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时年二十七岁。在殿试中,范仲淹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正式踏入政坛。公元1021年,范仲淹前往泰州海陵任西溪盐官,刚到任便对辖区的海堤和海盐生产情况进行了视察。当时,海堤因为长期失修而残破不堪。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到盐场的生产,每当海潮来袭时,更是会严重损害泰州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于是他向江淮漕运、泰州知州张纶提出要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等沿海区域重筑捍海堤堰的请求。经过批准,范仲淹带领几万百姓一同前往海边开展治堰工程。很快,长达几百米的堤堰竣工。如此一来,滨海的盐场运作终于有了保障,万千农田农宅也都不必再忧心海潮之灾,主持这次堤堰修筑的范仲淹在当地百姓口中也有了一个新名字——范公堤。

不久,范仲淹就任苏州知府。苏州是一个水患频发的地方,范仲淹到任后,便号召百姓疏通河道,将积水引入海中。此后,范仲淹又考虑对太湖进行疏导。只是刚开工没多久,朝廷便下旨要将他调任明州。苏州百姓苦苦哀求转运使上报朝廷,希望将范仲淹留下来,等完成太湖疏导再离开。宋仁宗听了转运使的上报,同意了让范仲淹留任苏州知府一事。

终于,太湖入海的工程在范仲淹的指挥下顺利竣工,范仲淹离开时,苏州百姓纷纷含泪相送。