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在创造民族语言和文字时,其元字(6)以汉字的构造为基础。与日本的片假名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不同,契丹文字的元字只采用了汉字的“横、竖、撇、捺”。金朝灭辽后,契丹文字仍在继续使用,并在女真人创造文字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三千余字。契丹大字由一个或几个横竖撇捺的元字构成,因元字的字数从一个到三个不等,所以拼写和释读起来十分不便,于是又有了契丹小字。
契丹小字是由耶律迭剌受回鹘文(7)启发,对大字加以修改而成。契丹小字为拼音文字,约有五百多个发音符号,比大字简便。小字的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言全部贯通。但契丹文字和汉字语系、语序、句式等都不相同;词头、词尾,也不能与汉字完全对应。
契丹文字颁布后,立刻在辽境内广泛使用。由于契丹境内的汉族人都使用汉文,所以契丹文字只能通行于契丹民族当中。只是,契丹上层统治者大都通晓汉文,并以汉文为尊,所以契丹文字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