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他人而不伤和气,切记:请教或建议,而不是命令。
一日,我和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我们讨论起怎样为人处世来。她对我说,当初她给欧文·杨写传记时,她采访了一个人,他和杨先生一起工作了3年,并在同一个办公室里。那个人说,在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见到过杨先生对他的同事命令过什么,他总是用建议的态度。欧文·杨不说“做”或“不做”,也不说“要”或“不要”,杨先生总是说“你可以考虑一下……”还有“你认为……”。例如,他在看助手写的文件时,常这样说:“这句话这样写,你觉得是否好一点呢?”他在口述一个文件,让秘书记录时,经常会问:“你觉得它怎么样?”他总是对他的助手用很信任的态度,放手让他们自主地做事。他从来不批评他们,也不干涉他们,让他们在偶尔犯错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并自己改进。
杨先生这样做,会让人们轻松地改掉他们身上存在的错误,而且不会引起伤害,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接受你,乐于和你合作。
即使是长者,如果用粗暴的态度,也会引起长久的愤怒,不管他是否是在纠正一个严重的错误。唐·斯塔瑞里是宾州威明市一所职业学校的教师。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停错了车,堵住了学校的车道入口。当这位学生正在教室里上课时,一位导师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大叫着:“堵住车道的车是谁的?”那位学生回答后,那个导师更加粗暴地叫道:“去,你立刻把它开走,否则我就要用铁链子拖了。”
没错,车停错了地方,那个学生做了错事。但是,从那天起,包括那位学生在内的全班同学,都对那位导师的行为感到愤怒,并且他们在很多事情上和那位导师作对。
那位导师本来用不着这么愤怒和冲动的。如果他能温和一些地说:“请问,谁的车停在车道上了?”等有人回答后再说:“请把它开走,好让别的车进出。”那么那位学生一定会顺从地甚至有些歉意地去把车开走,班里的同学自然也不会生他的气。
要改变他人而不伤和气,切记:请教或建议,而不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