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亲信大臣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人的拥戴下,在兴庆府南郊高筑祭坛,登上皇帝的宝座,国号“大夏”。

李元昊建国后,在疏通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又修建了长达二百余里的水利工程,使首都兴庆府周围的田地成为西夏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同时,李元昊还设置了“农田司”,以进一步加强农业管理。

畜牧业也是西夏的传统经济,河西走廊、平凉地区则自古有“畜物甲天下”的美誉。著名的“党项马”和其他牲畜、畜产品都是党项族与汉族贸易交换的主要商品。

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争,大量牲畜和“党项马”在战争中被损耗。为了使本民族的传统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李元昊专门设立了负责管理全国畜牧业的“群牧司”。

西夏建国初年,教育事业并不发达,李元昊便注重汉族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效力。据《宋史·夏国传》记载,李元昊的智囊团有嵬名守全、张陟、张绛、扬廊、徐敏宗、张文显等。除了嵬名守全是党项人外,其余都是汉人。

为了拥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李元昊还主持创制了西夏文字。并且规定,西夏国内所有的艺文诰牒,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一律都用新制的西夏文字书写。这不仅加强了统一,更对巩固政权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李元昊加强民族意识建设的又一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