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徭役主要有军役、戍守、侦候、治公田、杂役、修堤、筑路、运输、驿传、生产等多种。
辽国百姓有担负军役、戍守、侦候的责任与义务。辽国法律还规定,凡是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性都要服兵役。其中,契丹的本族男子,多属于宫帐、部族,即隶属于御帐亲军、宫卫骑军。而汉人当兵的,则被称为“番汉转户”。
据《辽史·兵卫志》中记载:上京、中京、东京,这三个地方的服役人数有二十二万六千一百人,以汉人居多。析津、大同、故汉地,服役的有八十万六千七百人,这是契丹、汉族、渤海族等服兵役的情况。
从辽建国初到辽圣宗时期,战事一直比较多,因此,辽的每户男丁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辽国分派徭役的原则是以家族人数的多少为基准,除未成年和年老的人之外,每个家族中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徭役。
服徭役的另一个原则是“以贫富为等差”。即富有家庭出身的子弟抵御边防,贫困家庭的子弟负责侦察。就算家中没有成年男子,也要请人代替。
由于辽国西部边疆的边界线比较长,疆土辽阔,所以守卫边防的任务很重。这使辽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所承担的徭役,要比内地繁重。承担这些任务的,多数为契丹部民和州县民众。但是契丹贵族及少数民族部族的首领,是可以免除徭役的。一些契丹部族中,被摊派的徭役较重,但是家中人口又很少,朝廷会给予减免。
相关链接:
辽代人是什么打扮?
辽代男子一般都梳着发髻,或头戴幞(21)头,通身穿圆领长袍。
女子也同样梳髻,但髻上插有发饰,耳朵上挂着耳环。上身穿窄袖短襦,下身穿曳地长裙,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还打有一结。
这种服饰在辽代被称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以穿,汉族的官吏也可以穿。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的壁画中的仆从,就是头戴幞头,身穿襦裤。
(1)东胡族系:曾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和匈奴一样,同样属于北方游牧民族。
(2)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
(3)夷离堇:部落的酋长或联盟的军事首长。
(4)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高于夷离堇,掌握联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
(5)勖:xù。
(6)元字:最小的音符。
(7)回鹘文:鹘,hú。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维吾尔族的文字,用来书写回鹘文。
(8)煃:kuǐ。
(9)翥:zhù。
(10)臭:xiù。
(11)幽州:指现今的河北、北京、天津北部。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12)吴太伯:又称泰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
(13)燔柴礼:古代祭天仪式。把玉帛、牲畜等放在柴火上焚烧。
(14)得胜口:今河北昌平天寿山西北。
(15)特里兖:兖,yǎn。特里兖,古时官名。
(16)伏驽:隐蔽着的用机械发射的弓箭。
(17)媾和:一般指交战国之间缔结和约,有时指交战国各方为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和平关系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18)榷场:榷,què。榷场,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
(19)掎角之势:掎,jǐ。掎角之势,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20)泺:luò。
(21)幞:f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