿灭。[569]同年,水军统制邵青叛乱,利用自己手上的战船围攻太平州(今当涂)、镇江、江阴和通州,被击败后又出海攻打明州。之后,在妻子的规劝下,邵青被朝廷招安,并官复原职。[570] 表17 海寇活动[571](1131—1149)

朝廷不仅派水军肃清海寇,还组织船主,五家结为一保,相互监督,以防中间有人支持或勾结海寇,并派海船阻截没有结保的五家授权文书的船舶出海。[572]同时,朝廷鼓励招安海寇头领,将其纳入水师队伍。像朱聪和郑庆等带部下投降并上交船舶之人,朝廷便封其为保义郎,并让其在水师中任职。[573]

结论

南宋和金朝在陆上的对战趋于白热化,而金朝想伺机发动海攻的目标也一直未能实现。金朝皇帝靠战争无法实现的目标,却通过外交计谋实现了。1141年冬,南宋宰相、主和派代表秦桧与金朝议和,答应了金朝开出的一切条件,签订了“城下之盟”《绍兴和议》,以此换来了宋金之间20年的和平。

中国人开始重视水师这一新生军事力量,是源于以下几个因素:朝廷一直担忧敌人从海道进攻;水师和金兵首次冲突便获得了出人意料的胜利;南方的地形适合利用水师进行防御。南宋人对发明和试验的热情,丰富了历代积累的造船知识,促进了航海技术的改进,使其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舰队。

尽管南宋水师从来没有正面对战金兵,但年轻的水军在南宋初期剿灭海寇的行动中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操练,水师力量在12世纪初突飞猛进。脱胎于内河水师的海上水师自此诞生,但其战斗能力在宋金维持和平的20年间一直未能得到验证。但1161年,金兵再次进犯,这支水师终于有机会一展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