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95年,王祯被忽必烈任命为宣州旌德县的县官。他在任职期间,生活俭朴,把自己的俸禄全都捐给了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道路、施舍医药,百姓们亲切地称赞他“惠民有为”。王祯和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继承了传统的“农本”(44)思想,认为国家的根本是农业,不管是中央朝廷,还是地方官府,首要任务就是抓好农业生产。
王祯在旌德和永丰任职时,劝农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他规定:农民每年要种若干株桑树;每当到了麻、苎、禾、黍、麰(45)麦等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时候,他都会走进田里一一加以指导;同时还为农民画出“钱、鑮(46)、耰(47)、耧 (48)、耙、麴(49)”等农业用具的图形,让老百姓对照着制造和使用。
为了鼓励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他还以身作则亲自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得出了许多耕织、种植、养畜的丰富经验。
一天,他到田间视察时发现,一些田里的庄稼高而葱郁,一些却长得又黄又矮。他便问田里的老百姓:“这庄稼是怎么了,怎么长得良莠不齐?”
老百姓回答说:“我们下种比别人晚了几天,错过了农时。”
王祯又问:“那你知道什么时候下种最合适吗?”
老百姓摇摇头道:“我们都是看时候差不多了就种,至于什么时候该种、什么时候不该种,我们也不知道。”
王祯的心一沉,为了不使老百姓再错过耕种的最佳时期,他当即便下决心要为老百姓写一本有关农业生产的书。
下定了决心,王祯就开始行动了。他向有经验的农夫请教,并且自己做实验。对每一种农具的使用,每一种庄稼的外观、生长习性,以及播种、培育方法等都一一进行了绘图说明。经过数年的刻苦研究,他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竟达数尺之高。
经过不懈的努力,王祯终于编撰出了《王祯农书》。该书将王祯所处时期的农业同历史上的农业生产相结合,使元代的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史上的重要部分。这本书全书约有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共分三十七卷,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都内容丰富,条理分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