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昊继位之初,准备废除父辈传下来的沿袭宋朝的旧制度。但是,他的想法却遭到了朝中大臣,尤其是前朝元老的激烈反对。
当时西夏在如何建国上,朝臣们持有两种意见,并且形成了两股截然不同的对立势力。一种认为,唐宋的礼仪制度翔实完备,理应照搬;另一种则主张根据党项的实际情况稳步进行改革,反对全盘宋化。
两股势力争得不相上下,李元昊对此也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野利仁荣站了出来。他说,想要一个国家兴旺繁荣,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治国方略。如果完全照搬别人的治国方略,各国情况不同,施行起来的效果也不一样。过去,商鞅变法就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也是因为他想发展军事。而在实施这些变法之前,他们都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才使改革得以成功。
除此之外,西夏党项族人和汉族人混居,西夏民风强悍,喜欢打猎,常和兵器、马匹打交道,根本没有宋朝人的礼乐诗书气质,完全照搬宋朝的制度在西夏根本行不通。只有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才可以与宋朝以及其他民族相抗衡。大家被野利仁荣说得哑口无言,李元昊的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笑容。
野利仁荣提出的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实情确定立国方针和改革的意见,得到了李元昊的认可。这场事关西夏国存亡和发展的讨论就此结束,野利仁荣也因此成为李元昊的心腹。
此后,野利仁荣便建议李元昊在改革礼乐时,为君的要用礼治国,为民的要遵守道德制度。同时,他还要加强各蕃部的团结,而打仗是次之又次的事情。这些建议,李元昊都一一采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