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富弼出任枢密使、枢密副使。这期间,宋、夏和谈依旧在进行,但双方却在称谓上发生了争执。

李元昊想尊称宋仁宗为“父皇帝”,富弼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李元昊应该向宋朝称臣,不能做宋仁宗的儿子。称臣,是要遵守臣的礼节,能对西夏产生较强的约束,并且西夏是否臣服于宋,关系到宋、辽和夏三国关系的大局。

西夏已经对辽称臣,如果不对宋称臣,那就乱了辈分,不仅会造成外交上的失衡,还会助长辽在外交上的优势和贪欲。这样极不利于宋、辽关系的发展,会使宋的外交陷入被动,更不利于宋正统地位的确立。况且此时辽、夏关系紧张,是西夏主动来求和,宋朝没有必要让步。于是,朝廷采纳富弼的建议,拒绝了李元昊使者的说和。

迫于压力,李元昊最终同意向宋称臣,宋朝则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

就在册封使者将要前往西夏时,与宋结了盟的辽国使者来了。随后朝廷就令册封使者暂不出发,想等辽使到来,看看他们的态度再决定行动,以免因此得罪辽国。

这时富弼上奏,宋廷册封李元昊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看辽国脸色。假若宋朝等辽国使者到后再对夏行册封礼,李元昊则会对辽国感恩,有利于修复辽夏关系,而不利于宋对辽、夏的分化瓦解。富弼对三国之间的关系的准确把握说服了宋仁宗,使西夏与宋结束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