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朱元璋聘请刘基、章溢、叶琛和宋濂做“五经”师。后来朱元璋即位,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宋濂学识渊博,教太子也是游刃有余,对太子时时以礼规劝。太子虚心接受,称宋濂为师傅。不久,宋濂升官至侍讲学士,负责起草诰文。宋濂的文章一流,写起诰文来也是得心应手,能将皇帝的意思表达得清楚明白,对朝政的上行下效起了很大的作用。

明朝有一位大臣叫茹太素,奏章写了一万多字。朱元璋看了十分不乐意,对旁人说:“你看看人家宋濂写的文章,言简意赅。这个茹太素长篇大论,是嫌我不够忙吗?”宋濂听说朱元璋生气了,便对他说:“大臣的奏章虽然字多了一点,但是句句发自肺腑,只是因为为国家社稷着想,才写了这么多。”

宋濂为官时写了不少书,有《周礼集说》《潜溪集》《浦阳人物记》《萝山集》《孝经新说》等。这些文章不仅在明朝备受推崇,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也流传甚广。

除了著书以外,宋濂对佛道也颇有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他把这种规律叫作“理”,这种唯心主义的思想既可以说是对宋代心学的继承,也可以说是对旧观念的颠覆。等到理论成熟之后,宋濂开始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