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91年,金章宗完颜璟上书废除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因此在金朝境内逐渐停止使用。但在中亚河中地区的西辽,契丹文字却在继续延用。直到明代,契丹文字的使用才被终止。
辽代书禁十分严格,加之接连不断的战乱,所以除了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契丹文字外,没有任何有关契丹文字的书籍留传下来。现在传世的契丹文字资料,都是于21世纪陆续出土后发现的。这些载体主要是一些碑刻、铜镜、印章、货币和墨书题字等。从出土的契丹文哀册和碑刻来看,大字是一种表意的方块字,其中还夹杂着一些直接借用汉字的形式。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利用汉字笔画形体创制出三百多个原字,然后再缀合拼写成词。
契丹文字有正楷、行草、篆书等不同书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不同于正楷和行草,采取的是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是从上而下竖着写,从右而左换行,敬辞抬头或空格。原字还有一种书写形式,代表了一种或几种语言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组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甚至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句完整的语句被解读出来,这也是中国文字史上的著名难题。
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陵纪功碑残石和西孤山出土的《萧孝忠墓志》上所镌刻的是契丹大字;辽庆陵出土的皇帝与皇后的哀册所镌刻的是契丹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